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猛烈攻擊著傳統道德,建立了人的地位,推崇主人道德,鄙視奴隸道德。尼采口中的“末人”就是沒有創造的願望與能力,謹小慎微猥瑣悲哀,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個性泯滅,千人一麵。
他否定這種弱者的道德。弱者認為自己就是善的,隻有弱者,病者才是好的,這種價值判斷的必然後果就是人的生命力與強力意誌的減弱,弱者將強者的行為成為惡的,於是自己的行為就是好的,我們弱,但是我們安於自己是弱這樣的狀態就是最好的善,個人的強力意誌受到了極大的約束。基督教把本能的衝動宣布為罪惡,罪惡感最終將養成一種怯懦,是順從的奴隸性格,而上帝是與生命相對的概念。因此尼采要“超越善惡”,達到“善惡的彼岸”。
而老子則說“道法自然”,老子主張人應該盡量取法於道。道既然是無目的、超道德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在合乎“道”的理想社會中,當然是沒有存在餘地的。所以老子認為世俗的美和醜、善和不善等區分都沒有什麼意義;對仁、義、禮、智等,也都持批判或否定的態度。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發出了“絕仁棄義”的呼聲。
而後續的莊子思想更是將對傳統道德的反叛進行到了極致,莊子的母親死了,他卻圍著敲鑼打鼓,他將聖人批判為“大盜”,認為“竊國者侯”。
因為在道家看來,道德最大的問題就是虛偽,不符合人性,而且為了道德,往往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人是失去了對自然法則的掌握,才想沿著對自然道路摸索的經驗去走,人失去了這樣的經驗,隻能互相愛護,人其實又很難以以“仁愛”貫徹始終,隻能用“義”社會朋友之間的道義去處理,義都沒有辦法完成,人就會想著製定一套禮法歸束他。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道家並不批判道德。道家認同道德。但道家說的道德,不是社會道德,而是“自然道德”。自然的道德不是老天爺按照人定的道德法則去行事,而是按照自然法則的更迭流轉去行事,“無為”不是不為,而是自然而然的為。
尼采和道家都批判了傳統的道德文化,將人們從社會性的束縛中解脫了出來,他們推崇“自然”,推崇“本能”,讓那些沉重的鐐銬化為破銅爛鐵,極大的提高了人的個性發展。
三,批判知識與理性
尼采的哲學是典型的非理性哲學,他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作為靶子猛烈批判理性,在尼采看來,柏拉圖理想國以及理念世界的思想都是否定現實世界的態度,這種態度應該遭到堅決反對。尼采將這種把希望寄托於彼岸世界的悲觀態度歸結於理性的罪過。由於理性對感官的絕對地位,人所感觸到的一切都不值得相信,感覺世界背後必然存在一個不變不動的世界,是理性構造出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對現實人生起不到任何積極或指導作用。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上演的種種悲劇就是由於人們看到水深火熱的現世,受到教會精神控製的廣大人民隻好將目光投向彼岸世界,對此岸世界采取消極的態度,所有希望寄托於來生和天國,這種推到極致的消極的基督教精神正是對理性設計的彼岸世界過於信任的結果。
他在《人性的,太人性的》裏提到:“未經解釋的不清晰的事情要比得到解釋的清晰的事情更重要。”“對真理的信仰,始於對迄今為止所有被公認為的“真理”的懷疑。”
尼采提出“藝術比真理更有價值”,他的生命哲學推崇用藝術的,審美的態度來替代科學與倫理,解除自我欺騙,人清楚無意識本能的真實意誌後加以引導,而非用理性與知識的態度來抑製自己的天性,讓人化為奴婢。
而老子則說“絕學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