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以船為家
世上三樣苦:撐船、打鐵、磨豆腐。
——題記
阮在童年時,肚子被餓扁。
不怪天,不怪地,天地輪回,各有秘笈。
我的兄長是人間三樣苦中的金牌冠軍:
撐船。
記得母親說過:
古時候,打鐵的,做豆腐的,不能考狀元。
幸好。
兄長是撐船的,並不影響子孫考狀元。
二00六年,他的孫女就考上了大學,而且是著名的大學。
五十年代末來的阮,被餓得麵黃肌瘦,全身浮腫。相關連接有父母,妹一塊浮腫。
全家都在浮腫之中。我浮腫不打緊,妹浮腫也不打緊。
關鍵詞:父母不能浮腫。
因為他們每天要去上班,全身浮腫支撐一天的工作,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
是嫂子救了我們。
一天,就在上頓渡外河街上,人們看見一位女子,肩上扛著一袋大米,碰上人就一口一個問好,在街坊
鄰居的簇擁下,走進阮家屋裏。
那屋,其實也就是一座普通老百姓五十年代兩層結構的造物。
是用竹子,杉木,泥磚堆積起來的。樓上是不能住人的,隻可以堆柴禾,布什、書笈之類的物資。
嫂子進門後,好字就說不出來,隻能說,才知道你們這樣苦呢。
看著阮和妹妹,拖著浮腫的雙腳,用起泡的嘴巴叫嫂子。
嫂子哭了。
打開米袋,先讓阮和妹妹開了個大眼界,全是白花花的大米,嫂子不急,左一把,右一把,捧出來,送
給屋子裏擠滿了望米求索的小朋友。
然後煮了一鍋,至死不能忘懷的大米飯。
再然後,嫂子拉著阮的手,帶著阮離開上頓渡家,一路步行,走了八華裏,到了撫州文昌橋東,靠北的
碼頭,走上停泊在岸邊的大船。過了一會兒,兄長也從文昌橋上走下來,上了船,拉起風帆,順著碧浪
滔滔的撫河水,乘風破浪,向北航行。經過李家渡、溫家圳、去南昌。
大船,那是兄嫂的家。我在船上生活了好一段日子。
嫂子姓章,是宜黃人。
說到宜黃,可大有來頭。
宜黃山水密結。
山之巍,有撫州臨川的第一高峰:軍峰山。
水之密,有宜水,梨水,藍水,黃水等五條水係彙集縣城。從而,誕生了宜黃縣名。
有唯一發現的野生華南虎種群棲息地。這可能要考證,但被老虎傷害與作者無關。
有全國罕見的丹霞地貌。
更有人物:
曆史學家,文學家史樂。
明朝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兵部尚書譚綸。
???????
據傳,阮的出生地上頓渡的地名就是譚綸給取的。
阮的母校臨川一中老師蘇輯黎先生就在江西日報發表《古鎮新容》文章中解說:
之所以反稱為上頓渡,據說是明朝兵部尚書抗倭名將譚綸,為了阻擾皇帝出遊他的故裏,減輕家鄉百姓
負擔,船行至此時信口誆稱,因此而得名。此傳真實程度如何現已無從查考了。
有興趣者可前赴後繼去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