六 情感風鈴 8. 教孩子學會玩(1 / 1)

六 情感風鈴 8. 教孩子學會玩

沈曉萍

案例背景

六一兒童節,家長送來了好多玩具。按照以往的慣例,這些玩具不久就將被束之高閣。因為一年級的學生不懂得怎樣愛護玩具,玩具到了他們的手裏,不久就會四分五裂,不是缺了這個就是少了那個,而且他們經常會因為搶奪新玩具而吵架,搞得老師不得安寧。怎樣才能使這些玩具更好地為孩子們服務呢?怎樣才能使孩子們玩得好呢?

案例過程

我利用一節《品德與生活》課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展開了討論。首先我們一起製定了每種玩具的遊戲方法。如:皮球不能踢、彈子跳棋裏的彈子不能拿出來打彈子。因為學生明確了每種玩具的使用方法,所以在後來的活動中就少了許多麻煩。又因為每種玩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都是學生自己說出來的,所以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也教育和提醒了自己。

接著我們一起討論遊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兩種情況:

1.當別的同學想和你一起玩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2.當你想和別的同學一起玩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學生都從同意和不同意兩個方麵進行了分析,知道不管同意與否,在與同學交流時都要有禮貌。更難能可貴的是,有的學生提出,當自己不能和別的同學一起玩玩具時,自己會跟他約好下一次一起玩的時間,這樣學生之間體現的就不僅僅是一種謙讓了,更多的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接著,我還請學生思考:假如玩具中的彈子或色子不小心掉了或找不到了,該怎麼辦?學生們有的說重新買一副,有的說拿家裏舊的來補,還有的說用其他材料來補做一個。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充分開動了腦筋,體現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沒有了以往的那種垂頭喪氣,自認倒黴的感覺。他們積極思索著解決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方法。

借玩具的時候應注意什麼?還玩具的時候要做到什麼?學生也在討論中逐漸知道了。

一節課的時間是短暫的,一節課中教的方法是理性化的。但是我們的孩子是相當聰明的。接下來的午休時間,我就充分嚐到了甜頭。孩子們有序地活動著,幾乎沒有玩具丟失或損壞的現象,孩子之間也很少爭吵,他們都盡情享受著玩具給他們帶來的歡樂。

案例反思

在以往的教育方法中,我們采用的僅僅是用規章製度去約束學生的方法:不能丟玩具,丟了賠償。玩的時候不能吵架,如果吵架不能繼續玩……學生聽到最多的是“不能”。那麼應該創造一種怎樣的情境,讓孩子們一起遊戲呢?遊戲中出現矛盾時怎樣解決呢?平時老師都很少教他們。所以當玩具少了的時候,學生之間多的是互相推諉,互相埋怨,以極其消極的方法來處理生活中的事。如果班主任能夠預料遊戲中可能發生的事情,並且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從而得出一個最好的解決辦法的話,那麼孩子們就會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許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