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漢族。中國秦墨家學派創始人。中國戰國時著想家、學家、人權動家。
(約公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墨學在當時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出生於山東滕州,也有少數學術人士認為墨子出生於河魯山。墨子(約公前476年-約公前390年),翟,春秋末戰國初宋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想家、育家、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曆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他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有“非儒墨”之稱。墨子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學為突出成就的一套學理論。墨子死後,其弟子成了《墨子》一書傳。《墨子》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其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想,主要反映了前墨家的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小》等6篇,一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想,還包含許多自然學的內,反映了後墨家的想。
《墨子》內廣博,包括了政、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等方麵,是墨子其後學的重要。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散失。如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以《諸子成》所錄的版本。
墨家著作在朝以後逐漸失,明正統十年(1445年),張宇初奉敕,將《墨子》刻入《道藏》。現代所傳的《墨子》隻剩下十三篇,這些篇幅是因為道家著作《道藏》所錄,得以留傳下來。汪中將墨子書分為內外二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現存《墨子》53篇,記載了墨子其後學的言行。
自秦以後,墨子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屍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子》《子》《戰國策》《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漢劉向的《漢書·藝文》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十一篇。經曆代亡佚,到宋時,隻存十篇,如隻存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上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隻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4]按照梁啟超的分,《墨子》一書內可以分為大。
第一:雜有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
《親士》《修身》《所染》《法儀》《患》《辭過》《三辯》
第二: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想。
《尚賢》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節用》上中篇《非樂》上篇《明鬼》下篇
《尚同》上中下篇《非命》上中下篇《天》上中下篇《節葬》下篇《非儒》下篇
第三:墨者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是《墨子》的精華部分。
《經說》上下篇《經》上下篇《大》《小》
第四: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
《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
第:可以說是墨家兵法,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為主題。
守城各篇
《備城門》《備蛾傅》《備梯》《備突》《旗幟》《雜守》。
《備高臨》《迎敵祠》《備水》墨子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貴,民無終賤”,要“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有樸唯物主義想。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墨子要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礎上相互友愛,愛人就像愛自己,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爭,要和平。後墨子轉生為人時,其母為他為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