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廉政九章 2.善教
我們的教育,隻教一切知識,卻不教他們認識自己,不教他們利用自己的長處,不教他們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
——盧梭
教化是人民之福。教知廉恥,化正風俗。利人莫大於教。重視預防和教育,是我們黨的立場。
疾病多起於風,腐敗常始於欲。不會教育就不會預防。沒有“良教”,就不可能有“良製”“良法”。教育退一小步,風俗就退一大步。預防越往高處走,懲治就越往低處落。及時打一針,可以少九針;多一本教材,少一分懺悔。
頌揚母親使人高尚,宣揚真理使人純粹。廉政教育既是黨和國家的需要,也是黨員和公民的需要。黨的宣教幹部要為民立言,為黨立德,為國立功。
背著太陽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麵向太陽才能看到生機勃勃的世界。隻有深入到紀檢監察的核心,才能找到幹部群眾的真正興奮點,工作才能接近本來麵目。
由於用錯了時間而帶來的損失,比在那段時間中一事不做的損失還大。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人,遠遠不如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有信仰。
宣教絕不是一個“錢”字了得的事。宣教三要:綱舉目張,順勢而為,取民所悅。教育的深化有三:深入調研,深度設計,深耕細作。宣教項目的“一”不在多,關鍵在於選好這個“一”。
文化是人類最後的資源,世上什麼資源都能用完,隻有文化的資源用不完。文化重在化,文而不化無用。廉政文化,起於文,止於化。
廉政文化,要認識何為“化”,理解為何“化”,知道“化”什麼,敢“化”誰,靠誰“化”,怎樣“化”。“化”出反映人民意願、適應市場經濟、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傳統,新的風俗,新的紀律。
不是文化遠離了我們,而是我們遠離了文化。不是時代不需要大師,而是大師還沒找到自己的時代。凡在生活、實踐和群眾中產生的理論,都是常青的,是活的。
教育如同炒菜,也要講究對象與火候,要得法。菜香來自天然,味道掌握於火候。隻要用心得法,每一種教育都能色香味俱全。
廉政教育要善於激勵和保護廉政者。教育抓得緊,懲處也要更具教育意義,幫助我們的同誌找回丟失的美德。這不是哪一個人的意誌,而是由紀律的精神決定的。
教不教,則學非學。缺少個性就會失去臉麵。善教者,天地萬物,無非教也。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越具體越深入,越廣泛越紮實,越簡單越有效。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無論什麼都可以用來當作勸勉。
反腐倡廉教育,主體是黨員,重點是領導,難點是基層,亮點是創新,主導是紀委,合力是社會,核心是紀律,保障是機製。
紀律教育學習活動,學習是基礎,教育是手段,活動是平台。學習解決的是知的問題,教育解決的是行的問題,活動解決的是知行結合的問題。
紀律教育是以有情說無情。不了解黨員幹部的需要,就不能很好地教育黨員幹部。
一場高境界的反腐倡廉課,講的不僅僅是反腐敗,講的應當是政治,是執政黨的力量,是人民的希望和前景。善說廉者,站在人民的立場,使用群眾的語言,滿足公民的願望。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善鳴者不當“鸚武舌”,善言者不做“烏鴉嘴”。 成功的宣教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生活。能激起聽眾興趣的,不是本本上人盡皆知的道理,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闡述具體而新鮮的材料。
不是我們要去宣教,而是人民需要我們去宣教。我們的武器是一支筆、一張嘴,輕若微風重如霹靂。我們以小事大,朝夕守一。
文章是傳道的工具。工具能使“技”進入“道”。工具用得越熟悉,人就越忘記工具的存在,人與工具渾為一體,人就是工具,工具就是人。庖丁正是通過“刀”這個工具,使“技”進入了“道”。
辦公室是一個座位,成就我們的東西在基層。沒有辦法就下基層,寫不出來就找群眾。一個頭腦中裝滿問題的黨報記者,在黨的陽光照耀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頭條新聞。
石塊是怎樣裂開,文章就如何破題。身邊的事物並不見得不如遠處的美麗和新奇。近的東西一樣可以解釋遠的東西。從極俗處悟雅,就像下裏巴人站在陽春白雪中。
文章之得失係於黨之興衰,字字句句須見黨性,見大義,見真情。說教者用過去典,善引者用眼前典。求實者好用動詞,務虛者偏愛虛詞。否定不是簡單地說不。就語法來說,否定法往往比肯定法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