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工業革命前的準備(2 / 2)

細化基本上就是增加,增加就有官位,有官位就有升職加薪的空間。

大臣們會反對?

誰會跟自己的未來過不去呢?

首先是內閣。

內閣稱呼其實很籠統。

下邊其實分別為閣臣(首輔、次輔、大學士)、通政司、敕詔房。

其中閣臣就是主裁,負責幫皇帝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同時進行高效的表決和投票。

而通政司主要負責對某些奏則,文件謄抄和批複。

敕詔房,顧名思義就是給擬定聖旨的地方。

其中權力最大的可不是閣臣。

事實上,真正能左右內閣的一共三方勢力。

第一個是皇帝,說一就是一,但如果哪天成了空頭支票,那就另外說。

第二個則是通政司,別看通政司人均五品上,看起來不大不小,可是人家重權在握啊!

絕大部分奏折必須經過通政司謄抄,那麼就有可能出現通政司將奏折截斷,銷毀等等。

第三個敕詔房,隻要誰控製了敕詔房,那麼看皇帝的聖意不爽了,他就能不寫不批不做,那麼皇帝就隻能發中旨。

中旨這玩意兒皇帝大權在握的時候,那就是聖旨,一旦皇帝不行了,聖旨君主立憲了,那麼敕詔房等於變相有了封駁皇帝或者內閣大臣商量好的法案權利。

妥妥的黨爭利器,第一爭奪目標。

所以,楊定決定改變這一點。

不能讓敕詔房和通政司獨大,同時也不能讓內閣完全掌控,尤其是敕詔房自己和子孫後代必須掌握在手中。

想到這裏,楊定在敕詔房內分別設置秉筆監、掌印監、通令監。

以正三品敕詔丞掌管敕詔房,敦促三監工作,統管全局。

然後下邊三監分別為:從三品的秉筆大使、掌印大使、通令大使負責。

秉筆監負責寫詔書,掌印負責蓋敕詔房的官印,通令大師負責送達詔令到內閣或者十部以及地方。

這樣一來,敕詔房權利一分為四,相互掣肘的同時也能起到皇帝和內閣之間的緩衝。

算是權利的爭奪中心點之一。

改造完了中樞,剩下的就是十部和地方了。

十部衙門也夠用,就是某些衙門的細化一下,增加幾個司來應對接下來地方體係的調整所帶來的變化。

首先,楊定決定將鎮拉出來,進行鄉鎮並立的格局。

效仿東方大國的以農業為主的聚落為鄉,以工業為主的聚落為鎮,不過鎮這個概念,暫時不會鋪開,畢竟靖國絕大部分能稱得上鎮的,隻有清江上的幾個城市罷了。

當然,設立鎮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城市化。

因為接下來隻要電機設備和內燃機技術成熟,那麼楊定就會立刻推動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

至於蒸汽時代,以前沒有帝姬,他或許會考慮。

但是有帝姬這個BUG存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直接就以電氣化為開端不香嗎?

幹啥非得再走一次蒸汽道路呢?

因此,楊定決定進一步加大民間私營資本的活躍性,他要開放一部分產業,準許私企進入。

這樣一來,鄉鎮就是皇權下鄉的倚仗。

必須重視!

https://www.biqiuge8.com/book/27180/643598827.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