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寬容理解 13. 改字風波(1 / 1)

七 寬容理解 13. 改字風波

沈 紅

案例背景

這幾天班級裏風平浪靜,布置下去的作文同學們也很快寫完了。第二天早上,課代表收齊了作文,早早地交到了我的辦公室。可是看看這平靜的班級裏麵,似乎也不平靜,仿佛有一股巨大的風浪將要刮起一樣,我急不可耐地翻開作文本批了起來。

案例過程

一、改字風波,無人知真相

批著批著我發現有一個同學的作文本不對勁,上麵有好幾個原先寫對的字都被別人改錯了。挺好的一個“大”字被人下麵多加了一點變成了“太”,“了”上加了一橫變成了“子”,“下”上多加了一撇變成了“不”,我幫其一一圈了出來,再仔細地看了一下,分明是兩種不同濃度的鉛筆,兩種不同筆跡的字。我便把這本本子放到了一邊,心裏在想到底是誰幹的,驚詫之後又開始批下麵的,一批,又發現有一本也同樣被改了,又翻了翻後麵的,沒有再發現被改過的本子,但所改的本子都是一個組的。怎麼會有孩子使這種壞心眼呢?我心想這件事情不能忽視。

一下課我就展開調查,先把被改的兩個同學叫到辦公室裏,把作文本給她倆看,問能否看出是誰幹的,她們都搖搖頭。我又問平時有沒有得罪過同學,包括別的班的,她倆又說沒有。我想這件事應該在全班展開調查了。

於是我分析了案發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時間隻有在早上上課之前的短短幾分鍾裏,因為課代表是上課之前匆匆交上來的。地點肯定在組長的桌子上,兩名同學都是進門就交本子的。我又進一步調查得知,組長當時離開過一會兒,當時,她後麵的女生在,但那個女生說沒有看到任何人到組長的桌前來過。可疑的人物要麼是組長,要麼是她,但也不能排除其他人。

第二天晨會課,我又對此事誠懇而又委婉地做了一番“演講”,希望那個同學能悄悄地到老師這邊來認個錯,隻要保證以後不犯類似的錯誤,老師就決不追究,也不把此事告訴別的同學。我用眼睛掃視了一下全班,發現同學們個個都以清澈的眼睛看著我,一個個都是無辜的樣子。課後等了好久,直到第二天也沒有人來跟我說。

我還想做最後的努力,猜測可能是孩子害羞沒膽量到辦公室來說,就想出了最後的對策。事前做了一番寬解後,我讓同學們每人拿出一張紙條,無須寫自己的名字,如果沒做的,就寫“我沒做”,如果真的做了,就寫“我錯了”,並且疊成方塊。可是組長收起來的紙條中,沒有一個寫“我錯了”。看來我的最後一次努力,也以失敗告終。

二、再次改字,真相大白

一個禮拜之後,當我第二次布置作文並收上來批閱時,卻又掀起另一場大波,並且讓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當我再次批到這一組時,發現裏麵又有一個本子被改了,被改的人是這一組的組長。再仔細看看,發現連用的筆都和原本子上的一模一樣,隻是寫的時候稍微用力了點。無疑這些字不是別人改的,而是她自己。突然間,一切都真相大白了,這個作案的人怕老師真的懷疑到自己的頭上,就在自己的作文本上也做了手腳,以為這樣老師肯定不會認為是她幹的。可是這一舉動明明是不打自招,多麼天真的孩子,本想掩飾自己,到頭來反而暴露了自己。

於是我把她叫到辦公室裏,我不想批評她,隻是想知道她為什麼這樣做。起先她還不承認,當我拿出她的作文本後,終於一切都瞞不住了。她哭訴著,道出了緣由,一句“她們一直欺負我”就是她做這件事的所有原因。從斷斷續續的話語中,我聽出其實她這個組長很不好當,另外兩個同學是班幹部,她常常要遷就她們,這讓她很不快樂。但據我所知,她也很喜歡討好班幹部的,但很多時候是吃力不討好。錯誤的交際方式,錯誤的處理方法,導致了她的這種錯誤的報複心理,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居然做出這樣的事。如不好好加以引導,後果將不堪設想,若處理不好,也會傷孩子的自尊心。

為此我幫她分析了她這種做法的不當之處,並且告訴她還有另外的解決辦法。還跟她列舉了法律上受害人報警和自己去報複所得到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這件事情我沒有在班上公開。在後來的日子裏我更多地關心她、幫助她。現在她已經能以健康的心態和同學相處了。

案例反思

一個曆時兩個禮拜的案件終於破解。總結這次案件的處理方法的得失:由於一開始采取嚴肅的調查方法,使得學生不敢也不願承認錯誤;而接下來的自我檢舉政策,也勢必缺少了力度,學生害怕被老師知道真相而受批評。第二次學生自己的自投羅網,由於處理方法正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學生的心理深不可測,也極不穩定,甚至她還沒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就已犯下了錯誤。老師不但是一個教育者,也應嚐試做一個偵探,偵探學生的行為,偵探學生的心理;老師不但是一個公正的法官,也應該是一個慈母,對學生的行為要持一顆寬容和諒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