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無聲的藝術 8. 審判廢紙簍(1 / 1)

八 無聲的藝術 8. 審判廢紙簍

鄭冰芳

案例背景

周五下午是一節班隊課。我一跨進教室,首先刺入眼中的,便是後牆角的那個早已呈飽和狀態的廢紙簍。我慢悠悠地踱上講台,其實是要借這幾米的路程,讓我激動的情緒逐步穩定下來。

為了解決教室的垃圾問題,我曾反複強調過,甚至責令值日同學一天數遍地清掃。然而,垃圾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學生的浪費現象依然嚴重。今天看來要想個奇招收拾收拾這幫小家夥了。於是,我決定在這堆滿廢棄物的紙簍前,開個主題班會。

案例過程

站在講台上,我告訴學生們:老師要帶大家一起審判一個被告。

我先讓大家自己報名,願意做審判員的,可以自己申請,然後我根據需要來確立人選。

小手“刷刷”地舉了起來, 我挑選了其中的三位,他們都是平時製造垃圾的高手。被選中的三位很是興奮,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似乎在等著看那位倒黴同學的笑話。他們焦急地問:“老師,我們審判什麼?快點開始吧!”

為了不讓他們在下麵的環節中退縮,我使了個激將法:“不要著急,你們既然做了法官,那就應該先宣誓,要保證堅決審完此案,還要公正公平。如果做不到,那我現在就換人。”

“保證完成任務!我們宣誓!”三個學生齊聲道。

“主題班會——審判廢紙簍,現在開始!”我鄭重宣布。

“啊?!”全班一片嘩然。

“怎麼審判啊?”

“很簡單,你們三個人分個工。兩位負責調查取證, 一位負責記錄。調查取證的同學責任重大,要把垃圾中所有的物品分類清理。記錄的同學要在黑板上把這些物品分類登記,還要標注出大概金額數。”

兩個“調查員”便一手捏著鼻子,一手在廢紙簍中折騰起來了。負責記錄的學生也及時地把這些廢棄物登記在了黑板上:

礦泉水瓶3個

半截的鉛筆17枝

橡皮5塊

8根肢體不全的自動鉛筆和水彩筆

揉成球狀的各種廢紙、膠帶、破練習本若幹

…………

所有的物品登記完畢後,我停了有3分鍾,什麼也不說,就站在黑板邊,盯著黑板上的內容看。學生們開始還是嘰嘰喳喳地議論著,後來也就慢慢靜了下來,也都莫名其妙地盯著黑板看著。我知道,此時學生的心中想的是什麼。

一個小家夥猶豫地舉手了,我請他站起來,他說出有一塊橡皮是他的。有人開了頭,接下來,其他的同學紛紛舉手,前來認領物品,先後領物的共計12個同學。

我並沒有批評他們,反過來還對他們敢於承認自己所做的事進行了表揚。

接著,我開始帶領全班同學來計算黑板上物品的購買價值。通過初步估算,這些物品累計金額在50元左右。也就是說,這12個學生,一個下午人均花費了近4元錢。

“老師想知道,同學們除了購買今天調查出的這些物品外,平時還喜歡購買些什麼呢?”我要把學生們的思路引到我希望達到的目標上,以便進一步展開調查。

學生們又找出了很多平時消費的方式來。我讓記錄的同學也把它都寫在了黑板上。

我說:“在黑板上眾多的消費中,請你說一說,這裏麵有沒有浪費現象?”

同學們分小組熱烈地討論開了。

“今天,咱們這個案子是審完了,但還有點任務需要大家課餘繼續完成,這個任務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是回去查閱資料,了解學習用品都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第二是回去了解自己家庭的月收入,同時了解一個企業的一線工人的月工資情況。”我在總結的基礎上,還布置了開展深入調查的任務。

班隊課後,小家夥們主動清理了垃圾。

案例反思

為什麼原先強調無數次的垃圾問題,通過這麼一節並沒有嚴厲訓斥的班隊課就解決了呢?想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以往那些強行的命令、批評,並沒有引起學生的注意。而這一次,他們通過自己的審判,發現了自己的浪費現象,從心靈深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老師在處理班級日常事務時,之所以總在一些老生常談的事件上花費大量的精力,既使自己疲勞,也讓學生反感,究其根源在於我們的工作並沒有做到學生的心坎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