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無聲的藝術 15. 愛上“討論區”(1 / 1)

八 無聲的藝術 15. 愛上“討論區”

?薈沈 慧

案例背景

班風的建設,需要無形的陣地——教師有意識的,或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也需要有形的陣地——各種形式的班級活動。我們班的“討論區”,就是這樣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有形陣地。

案例過程

三年級上半學期,第一小隊的學生從雛鷹網上的“討論區”得到啟發,在輪到他們出黑板報時,在黑板報的一角開設了我們班的第一個“討論區”。記得當時的論題是,“你認為怎樣的教師節禮物是最好的?”從大家都互相觀望、不敢動手,到踴躍“跟帖”,“討論區”裏寫滿了學生們真摯的祝福、真心的叮嚀,“上課的時候,老師的嗓子有點啞,送給老師一盒‘金嗓子’,一定很好!”“老師教我們都教老了,我長大了要發明一種吃了會變年輕的藥,送給老師吃。”“以前我常常不認真做作業,教師節要到了,我認真做作業,讓老師高興,這不是一樣好禮物嗎?”“我想對老師說:‘老師,您常感冒,您教我們這麼忙,也要注意身體啊!’”那段時間裏,學生常圍著那片“討論區”,指指點點、唧唧喳喳,真的,他們顯得特別的乖巧、懂事,笑容也顯得格外甜。看著那片溫馨的“討論區”,看著學生送的“金嗓子”、看著學生交上來的整潔作業,我也覺得工作分外有勁。

漸漸地,“班委會的改選”、“愛綠護綠”、“穿校服好不好”……好多有爭議的議題上了“討論區”,在班幹部和小主持的努力下,每一次討論都取得了圓滿的結果,班裏的學生不僅接受、認同,而且喜歡上了這片可以抒發不同感想的“討論區”。

有段時間,班級裏的衛生情況不太好,問起來,學生總是你推我,我指你的,令我頭疼。忽然,我望見了那片已辦得紅紅火火的“討論區”,二話不說,擦了已討論完畢的原有主題,寫上一行:“班級裏的衛生,是誰的責任?”等我過了一節課再回到教室,上麵已經有兩個“跟帖”了:“我覺得是值日生的責任,他們應該認真打掃。”“不對,值日生每天隻有一個,來不及的!”看看落款,第二條正是那天的值日生寫的。圍觀的學生也正在為這兩句話爭論著。有戲!我忙對學生說:“不要光說不寫呀,把自己的觀點大膽地寫上去,討論區,就是給大家討論的。”果然,到了傍晚放學的時候,又出現了這樣的“跟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四(2)班是我們大家的四(2)班,我們大家都有責任”;“我覺得看見紙屑就應該撿起來,不要總等衛生值日來撿。”……我也滿懷激動地寫下了我的結語:“同學們說得真好,班級衛生,我的責任!老師等著看大家的行動!最後再說一句:不要隻說不做哦!”讀著我的結語,學生會心地笑了!這麼一個短短的過程,勝過了教師千言萬語的口頭教育,學生在討論中、“跟帖”中領悟了一個道理:團結的力量,才是最大的!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以熏陶每個學生的心靈,規範每個學生的行為。它們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起著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討論區”的興起,正表明這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頌揚著班級裏的“正氣”,約束著班級的不良習慣和風氣。

案例反思

“討論區”的主持,換了一個又一個;“討論區”的主題,換了一次又一次。一次次的討論,一次次地引發學生去思索,一次次地改變著學生的行為。有喜也有憂,有笑也有思。就在這樣一個“討論區”裏,學生傾吐著他們對生活、對世界的熱愛和對一些現象的思索,他們不再麻木冷漠,他們深深愛上了“討論區”!作為教師,我也從中探索著最佳的教育策略,試圖讓學生得到最優的發展。我,也深深愛上了“討論區”——這個班風建設的有形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