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曹在黃河對峙,其他各地無大戰事,唯獨益州出現叛亂。原先東州兵欺壓益州百姓,激起了益州民憤。由於東州兵是當初劉焉親手組建的嫡係兵,所以劉璋束手束腳,遲遲解決不了東州兵侵害百姓的事。一方麵是劉璋為人過於寬縱,缺少殺伐果斷,另一方麵則是擔心打壓東州兵會削弱自身統治力。
劉璋的不作為激起了益州世家大族的憤慨,以征東中郎將趙韙為代表的益州官吏揭竿而起,率先起兵反抗劉璋。趙韙是益州巴西人,深得益州人心,很快蜀郡、廣漢、犍為等地紛紛響應,益州八郡反了一半,隨他起義者有數萬人。趙韙揮軍包圍成都,準備擒拿劉璋。
劉璋大驚失色,急忙召來公子劉循、別駕張鬆、主薄黃權、從事張任、中郎將吳懿、軍議校尉法正、校尉吳蘭、雷銅、鄧賢、劉璝、泠苞等人,文臣多是益州人,武將多是外地人。其中武將之首是吳懿,吳懿的叔父是當年大將軍何進的屬官吳匡。後來劉焉擔任益州牧,吳懿帶著全家隨劉焉入蜀。劉焉曾聽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早就暗懷帝誌。又聽善於看麵相的人說吳懿妹妹吳瓊有母儀天下的麵相,於是讓兒子劉瑁娶了吳瓊。吳懿自然成了劉璋的親戚,十分受器重。
劉璋驚慌失措道:“怎麼辦?到底該怎麼辦?你們倒是說話呀!”張鬆歎氣道:“當初我等都建議主公嚴厲處置東州兵,主公不肯聽。現在數萬人不堪受欺壓,紛紛舉事。如果不處置幾個東州兵,恐怕無法平息眾怒,還會逼反更多益州百姓。”法正欣然點頭,麵色凝重道:“一邊處罰東州兵,一邊派人與趙韙和議,一邊派兵圍剿。眼下根源在東州兵,如果不解決這個根源,即便強行鎮壓了益州百姓,也會落個狼煙四起的後院。”
劉循疾聲反對道:“不妥,萬萬不妥。父親,現在趙韙已經舉兵反叛,咱們隻有依靠東州兵才能鎮壓下去,如果這個時候處置東州兵,隻會自毀長城!不僅不能處置東州兵,還要重重賞賜,讓他們為咱們剿滅叛亂!”
張鬆冷笑問:“當初七國之亂,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文帝不得不誅殺晁錯,斷了吳王的借口,為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如今根源在東州兵,他們侵害百姓,肆行無忌,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算公子強行鎮壓了趙韙,能挽回益州民心嗎?能使益州世家大族心服口服嗎?這樣做隻會割裂益州,使益州百姓對主公心生怨恨,使益州士人對主公側目!望主公三思!”
黃權、法正、吳懿、吳蘭紛紛附議,四人中法正、吳懿都是外地人。劉循暗使眼神,雷銅、鄧賢、劉璝、泠苞等人紛紛附議,張任雖然是益州本地人,卻忠於劉璋,也最後附議。劉璋見文武分成兩派,一時遲疑不決。關鍵時刻,劉循疾聲道:“父親,眼下先鎮壓叛亂再說,否則大勢去矣!”劉璋身軀一顫,急忙下令全力鎮壓趙韙叛亂。
劉循親自率領東州兵平叛,整整鏖戰幾個月,始終沒能攻滅趙韙。東州兵擔心被誅殺,紛紛效死力,總算守住了成都,擊潰了趙韙大軍。趙韙被迫退往江州,最後被部下龐樂、李異殺害。趙韙叛亂被平,從此劉璋更為倚重東州兵,東州兵也更加驕縱,益州百姓苦不堪言,卻無能為力。
公元202年初,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命人傳信孫權,嚴詞責備,責令孫權送質子到朝廷,以表示忠於漢室。孫權左右為難,如果不送質子,就是與朝廷反目。眼下曹操實力強大,實在不好對付。如果送質子,又會受製於曹操。何況傳出去,名聲也不好聽。
孫權忙召來眾文武商議對策,既有長史張昭、會稽東部都尉張紘、謀士秦鬆等重臣,又有會稽丞顧雍、主記步騭、奏曹掾陸績、從事中郎魯肅、嚴畯等。
張紘原本在曹操處當侍禦史,後來孫策去世,張紘向曹操獻計,希望返回江東替曹操說服孫權。曹操欣然同意,任命張紘為會稽東部都尉,張紘卻趁機逃出了許都,返回了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