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草原最美的季節。
夏季,是心情最美的季節。
因為,美麗的暑假就要來到了,關在籠子裏的小鳥雀即將迎來放飛的時刻。
“嘩啦啦——嘩啦啦啦——”歡唱的寶茵河,在美麗的孔雀屏草原蜿蜒流淌,繞山躲崗。既像遊走的飛天長龍,又似飄蕩的潔白哈達,滋養著草原,滋養著牧人,滋養著逐水草而生的馬牛羊群。當然,草原牧民的後代在寶茵河畔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水是生命的源泉。
草原因水而有靈性,河水因草原而更具魅力。
野花盛開、蜂飛蝶舞的孔雀屏草原,真的像一隻開了屏的孔雀,靈動而多姿。
寶茵河畔的一處山坡上,牧草就像綠毯一直鋪展開來。兩個小男孩兒躺在那裏,一個瘦而不黑,一個胖卻不白。嘴裏嚼著甜甜的薩日朗花,望著高遠清澈的天空,正在比眼力呢,看誰能發現高天上隻聽得見鳴叫卻看不到身影的鳥兒。
咀嚼著薩日朗花,也沒有阻擋兩人“鬥嘴”,來言去語間,摩擦出火藥味兒了。
突然,倆人一骨碌跳了起來,弓腰乍臂、雙腿跳躍,擺出了“搏克手”進攻的姿勢。
“搏克”就是蒙古族的摔跤。是草原牧民召開那達慕盛會時必不可少的項目,和賽馬、射箭並稱為“男兒三藝”。
…………
兩個小男孩兒都是十一二歲的模樣,個頭兒差不多高。但體形差距較大,一胖一瘦,一搭眼就不是一個重量級別的。
他倆怎麼了?鬧玩兒鬧急眼了嗎?看著各自嚴肅的表情,是要打架嗎?難道小小的蒙古漢子真就是“一言不合就摔跤”嗎?
胖男孩兒名叫蘇赫,蒙古語中就是“斧頭”的意思。瘦小子叫巴根,漢語翻譯過來是“樁子”的意思。從名字上看,兩人相克啊,似乎水火不相融啊。事實上,蘇赫和巴根卻是如假包換的好朋友。他倆都是桂麗絲嘎查的牧民孩子,還是同班同學,都就讀於陶格斯蘇木小學五年級。
“嘎查”是蒙古語,“村”的意思,“蘇木”即“鄉鎮”,是蒙古族地區特有的地名稱呼。“桂麗絲”和“陶格斯”同樣是蒙古語,翻譯過來就是“山杏”和“孔雀”。如果用漢語來表達,就是:“斧頭”和“樁子”住在“山杏村”,在“孔雀鄉”小學讀五年級。
胖蘇赫和瘦巴根都是十二歲。
兩人為什麼較量了起來呢?原因很簡單——閑的!
期末考試終於完事兒了,隻要過幾天再返校拿到成績,就可以美美地享受暑假了。這兩天輕閑,巴根和蘇赫都跑到了自家的牧點上,兩家牧點離得很近,兩人又湊到了一起。
實在無聊,便采來幾株薩日朗花躺在草原上,邊吃邊嘮。嘴裏有些淡淡的清香,甜津津的,比吃口香糖可強多了。
蘇赫說:巴根,你看,那片雲朵像啥?
巴根順著蘇赫的手指看去,說:像——像馬?
“對了。你再看它右上方的那朵呢?”
“像——像個猴兒?對,真像個猴兒!”巴根興奮地說。
蘇赫繃著臉,認真說:不對。你再細看。
巴根又看了幾眼,搖了搖頭,說:我看著就像猴兒啊?你看——它還在變呢——難道,像孫悟空?
“要我看啊,它不像猴兒——而是——像你!哈哈——”蘇赫笑了起來。
巴根已是怒目圓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