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侯君集點頭離去,李世民撩開帳篷,手握長劍,迎著喊殺聲最響的地方走去。還沒走出幾步,但見一將赤發靈官,手使一柄金釘棗陽槊,跨下一匹閃電烏龍駒。說明遲,那時快,單雄信轉眼就衝到他的身邊。見了李世民,怒目審視,然後哈哈大笑,說:
“蒼天有眼,來助我也。”
說罷,舉起棗陽槊,霹靂一般朝李世民打來。李世民並沒有驚慌,亮出長劍,迎槊向上一挑。誰知那槊,竟有千均之力,將劍砸得差點貼到地上。李世民這才一驚,閃身一躍,退回幾步,正待要穩住身子。誰知單雄信的馬太快,李世民雙腳還未立穩,單雄信的第二槊又泰山壓頂般劈下來。
李世民隻得又是一躍,又退了幾步。那單雄信見了,心中暗自高興。雙腳一夾龍駒,閃電般就到李世民跟前。他再一次高舉棗陽槊,朝李世民劈頭蓋腦地猛砸下來。秦王危難,眼看再無生的希望。
第三節、拒不撤兵
79、
當王世充的悍將單雄信又一次舉槊朝李世民猛砸下來時,李世民已退到一處斷垣下,身後再無退路。就在這生命悠關之時,一位麵如黑炭的將軍,縱馬來到單雄信身後。來不及將馬停住,也來不及打聲招呼,隻見“黑炭”手中鋼鞭,如閃電一般,對著單雄信的頭,猛地打去。
單雄信舉槊正往下砸,忽聽得身後一道勁風襲來,頓時閃開,手上的槊還是照準砸了下來,隻是慢了那麼一刹那的時刻。李世民就趁了這機會,則身一偏,棗陽槊砸在他原來站著的地方,直砸得火星四淺,斷垣下出現一個尺許的深坑。沒等單雄信再次舉槊,肩上早挨了尉遲敬德一鞭。一隻壯實的胳膊,搭啦下來,棗陽槊掉到地上,人也滾下馬來,單雄信卟通一聲摔在地上。
李世民抬眼望去,尉遲敬德已到跟前,翻身下馬,雙膝跪地,說:
“未將護駕來遲,使秦王受驚。”
李世民對他讚賞地點點頭,說:“你來得正好,快去活捉了單雄信。”
尉遲敬德把馬留給李世民,說:“這裏太亂,請秦王上馬,我去捉了單雄信。”完了回身,正要去捉單雄信,隻見則麵衝出單雄信的幾員大將,他們身後,還跟著上千的鄭兵。單雄信平時對將軍、士兵愛護備至,如今他們就是舍了生命,也要救下他們的統帥。單雄信搭啦著一隻手臂,因為流血過多,他已經渾身無力。英雄需得站著死。單雄信掙紮著,搖搖晃晃地站起身。當他看到自己的幾位將軍,還有上千的士兵朝自己走來時,突然來了力氣,大聲喊道:“不要管我,快去殺了李世民!”眾將聽了,直向李世民撲來。
尉遲敬德一驚,隻好放棄單雄信,手握鋼鞭,護了李世民,衝殺出去。
單雄信這次偷襲,是傾巢而動,力量十分強大。又因為唐軍根本沒有防備,結果一直殺到天明,唐軍才趕走鄭軍。單雄信捉不到李世民,反挨了尉遲敬德一鞭,身受重傷退回洛口,自知無法再抵禦李世民的進攻,不敢停留半刻,即刻領軍棄城而去。
李世民占了洛口,終於掃清洛陽全部外圍。便與眾人商議,要趁熱打鐵,攻占洛陽。這時有信使來報:
高祖李淵派大將李大亮連克樊城、沮州、華州等地,已牢牢牽製了襄陽的鄭軍,使王世充失去了最後一支可以支援他的部隊。
李世民聞報,欣喜萬分,以手加額,西望長安,激動地說:“感謝父皇,為我奪取洛陽,費盡心機。孩兒一定不負父望,一舉拿下洛陽。”言罷,親率大軍,離開洛口,浩浩蕩蕩,開赴洛陽城下。
王世充聞報李世民兵臨城下,親率兵於洛陽城西北的青城宮,與李世民隔河對峙。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洛陽城外,春色迷人。王世充登高遠望,卻看不見這迷人的春色,隻見到李世民的營帳,布置得緊密整齊,無隙可擊,不由心中慨然:
“如此年紀輕輕,就有這般安營紮寨的經驗,難怪能一路連敗薛舉和劉武周!”想到這裏不覺輕輕歎息一聲。想到自己最得力的驍將單雄信重傷,如今帳下,能敵李民民的,確實無人。想著想著,不免膽怯起來,忽見河對岸的楊柳下,李世民在幾十員大將的簇擁下緩緩向前,王世充帶上幾百衛士,慢慢地走下高處,來到河邊,隔河對李世民說:
“如今隋朝已亡,你們建唐在關中,我建鄭在河南,我從未舉兵西侵你們,秦王為何要領兵來占我河南之地?”
李世民聽了,哈哈一笑,大聲說:“天下應歸仁德之人而有,如今四方都仰慕我大唐仁德,一一歸順,唯有你王世充不慕仁德,敢與我大唐對峙,我之所以來,就為這個緣故。”
王世充聽了,正要發怒,轉而想到眼前處境,隻能強壓怒火,冷冷地說:“如今洛陽城堅且險,我王世充手下大將如雲。秦王真是要進攻,隻會落得損兵折將,早年的李密就是榜樣。就算秦王兵多將勇過李密,最後也不過是兩敗俱傷。不如我們雙方息兵講和,免得部下慘遭傷亡,這不是很好的事麼?”
李世民聽了,傲然一笑,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我李家取代楊家天下,此乃天命,為百姓所期許而。怎麼能讓你等殘喘,使人民受分裂之苦?公若能順應天命,體恤百姓,就當大開洛陽城門,迎我王者之師。不然,到時我攻進洛陽,公必休矣!”
王世充聽了,惱羞萬怒,大聲說:“量你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兒,能把洛陽怎樣,不過是不自量力罷了。”
李世民無心再與他舌辯下去,朗然一笑說:“本王奉詔拿下隋朝東都洛陽,你除了投降,再沒有講和的可能。若還執迷不悟,不出三月,本王定破洛陽,爾要記住啦。”說罷一揚馬鞭,策馬回營。
王世充望著世民消失在滾滾的塵煙裏,陰森地幹笑一聲,也拂袖回身而去。幾百名衛士,緊隨其後。
80、
三天之後,李世民一切準備妥當,決定大舉進攻洛陽。這日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唐軍將士,個個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李世民親自指揮,令殷開山、侯君集、尉遲敬德、屈突通分成四路,各率精兵一萬,晝夜不息,從四麵攻城。王世充見了,並不驚慌,指揮守軍,用大炮飛石,八弓弩箭,迎擊唐軍。
這洛陽守城用的大炮飛石,為王世充精心研製,每炮飛石重有五十餘斤,可以擲出二百餘步,威力十分強大。那八弓弩箭,更是了不起,箭如車輻,鏃如巨斧,可以射五百步之外。四路唐軍,前鋒士卒扛了雲梯,勇敢地往高高的洛陽城衝來,可沒等他們靠近城牆,在五百步時便被弩箭殺傷大半,餘下的沒能前進三百步,又為飛石所傷。洛陽城外,猶如屠場,進攻的唐軍,死傷慘重。一連十多日,皆是如此,唐軍的士氣,嚴重挫傷。就在這時候,與尉遲敬德一同歸降秦王的降將尋相,竟認為唐軍必敗,乘此勾結劉武周的舊部,試圖逃跑叛唐。事情敗露,被李世民處斬。
雖斬尋相等叛將,但洛陽還是久攻不下,士氣還在日益低落。李世民一時無計可施,心中悶悶不樂。手下許多將領,因叛將之故,又對尉遲敬德懷疑起來。認為尋相與劉武周的一些舊將已經叛變,尉遲敬德也必定叛變無疑。紛紛要求,把尉遲敬德關押起來。就連曾經非常賞識尉遲敬德的屈突通與殷開山,也來向李世民進言說:
“尉遲敬德剛剛投降我大唐,其心對我大唐並沒有真真地信服,更不可能熱愛。這個人勇猛非常,又戀舊情。如今,他的好友尋相被殺,他必然有怨在心,定會尋機反叛。現在我們處在與王世充對峙的關鍵時期,把這樣的人留在軍營中,實在害多利少,不如殺了他,免生禍患。”
李世民聽了,搖搖頭說:“本王的看法,與你們不同。尉遲敬德若有心背叛我,怎麼會落在尋相之後?就此看來,尉遲敬德對我大唐是忠心耿耿的,你們千萬要與他好好相處,待之如兄弟,不要再有半點猜疑。”
屈突通與殷開山聽了,點頭稱是。李世民就讓屈突通去請尉遲敬德前來,當著殷開山與屈突通的麵說:
“現在因為尋相等欲叛逃,有人懷疑將軍也會背叛大唐。本王認為絕對不會,又擔心這是因你救了本王的性命,蒙住了本王的眼睛。現在,本王特請殷開山與屈突通來,問明他們的看法。結果,他倆人想的都與本王一致,皆言尉遲敬德將軍忠勇義氣,絕不可能叛唐。從今往後,本王對你再無猜疑。”
言罷,李世民靜靜地望著尉遲敬德。隻見他堂堂八尺須眉,血戰中從不膽怯的勇將,此刻竟激動得眼含淚水,衝著屈突通與殷開山,深深地一揖,然後雙膝跪下,聲音發顫地對李世民說:
“感謝秦王的信任,我尉遲敬德必當拚命相報。”
李世民上前,扶起尉遲敬德,令侍從搬來一箱黃金,對尉遲敬德說:
“將軍救過本王的性命,本來早就當賞賜,隻因戰務繁忙,拖到今天。區區小禮,權當是本王的一點心意,請將軍一定收下。”
尉遲敬德接過黃金,感激地望著李世民。
“這一次,有人懷疑將軍,讓將軍受了委屈。”李世民拉著尉遲敬德的手說:“大丈夫憑誌趣相投,而聚在一起。請將軍不要為這些小事情介意。本王永遠都不會去聽那些讒言,來傷害忠良之士,望將軍為了我大唐,大膽地為本王建一番功業。”
聽了李世民這番話,尉遲恭更加激動,豆大的淚珠,竟然奪眶而出。從此,尉遲敬德終生對李世民忠心耿耿,成為王朝中君臣關係的楷模。這是後話。
81、
處理好尉遲敬德的事,李世民心裏寬鬆許多,隻是想到洛陽久攻不破,不免又緊皺眉頭。這日,風和日麗,春山如笑。李世民走出帳外,抬頭久久地仰望著藍天白雲。忽然,他心生一計,匆忙回營,對杜如晦說:
“與其我們這般攻他,不如引他來攻我們。”當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完之後,杜如晦禁不住連連稱妙,說:
“這樣一來,王世充的大炮飛石、八弓弩箭,都發揮不了作用了。”
言罷,君臣倆人,相視點頭,哈哈大笑,趕忙著手安排布置。李世民喚來侯君集,令他悄悄地將精兵布置在北邙山,然後大張旗鼓地移軍到毫無屏障、易攻難守的青城宮。王世充見了,果然高興萬分。隻見他雙眼大睜,捋著胡須得意地說:“果然是乳臭未幹的小兒,走出如下低劣的一步棋,看本王怎麼收拾你!”言罷命令全軍,傾巢而出。
陽光還是這樣的燦爛,山風已在遠處悄悄刮起。王世充騎著銀象馬,率領洛陽的三萬守軍,蜂湧般衝出城來,直逼青城宮。他欲與李世民決一死戰,以泄長久被圍之恨。
此刻,李世民與屈突通、尉遲敬德等將軍,早已登上魏宣陵,將王世充的行動,看得清清楚楚。李世民對屈突通說:“你率步兵五千,速渡水進攻,一旦與王世充遭遇開戰,即放出狼煙。”
屈突通領命,率了支輕騎,迅速渡過穀水。馬蹄剛踏上岸,就見有王世充先鋒兵馬趕來。屈突通見了,即刻令人放出狼煙。自己一聲大喊:“衝啊!”人隨聲進,與王世充的先鋒大戰起來。李世民看到狼煙,親率精銳鐵騎南下,與屈突通夾擊王世充先鋒兵馬。但見鋼刀閃爍,血濺肉飛,沒多久,王世充的這支足足三千人,最精銳的先鋒兵馬,就遭斬殺殆盡。
王世充帶著大部隊趕來,看著遍地鄭軍的屍體,不欲得怒火衝天,咬牙切齒。“我叫你血債血還!”王世充大聲喊著,一馬當先,率領主力部隊,惡浪般向唐軍撲來。
一時力量大大懸殊,李世民的軍隊,還不到王世充的一半。李世民卻無半點懼色,鎮定自若地指揮部隊,迎戰王世充。奈何王世充人多勢眾,很快將緊隨在李世民身邊的大將分割包圍。李世民一人,被王世充和他的幾員大將圍在中心,輪番砍殺。大將們求勝心切,恨不得立馬殺了李世民,立下這卓然的戰功。一個個揮刀舞劍,玩命地向李世民攻擊。李世民揮舞長劍,長嘯一聲,連斬兩員大將。正欲揮劍向王世衝砍去,不巧戰馬遭流矢而斃,李世民躍下馬來。王世充一見,心中大喜,高舉砍刀,回馬來殺李世民。轉眼已到李世民跟前,鋼刀正要砍下,卻被衝進來的尉遲敬德的鋼鞭攔住。一陣狂龍勁鞭,王世充被尉遲敬德打得倒退幾步。尉遲敬德不去戀戰,回頭翻身下馬,將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自持鋼鞭,在後拚死保護。
李世民與尉遲敬德衝出重圍,殷開山等也率軍趕到。這回的情況,又是一變,雙方的力量,正好相差無幾,唐軍與鄭軍,各自正好都是三萬。李世民掉轉馬頭,指揮唐軍,衝向鄭軍陣營。雙方在穀水邊,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這一戰,從清晨到中午,直殺得山水變色,穀河盡血,鄭軍終於不支,王世充雖恨得雙眼冒火,也隻能下令退軍洛陽。
這一戰,唐軍雖然死傷不少,鄭軍卻死傷過半。盡管如此,王世充憑了洛陽城高地險,唐軍還是攻不進去。轉眼,又過去了月餘。李世民正在苦思破城之計,忽然接到特使送來高祖李淵的密旨:
速速退兵!
李世民看著這四個字,陷入了沉思。對於父親,由於母親的原因,從小就非常的敬重和思念。因為那時與父親聚少離多,情感上不及與母親深厚。父親的身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並不是十分清晰。直到母親去世後,李世民才到了父親身邊,這時他已經長大成人,成了父親圖謀天下最得力的幫手。在建立唐王朝的一係列戰爭中,他尊從父親的命令,從太原一直打到長安。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父親超出常人的睿智,領略了父親的深謀遠慮,也看到父親偶爾過於的謹小慎微。李世民的天資與個性,使他年紀輕輕就不能盲從他人,包括自己敬重的父親。遇事,他會有自己的判斷和決定。
在戰略上,父親的老謀深算,確實無人能及,我向他學習了很多,心裏很是感激。可是,父親有時也會太過顧慮。對此,倒是我的堅持,幫助父親打消了顧慮。李世民沉思著,陷入了深深的回憶:比如,是我敦促了父親適時起軍,是我哭勸父親堅持拿下霍邑……這些,事後都證明了我是正確的。這些,如果我當初不堅持……想到這裏,李世民的心裏頓時增加了更多的自信與勇氣。
是的,在近年的統一的征戰中,父親總是能夠從全局出發,深謀遠慮。可是,父親,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母親從小就教導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父親對統一戰爭都顯示出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智慧。李世民從心裏佩服父親,感激父親,他們父子一直配合得很默契。隻是這一次,他與父親有了分歧。通過反複地考慮,他對特使說:
“本王舉大計而來攻洛陽,就應當一勞永逸。如今東方諸州已經承服大唐,就剩洛陽這座孤城。雖久攻不下,隻要堅持下去,一定可以拿下它來。你回去稟告父皇,我不能功敗垂成,棄洛陽而回兵。”
待李淵特使離去,房玄齡對李世民說:“皇上的密令,秦王這麼回絕,皇上一定會不高興,此事還請秦王三思。”言罷,見李世民沉思不語,房玄齡又求援地看著杜如晦。
“微臣也認為,秦王最好不要就這樣違抗皇上的命令,可以暫時按兵不動,速去京城言明原因,再請禦旨。”
李世民聽罷,抬起頭來,望著房玄齡,那目光分明是在問:“你認為如何?”
房玄齡迎著李世民的目光,坦然地說:“皇上已非昔日唐公,聖旨既下,豈可隨意更改。秦王到了京城,還是隻能回兵。不如就此回兵,以免傷了父子和氣。”
“父親雖做皇帝,父皇還是父皇,所言未必句句就是真理。何況長安洛陽,千裏之隔,父皇一時難知實情,誤下旨令,怎麼就不能更改?”李世民自言自語,象是在問房玄齡、杜如晦,又象是在問自己。
“如是我,盡管做了皇帝,說出的意見倘若有違實情,也一定會收回。”
李世民言欲未盡,脫口又出此言,自己不免也吃一驚。去看房玄齡與杜如晦,見他二人微微含笑,欣喜地望著李世民。李世民不由也自嘲地一笑說:
“大哥是太子,我此生又怎能當得了皇帝!盡管如此,為唐朝統一天下計,我還是不能撤兵,要堅持繼續圍攻洛陽,直到完全取得東征的勝利。”
房玄齡與杜如晦聽了,再無言語,心裏卻在考慮,此舉得罪了皇上,今後靠什麼來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