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外婆的天主堂
人民站起來了,但餓的不行。
我便四處找吃,避免餓死。
外婆家就是最好的去處。
平時,幾乎天天,外婆都在天主堂念經,離我家隻有一河之隔。
河名:
宜黃河。
河的東岸是外河街,西岸是河西街。
我家就在岸上住,是外河街。外婆的天主堂也在岸上立,是河西街。
河上有擺渡的木船,通俗點說,叫:
船的。
船的師傅是位中年漢子,加上他的老婆和女兒,三人輪流上崗開船的。
天晴時,男師傅頭頂草帽,或者幹脆光光頭;女師傅頭搭毛巾或披頭不散發;女兒則紮一條長辮子,頭
上未戴太陽帽,可能是買不起。
天熱時,傷不起,就把駝大的粗黑長辮子盤在頭上,頭上好象扣住一個大圓盆。
女兒家會唱歌,嗓門又大,一陣陣歌聲從她大嘴巴裏奔跑出來,在船的人,聽得到。岸邊洗衣服的、河
上放竹排的全能聽得到。就連水中捉魚的魚鷹也伸長脖子來欣賞。
下雨天,男女都一樣:
頭頂竹葉鬥笠,身披棕毛蓑衣。
手握丈把長的竹篙,一點擊,船從河東到河西,又從河西到河東,東東西西,西西東東,不管是東北風
,還是西南風,都是風吹稻花香兩岸。
打船的,包來回,隻要一分錢。
60、70年代,一分錢可買兩、三斤白菜蘿卜。
斤把子白菜,隻要幾厘錢。可大陸沒有厘錢幣,就經常發生找不出零錢的糾結。
一天早晨,有個女居民喊住了走街串巷賣菜的男農民,隻買了一斤白蘿卜,準備做蘿卜絲炒驢肉絲一道
菜,多了不要。可是,農民又找不出零錢。女的說:欠你五厘錢,下次買菜,一塊結賬。
賣菜賒賬?老婆不肯,我會挨打!男的一臉苦澀。
吵了大半天,圍觀者一大群。男的一賭氣,拿過女人手上那分錢,一撕兩半,各拿一半,走人。如果在
香港那個地方,連毫錢幣都有,就能找得開?????
?我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如果交公,會被編成頌歌演唱。讀書時,就經常唱著: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
找外婆,要過河。
我就天天去坐船,找到外婆的天主堂,在我的記憶裏,天主堂裏全是女的。
外婆隻顧念經,閉著眼睛,根本不看外孫。
經念完,外婆就拉著外孫的手去一個叫方家村的地方,要步行三裏路。那是外婆的家。
房子的牆是用泥巴加稻草壘起來的。屋內很寬闊,有大廳,隔廂房有七、八、九間,大廳有一位大嬸天
天磨豆腐。
外婆沒有肉,也沒有魚,就叫外孫喝豆腐湯,啃豆腐塊。
這已經是很不錯的生活了。
那時候,農村比城鎮好。農民有田,田裏有莊稼,縱然有自然災害,田裏也會長紅花草或其他草,能充
饑,比我們城裏人吃觀音土好多了。
外婆家還有好幾棵果樹,從樹上可以摘到桃子、李子、梨子、柚子、板栗等,就是沒有蘋果、香蕉、葡
萄等更好吃的果品。
外婆一輩子吃齋念佛,不殺生,不吃葷,跟著她隻能過和尚般的日子。她從不與人爭吵,說是人與人之
間,命裏各有來和去,用不著互相魚肉。她活了九十多歲,去天堂之際,阮正在人民解放軍服役,未能
送她,現在想來,十分對不起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