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2 / 3)

愛像縷縷陽光,能給孩子一生溫暖。



父親用盡所有力氣,為女兒在一片汪洋中築就了一條生命的小

舟。他是那麼舍不得幼小的女兒啊!這份情感是那麼樸實,然而又

是那麼溫暖。在放手離去的刹那,一切都已定格為永恒。

憨厚的老父親 

他來自農村,學的是醫學專業,上了幾年學,家裏值錢的東西都被他上沒

了。醫院不好進,沒錢也沒關係的他,混了幾年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鄉衛生員。

一輩子土裏刨食,對他寄予太多希望的老父親為此很著急,從百裏外的農

村老家趕來,帶著他到醫院裏求職,他成功地為某醫院做了一例斷腸結合手

術。有熱心人提醒他們父子要及時送禮。禮也送了,隻是太輕了,輕得微不足

道——一壺家鄉產的小磨香油。院領導說,如果他能做斷肢再植手術,就可以

把他調進醫院。

老父親聽不出弦外之音,不知道要等到啥時候才會來這家醫院做斷肢再

植手術。即使有也未必輪到他兒子做。如果還沒有上手術台的機會,就意味著

兒子還要一直等下去。

為了兒子的前途,生性笨拙的父親突發奇想,一急之下剁掉了自己的一個

手指,在手術台上指名要兒子做手術……

手術後拆線,看著還能彎動的手指,父親笑了,兒子哭了,醫院領導無話

可說。



憨厚老實的父親,為了兒子的前程,不顧自己的身體,切下了自

己的手指。這舉動雖有些魯莽衝動,卻包含著深切的父愛。

捉蜻蜓的樂趣 

一位富商,英年早逝,臨終前,見窗外的市民廣場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

蜓,就對他四個未成年的兒子說:“你們到那兒給我捉幾隻蜻蜓吧,我許多年

沒見過蜻蜓了。”

不一會兒,大兒子就帶了一隻蜻蜓回來。富商問:“怎麼這麼快就捉了一

隻?”大兒子說:“爸爸,我是用您送給我的遙控賽車換的。”富商點點頭。

又過了一會兒,二兒子也回來了,他帶回來兩隻蜻蜓。富商問:“你這麼快

就捉了兩隻蜻蜓?”二兒子說:“不,我把您送給我的遙控賽車租給了一位小朋

友,他給我三分錢,這兩隻蜻蜓是我用兩分錢向另一位有蜻蜓的小朋友租來

的。爸爸,你看這是那多出來的1分錢。”富商微笑著點點頭。

不久老三也回來了,他一共帶回來十隻蜻蜓。富商問:“你怎麼捉了這麼

多蜻蜓?”三兒子說:“我把您送給我的遙控賽車在廣場上舉起來,問,誰願玩

賽車,願玩的隻需交一隻蜻蜓就可以了。爸爸,要不是怕您著急,我至少可以

收18隻蜻蜓。”富商拍了拍三兒子的頭。

最後回來的是老四,他滿頭大汗,兩手空空,衣服上沾滿塵土。富商問:

“孩子,你怎麼搞的?”四兒子說:“我捉了半天,也沒捉到一隻,就在地上玩賽

車,要不是見哥哥們都回來了,說不定我的賽車能撞上一隻落在地上的蜻蜓。”

富商笑了,笑得滿眼是淚,他摸著四兒子掛滿汗珠的臉蛋,把他摟在了懷裏。

第二天,富商死了,他的孩子們在床頭發現一張小紙條,隻見上麵寫著:

“孩子,我並不需要蜻蜓,我需要的是你們捉蜻蜓的樂趣。”

孩子的快樂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優秀的父母就應該像富商一

樣,雖然已無法陪孩子們玩耍,卻能夠啟發他們去自己尋找快樂,

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至關重要。



已經很好了 

他的兒子生下來就有智力障礙,看上去,樣子也有點兒怪。

他卻不像有些父母,將這樣的孩子寄養到鄉下,或關在家裏不讓出門。他

到哪裏去,總是盡量地帶著兒子,迎著別人憐憫的、輕蔑的或是大驚小怪的目

光。一路上,他對兒子講許多話,指著讓兒子看這看那,不厭其煩地教他、誇

他、啟發他。

兒子後來就迷上了畫畫。一路上所見,回家都能描摹下來。兒子畫的那些

人物和景物,與別人眼中的完全兩樣,但出奇的準確,是本質的準確。

盡管如此,智障仍是智障。兒子無法獨自在家,因為生活不能自理,也不

能單獨外出,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個兒子,現在已經二十多歲了。

他也過了知天命之年,老了。好在下麵還有個女兒,女兒是健全的,十五

歲,在澳洲讀書。

多年以來,他從未停止過為兒子尋醫問藥,希望治療或改善兒子的狀況。

親人、友人、同事也都對此抱以關注,時常提供一些信息、偏方。忽一日,他獲

知一個好消息,說是有一種新的手術治療方法,效果明顯。

但手術是有風險的,任何手術都有風險。他十分慎重,谘詢了許多專家。

專家說:成功的把握還是大的,術後,你的兒子智商將明顯提高,起碼生活能

夠自理;失敗呢,失敗的話,他連目前的智力也要喪失殆盡。

他與夫人商量了又商量,權衡了又權衡,傾向於做。他們想,等自己也需

要人照料的時候,這個傻兒子,誰來照料他呢?

正猶豫,這件事讓遠方的女兒得知了。女孩就在越洋電話裏哭了,又寫來

一封長長的信。

女孩責問父母:為什麼要給哥哥動手術,哥哥現在不是很好嘛!

做父母的震驚了。他們從未想到,自己這麼努力、親友那麼熱心地為兒子

治療,都是基於一個緣由:這孩子不行,要竭力讓他更好一些。

而在十五歲女孩的眼裏,哥哥——很好。從小到大,她對這一點沒有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