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趙興自己搞出個李代桃江的商稅變革,卻一口否決了由老同知提出,李守一讚同的恢複祖製,變形的一條鞭法呢。
趙興其實早就想過這個問題,但經過他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還是否決了:“嘉靖年由桂鄂提出,由張居正修訂推行的一條鞭法,其實很簡單,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製,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這其中,就包含了人丁錢。”
這一點,作為大明的人,作為一個想要做官的人,就必須是亂熟於胸的。
“但是兩位看到沒有?這其中的丁銀與裏甲、均徭等四差銀一起,都由地方官員征用,並不上繳明中央政府。實際上這項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在中央戶部那裏,也沒有全國丁銀的統計數字,隻有戶丁的總數,在行政及政策製定方麵,中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銀的處理以及如何支配的問題。張居正所實行的一條鞭法,不過是將本來歸於地方的收入,全部拿到了中央戶部,所以才出現了戶部財政猛增的虛假繁榮。是不是這樣?”
李守一和老同知思索了一下,就點頭同意了這個說法。
“所以我認為,一條鞭法,隻是將多種苛捐雜碎攏在一起,拿到國家去了,卻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變革。”
李守一想了一想,不得不點頭同意:“是這個狀況。”
“而這裏卻有一個大大的弊端依舊存在,首先就是這丁口錢,隻要一出生,就有丁口錢。然而許多人,為了逃避這一筆錢,就開始隱瞞戶口。大家或許不知道,現在在戶部的人口賬目上,大明的人口隻有四千多萬,比當初剛建國的時候,隻不過增加了一千多萬。大明承平二百多年,也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大饑荒,大瘟疫,怎麼可能僅僅增加人口一千萬?”
老同知皺眉一陣,才回答道:“現在咱們國朝人口隱秘的現象非常嚴重,這也是現實。”
“對的。”然後趙興就扳起手指頭給大家算:“看著咱們大明朝廷,戶帖也就是戶口本,也叫黃冊製度嚴謹,從洪武年共造黃冊27次,每次彙總至南京戶部的黃冊有6萬多本,最終累積約200萬本。明朝在南京玄武湖中的幾座島上修建了黃冊庫,庫房由最初的幾十間發展到900多間。但這裏有一個不在冊的規矩,比如官紳,比如家奴,比如卑賤的商賈,比如流民,比如土司和山中野人等等,如此一來,再加上刻意隱瞞的,據我錦衣衛統算,現在整個大明人口,不下一億,甚至可能到到一億五到兩億。”這是趙鑫將後世那些學者們,苦心計算出來的,明朝人口的數據。趙興當然不能這麼說,所以將這個偉大的人口普查工程,都算在了自己錦衣衛的頭上。反正在這個時代,所有的人都理所當然的將自己不知道的事,到規劃到錦衣衛無一不知無一不曉的頭上。
老同知,一直戰鬥在最前沿,他對這個數據倒沒有驚訝,因為就他這一家,上下幾十口,原則上就不在黃冊之內,而頭年剛剛生的那兩個胖孫子,可我連想上個戶口的想法都沒有。
“而人口如此瞞報,或者是理所當然的不在黃冊上繳納丁口稅之內,既然他所帶來的稅收,就出入極大。所以在根本上,就不能解決這個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