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廉政九章 1.大學(1 / 1)

附錄廉政九章 1.大學

身成莫大於學。彷徨者因學而堅定,落後者因學而進取,懶惰者因學而勤勉,貪婪者因學而知恥。把學習當福分的人,功名隻是副產品,品德才是真財富。

隻有肯定沒有否定不是學習,學而不習不是學習。學是習之體,習是學之用,學而且習,學用一體,是真學習。執紀者學習在先,守紀者才能先行學習。

有多少生活的樣式,就有多少學習的樣式。一個人隻有真實了解自己,才能真實了解周圍的世界。沒有徹底的學習,就沒有徹底的創新。連問十個“為什麼”,本地風光無邊出現,思路辦法有如泉湧。

在前人的腳印裏生存不會有多大前途。學習別人的必須形成自己的,否則不如不學習。從書本上得到的東西,如果不與閱讀者的情感產生共振,不可能歸他所有。

學習有三重境界:小鬼境界,金剛境界,菩薩境界。讀書有三種讀法:讀字,讀理,讀意。善學者每日三讀:讀聖賢古書,讀社會新書,讀天地大書。

認識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A是A,第二重境界是看A非A,第三重境界是看A還是A。對善學者而言,頭腦就是實驗室,社會權當大樣本。

在認識的自由王國裏,一切個別同時都是一般,一切偶然同時都是必然。洞徹了這個真相,人們必將減少困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普遍真理,踐行的人少之又少, 一般又成為個別。

人若認識物理,一草一木都是原子;人若認識文學,一草一木都是故事;人若認識市場,一草一木都是財富;人若認識教育,一草一木都是教材。

各執一是,終非大是。不能離開大象的體去講大象的腿。學習要進得去出得來,不為語言文字所累。學形者死,得意者生。對於一切經驗知識,科學的態度是,既學又不學。要大學不要小學,要深學不要淺學,要活學不要死學。

我們生活中最有力的證據,不是來自古代,不是來自別人,也不僅是來自書本,而是主要來自對社會、對實踐、對自然的觀察。這樣的知識更接近真理。

善學者,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沒有不會工作和生活的。學習從來沒有對立麵,也不僅僅是掌握知識和技能,而是對自我和世界的深刻認識及改造。

善學者,有如榕樹在空氣中立命,紅樹林於海水中安身,蓮花以汙泥為伴,黃山鬆化石為食。豁達處世,何處不是樂土;真心好學,哪裏都是深山。

善學者,師無師之師,學無學之學,為無為之為,用無用之用。他們不求博士文憑但求博士水平,不求總裁財富但求總裁學富,不求將軍權力但求將軍眼力。

在善學者眼裏,一言一笑皆是教,一草一木俱為師。大師傳道隨心所欲,因為萬事萬物都成為他的素材。以太陽為主題,一朵花,一根藤,一塊石頭,俱是論據。

學習力極強的人會觸發通覺。靈感,就是兩個不相關神經元的突然接通,讓風牛馬相及。學習沒有發現問題,可能是新問題正處在起點。

向孔子學習學習之道:用眼睛去觀察,用嘴巴去發問,用腦子去判斷,用心靈去感悟。既身在其中,又置之度外。向榕樹學習進取,向蓮花學習自善,向蜜蜂學習奉獻。

文在文外,道在道中。有些東西不能說,如果一定要說,就不要執著於說。聽了就忘,幾近沒說;難以忘卻,接近真理。

書有新舊,識無古今。儒者中,佛者空,道者無,成者一統。《詩》表意可以群,《書》記事長於政,《禮》節製人欲,《樂》啟發調和,《易》闡述變化,《春秋》講明懲勸義理。經典常讀,終有大用。

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太過於平凡,而善讀之人卻常懷感激之心,通過它去注意世界中的常看常新之處。但不要忘記工作去讀書。

不要做書、時間和金錢的奴隸,而要讓它們為我們服務。善讀者,既讀文字之內又讀文字之外。好東西往往隱藏在文字的空白處。無一日不讀,無一日不思,無一日不獲。是謂“日日新”。

書為黨讀,茶為國飲。讀書讀到至高境界,能於任何載體中讀出理與法。正如禪者,能把掃塵掃出哲學境界;也似道人,能讓洗碗除去心靈油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