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開學前的一個深夜,康素貞替蘇老二把學校的一切有關安全事項看了一遍,正要往屋內休息,借助校門外路燈的光,她突然發現大門外有人影在晃動,她在陰暗處看了好大一會兒,終不見那人影有離去的跡象。由於夜深,康素貞一個人不敢近前,她快速進了屋告訴了蘇老二這一情況。
蘇老二立刻折起身披衣走了出去,他站在校門內觀察了好大一陣子,門外就是有一個人影在時近時遠地活動。他立刻意識到這個人今晚一定是找自己辦什麼事情的,並且這個人不是賴人。
他立刻打開電燈,朝鐵柵欄的校門照去:“誰”?
那人立刻答應:“是我,找蘇校長嘞”。
蘇老二立刻走上前,他看見門外站著一個中年男子,一隻手裏提了一個帆布袋子,另一隻手拿著一個小包裹,在電燈光的映照下,不好意思地站在門外。
“你找我”?蘇老二不解地問,因為他看得很仔細,不認識門外這個人。
“嗯,我來了好幾回了,你叫我進去,我有話說”,那人很靦腆的又說。
“有事你說吧”,蘇老二說。
“蘇校長,你開開門讓我進去,我真的需要進去說話”,那人很固執。
蘇老二見那人誠懇,就打開了校門把他讓進了學校。
兩個人一並走進了他的辦公室,那人從帆布袋裏取出了一隻野兔子放在地上:“蘇校長,這是我上午上山給你逮了一隻野兔子”,他又把手中的那個布包放到桌子上打開,說:“這是去年我們家做的山栆糕,都放一年了,我是按照俺家人老幾輩兒的傳統做法配料做成的,這東西放得越久越好,它會清痰止咳,生津潤肺······”。
“你這是要幹什麼?咱倆又不認識”,蘇老二連忙問。
“蘇校長,咱倆是不認識,我是南麵山裏的,但俺的親戚都是鎮上的,不瞞你說,我有兩個孩子現在都在上小學,我很希望他們通過上學改變命運。俺親戚家的孩子這幾年都是跟著你上小學的,他們都建議我把孩子轉到你這裏來,說實在話,我在街上都租好了房子,就讓他媽住在這裏照看兩個孩子上學。我沒啥東西給你送,就送給你這兩樣東西,目的就是求你答應叫兩個孩子能轉到你這裏來”。
蘇老二當時都被那人的誠實和“孟母三遷”的精神感動了,他收下了那隻野兔子和山栆糕,當即就答應了開學時就讓兩個孩子來小黃中心小學報到。
當時社會上剛興起的擇校風氣,相對鄉下,鎮上的這種風氣刮的早了一些,盛了一些。
麵對這種情況,當時小黃中心小學的師資和教室猛然間出現了短缺和緊張,在村兩委和鄉政府的共同協商下,學校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采取了一係列的限製擇校的方法,其中有一條就是收取戶口不在黃西村的學生“借讀費”。
收“借讀費”盡管為解決學校資金短缺問題起到了緩解作用,但麵對鎮上複雜的人事關係,弄的蘇老二裏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