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古羅馬道路之謎?(2 / 2)

層,鋪以泥灰或沙,並夯實,作為路基;第二層是石塊與灰土混合鋪

築,石塊大約有拳頭大小,用以充實路麵,保證一定的高度;第三層是

混凝土(或石灰),與下麵一層粘牢,為路麵提供牢實的基底;有時候

工人鋪設碎石或粗沙摻以泥灰,再用滾壓機壓平。最後一層,也就是

軍騎直接接觸的路表麵,用平整的石塊鋪成,接縫處十分嚴密,石塊

整齊劃一,每塊約為一公尺至一點五公尺長。路麵中間稍稍隆起,形

成小弧形,這樣下雨的時候水就不會聚集,而是順勢流向路邊,分散

到兩旁的下水道。路邊有石砌保護,有排水溝。

主要軍用大道寬約十一、二公尺,路中間硬麵部分寬約三點七至

四點九公尺,供步兵通行,外側為騎兵道,寬約二點五公尺。這種建

築工程技術的標準是修築阿庇烏斯路時擬定的,以後其他路的修築

都紛紛仿效。

鋪設羅馬大道要從異常精確的勘查開始,在開闊地帶,道路是直

的,在凹凸不平的鄉間,則要穿過地勢較高的地區。必要時,需開鑿

隧道通過山坡,遇到沼澤地帶時,堤道則把它抬高。

由於還沒有電的發明使用,勘察人員經常靠點火調準路線,大部

分在黎明和傍晚時分完成。為了完成任務,他們還依賴各種不同的

儀器:便攜式日晷,以確定方位;量角儀——一根木杆上裝有水平交

叉橫木,四端各用線垂一重物,用來測量直線和直角。還有一個水準

測量儀器,叫做地層儀,用來測定地形的剖麵。

羅馬大道後來被用於商貿往來,但最初是軍隊使用的道路,是帝

國為了向外擴延勢力,為了加快部隊行進速度,以盡快到達前線動亂

地點而建設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愷撒、圖拉真等皇帝親自監督下建造的羅馬大

道,建築規範,管理有序,將千萬個城鄉緊密連接起來,極大的促進了羅

馬帝國的繁榮和強盛,為羅馬文明的傳播創造了無比優越的條件。

遍布帝國大地的交通道路網絡,在中世紀的時候為全歐洲受益。

在鐵路時代到來之前,羅馬人這套偉大的建築體係工程,為歐洲陸路

旅行在方便快捷方麵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曆經千餘年的歲月洗禮,今天我們仍能隨處看見羅馬古道的遺

跡,它們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羅馬昨日帝國的輝煌。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