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作為研究生導師,為學生們講解科學研究的基本功時,常把文題的厘定譽為“畫龍點睛”環節。因為在文獻和專著浩如煙海的現實中,文題或書名,決定了讀者們是否進一步去探究閱讀。學習也能低碳?帶著這個問題,翻閱著眼前的書稿。對於管理繁榮市場的企業家、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家,突出的要求是投入小、效益大、安全係數高的“低碳經濟”。而在教學園地裏耕耘了一輩子的老園丁,出於職業性的條件反射,我最先關注的,倒是封麵提示的:探索最方便、最快樂、最低成本的學習方法。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當我“跑馬觀花”式初覽全書後,心靈中領悟到的,是書中寄托的哲理和禪意。在“打開心門”一卷中,描寫的是:畫中人、鏡中月、水中花。暢述的,似乎都是飄逸的天高雲淡;凝聚的,卻是深沉的、借花獻佛的24條教育學相關規律。在“附錄”中,描寫的,是山上微薄的、閑情逸趣的“一葉、一草、一樹、一蟲、一花、一鳥”。回答的,是山下重大的、切中時弊的“《廉政九章》”;道出了“山下問題山上答”的因果關係。

何國平作者思路清新、觀察入微、行文流暢、妙語串珠。散文式的風格,富詩意、有警句、是格言。但歸根到底,其精髓之處,是具有高尚的理念。首卷開門見山,將立身處世的原則,概括提升為九條法則:誠信做人、和諧共處、行成於思、實事求是,盡在其中。“不張揚,不抱怨,不爭功;但行好事,不問前途”,更是予人畢生追求的純樸高境。

書中,用了較大的篇幅,觀察了奧秘神奇的自然界。從大自然生生息息的啟迪中,悟出“萬事萬物是教材”和“新從舊出”等麵向現實又需辯證理解的哲理和禪意。更有引人入勝之處,作者虛擬仿真,博引旁證,模擬不同學派、不同朝代、不同國別的代表性人物,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各抒己見、評頭品足,更能體現“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理念,啟發人們的宏觀判別能力。

正如作者書中所言,學習是求智之樂。我們當教師的,要為學生們上好每一堂最快樂的課。要像閱讀此書一樣,沒有晦澀和幹枯,讓人漸入佳境,有美滿的享受感覺。另一方麵,要告訴世人,“若將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萬盤”。山情是自然界和社會上真實的反映,每一個人,都要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細觀察、多準備、有對策、能跨越,從曲折之路,走向康莊大道。

以上僅以老園丁的陋聞和局限性感受,作為序言。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南方醫科大學教授

2010年夏於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