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意大利成長之路 8
1962年夏,正值“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風靡的時代,我來到了“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60年代的倫敦因迷你裙誕生並引領潮流而獲得了Swinging London的稱謂——譯注)。我馬上就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倫敦讓我想起了上海:三十年代外灘沿岸那一棟棟高樓大廈,那一條條寬闊的街道,那一座座美麗的公園,還有那國際大都市的氛圍。
我走進了倫敦上流住宅區的好好中餐館(HoHo Chinese Restaurant),為的是找回我那遺失了很久的青春歲月。我想再一次看到中國的色彩,重新體驗那久違了的味道、氣味和聲音。我想聽到中國話,即使服務員講廣東話而我聽不懂,它還是那麼悅耳動聽,仿佛是背景音樂。我想用筷子,我在很小的時候用過。
服務員拿給我看一道道菜式,真是一個比一個更誘人。我無法抵禦誘惑,點了一大堆菜。服務員們都古怪地望著我,好像他們想問我點了什麼以確認似的,但是我想從頭盤菜到甜點一一嚐遍。我品嚐著每一道菜。服務員怎麼會懂?它們是我童年的菜肴。它們喚起了我的記憶,證明經過那麼多年後我並沒有忘記中國。那氣味、味道和茶還是原來的樣子。我感到快樂無比。我一會兒嚐點這個,一會兒再嚐點那個——就算這些菜我吃不完又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把碗裏的米飯吃完,不要剩一粒米,正如小時候我被教導的那樣。重要的是我還會用筷子,你看我多麼熟練,夾的東西都不會掉下來。
在中國,我常常使用一副小小的珊瑚紅筷子,筷子頂端是銀色的,兩根筷子頭用一根鏈子連起來。這是一位姨媽送給我的生日禮物。這對小筷子和那張內嵌著珍珠母石的烏木桌可謂相映成趣。高背椅上也有珍珠母石的鑲嵌板,阿媽會在椅子上放一個坐墊讓我坐得更高點。
早餐是一碗粥,還有各種小菜。而午餐都是在戶外煮的。每天的菜肴都不一樣——中國菜式真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到正午時分,餐桌上總是會有魚有肉,有一道雞鴨鵝這一類家禽的菜,還有蔬菜或豆腐,而主食就是蒸飯。
對於點心之類的小吃,我會吃包子、餃子以及其他裏麵塞了肉末和蔬菜或蝦米的團子。
晚餐是最豐盛的。我們常常圍坐在一張圓桌前吃飯,這樣方便每個人夾菜。中國烹飪是一門真正的藝術,講求和諧與平衡之道。一道爽口菜或幹燒菜應該搭配一道有調味料的菜,一道酸味菜應該搭配一道甜味菜,而一道辣菜應該烘托一道口味清淡的菜。沒有真正的主菜,不過菜一道一道地端上桌,這些菜可都是色、香、味、質俱全。男人們在開餐時喝米酒,而且整頓飯他們會喝個不停,而女人們則囁著茉莉花茶,從頭至尾都在熱情地招呼著客人。我那副珊瑚紅筷子擺在哪兒我就坐在哪兒,出門旅行時我總帶著它。通常我都是坐在一位姨媽旁邊。
在重要場合,像春節或其他節日,會有很多菜,多到我都無法一一嚐遍。傭人們撤掉那些幾乎沒怎麼動過的菜,然後再端上來12道剛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菜。女主人出於禮貌會用她自己的筷子將每道菜中最誘人的部分挑出來,體貼地放在主賓的碗裏。晚飯吃得相當快:每道菜上得都很快,根本用不著等。大家都用筷子迅速地夾著他們最喜歡吃的東西。結果,晚餐成了一個社交場合,其樂融融,氣氛非常熱烈。在中國的餐館裏也是如此,用餐者一次性把菜點完,然後一道道菜陸續端上來。通常,我的姨媽們會在午飯後搓麻將,她們炫耀著各自漂亮的手鐲和長長的塗紅了的指甲——這倒頗具歐洲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