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死,是最好的結局(2 / 2)

次日巳時,到上即將刑場的時候,可監牢之內還如往常一樣平靜,快到午時,才有一個內監端著一壺酒出現在宋易安的麵前。

那是鴆酒,宋易安就算沒有親眼見過,在宮廷裏被囚禁了十年,也是熟知的。

不是說要將她剝皮抽筋、曝屍三載嗎?怎麼改成鴆酒毒殺了?臨了還得了減刑,有趣。

之所以減刑,是因為昨天傍晚時分,有一位老者出現在了宋元傑的禦書房內。

這位老者約莫已經八十高齡,須發皆白,腰板有了輕微的彎駝。臉上滿是縱橫交錯的皺紋,長長的銀白色的胡須隨風飄動。他的眉毛很長,能觸碰到眼尾,眼睛炯炯有神,看不出半點渾濁的顏色。

就算不知道他的身份,也知道此人非同尋常。

他是周朝和翊朝兩個朝代都尊崇的碩師名儒,是已經慘死的姬恒的至交好友,同時也是新任皇帝宋元傑的授業恩師。他名叫張棨承,字雅臨,號東山叟,天下士子皆尊稱他一聲“東山張聖”。

他已經十年沒有踏入朝廷了。

他十二年前就謝絕了朝廷賜予的官職,回鄉開壇講學去了。十年前,因為好友姬恒落難,他快馬趕到長安,跪在宮門口整整一天,才讓宋詡免除了姬恒的死罪,讓他去新月宮給宋易安講學。

這麼多年前的事了,很多人都淡忘了,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發生過這件事,但宋元傑不可能忘記,因為這之後的兩年時光裏,張棨承成了他的教書先生。

這是陰差陽錯的事。

原本張棨承作為一個閑雲野鶴的讀書人,不想為官職所累,更不想和皇家有任何瓜葛,但為了好友姬恒,他答應了宋詡的條件:教授皇子讀書。

但他也有他的堅持,他對宋詡說,自己已經年老體衰,唯恐耽誤皇子學業,所以隻能收一位皇子讀書。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讓難以抉擇的宋詡打消念頭。

或者說,機緣這個東西就是那麼不講道理。宋元吉和宋元德為了能拜張棨承為師,互相攻伐,甚至在禦花園相遇時發生衝突,動了手。這件事被言官輪番彈劾,搞得宋詡大為惱火。於是,在鷸蚌相爭之下,好事便落在了“漁翁”宋元傑的身上。

這件事讓宋元傑看到了作壁上觀的好處,利用宋易安引起皇子間爭奪的計劃逐漸形成。

今天張棨承破天荒的出現在了皇宮之中,宋元傑已經猜到緣由了。可就算隻是為了擺出尊師重道的樣子,宋元傑也是不能怠慢他的,更何況,雖然隻是短短兩年的師徒之情,但張棨承並未因此而有一絲的懈怠,他對宋元傑的教育是無可挑剔的。

張棨承見到已經成為九五之尊的徒弟,沒有多餘的寒暄,他說:“老朽進宮叨擾,與宋易安和赫連衣有關。”

宋元傑忍著怒氣說:“難道先生要為罪人開脫?”

張棨承搖頭:“非也,老朽是借此事,為陛下掙名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