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寬容理解 7. “告狀”之後(1 / 1)

七 寬容理解 7. “告狀”之後

毛亞紅

案例背景

四年級剛接班沒幾天,副班長浩就一臉怒氣地跑來向我告狀:“老師,晨總是不遵守紀律,不是在教室裏大吵大鬧,就是到操場上破壞我們玩遊戲。”說完,浩用企盼的目光看著我,急切地等待我下“命令”處理晨。

這個晨,我還沒接班時就從原班主任那裏知道了他:不愛學習,又好打鬧,調皮搗蛋,經常挨批卻屢教不改,是個讓任課老師“頭疼”的學生。

才開學沒幾天,這個調皮鬼就開始鬧事,真是沒把我這個“新官”放在眼裏,一股怒火不由地往上竄,怎麼辦?還像過去那樣把他叫來狠狠地批評一頓?剛一轉身,猛地想到:這樣大發雷霆有用嗎?會有效果嗎?我冷靜地告訴自己,得好好想想。

案例過程

放學時,我叫來了浩,對他說:“老師要交給你一項重要任務,考考你這位副班長兼紀律委員,你敢不敢承擔呢?”浩好奇地問:“什麼任務?老師您說,隻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全力以赴!”“那好,從明天開始,你玩遊戲或活動時也請晨參加,可以嗎?”浩愣了一下,笑了起來,說:“沒問題,這個任務簡單,我一定完成!”

過了幾天,我路過操場時,無意間看見浩正領著幾個班幹部和晨興高采烈地進行投籃比賽。那天,在課堂上我高興地表揚他們:“老師非常欣賞浩、晨等同學在操場上生龍活虎的表現,老師也喜歡運動,不知下次能否讓老師也參加?”我的話音剛落,幾位同學就興奮地喊著:“可以可以,我們歡迎老師參加!”第二天中午,浩和晨一左一右迫不及待地擁著我上了操場……大概是因為第一次看到班主任與他們一起玩耍,或者是因為第一次發現女老師也能跟他們男孩子一起瘋鬧,這些孩子的臉上一個比一個興奮。我發現,操場上叫得最歡,跑得最起勁的同學是晨這位班上的調皮鬼。

以後的日子裏,我常常尋找機會和晨、浩等學生一起下棋、一起做遊戲。漸漸地我發現晨不但時常和浩他們一起玩,也在一起學習、做作業、討論問題了。一些任課老師說,他對學習比過去有興趣,成績也提高了許多。確實,他在語文方麵進步也特別快,每堂語文課上東張西望的現象不見了,一雙眼睛總是盯著老師,好像我的身上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東西。而浩在班級紀律管理上也得到了晨的配合。好幾次,浩還推薦晨當值日組長,晨幹得很不錯。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聽到有誰針對晨“告狀”了。

案例反思

我知道,晨的轉變是從我讓他自然地融入班集體開始的,讓他接受優秀學生的影響和幫助的結果。而這一幫一的“結對子”方法絕不是那種事先宣布、事後總結的形式化,而是通過讓“後進生”參與活動,參與玩耍的方式,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心理距離一旦消失,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行為規範的形成雖然是潛移默化的,但卻是行之有效的。這件事告訴我,讓學生影響學生,是一個看似平常卻不容忽視的教育方法,它更能夠挖掘學生潛在的教育力量。但是,這種教育方法的成功運用需要我們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