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青黴素的出現
想從失誤中學習,那就先關心失誤,再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研究細菌的科學家弗萊明就是在一次失誤中發現了殺死細菌、治療疾病的新藥。
有一次,弗萊明由於一時疏忽,忘記蓋好實驗室培養基上的蓋子。等弗萊明發現時,培養基上已經長出了很多青色的黴菌。弗萊明想:“真糟糕,實驗又失敗了!”正當他想用水衝掉培養基的時候,發現培養基上隻剩下黴菌,原先培養的細菌卻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真奇怪,細菌跑到哪兒去了?”他想來想去,覺得最可疑的就是黴菌,是黴菌的作用嗎?
接下去的幾天,弗萊明在另一個培養基上培養出同樣的細菌,再把黴菌放進去。過了一段時間後,細菌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哇!果然如此!弗萊明高興極了。一次偶然的失誤,使弗萊明找到了夢寐以求的消滅細菌的妙方。
在這個基礎上,弗萊明成功地研製出了青黴素,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科學家比普通人也許隻高明一步,那就是不放過每次失誤。
思維訓練營巧接金鏈
某首飾店需要一條15環的金鏈,可是現在隻有5截,每截3個環的金鏈,
這5截金鏈連起來的長度正好是所需要的。不過想把它們連起來就需要切斷一
些環,而每切斷一個環就要損失一些,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損失,該怎樣切割
呢?
【答案】
把其中1截金鏈的3個金環切斷,得到3個斷的金環,然後用這3個斷的
金環把其餘的4截金鏈連起來就可以了。這樣做隻切斷3個環,損失最少。
鉛筆的由來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鉛筆是很常用的。那麼你知道這麼方便的鉛筆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嗎?
古羅馬時期,就有人拿鉛條當筆使用了。但用這種鉛條寫出來的字字跡模糊,而且鉛條很容易折斷,所以人們一直在想怎樣改進它。到了16世紀,英國人發現了石墨礦,人們發現石墨可以寫字,很多牧羊人用石墨筆在羊身上寫標記。但石墨很軟,寫字不方便,也容易弄髒手。於是,人們便在石墨塊外纏了一圈細繩子,當做筆使用。
雖然這種筆有很多改進,但使用起來還是不方便。德國人法貝爾試著使石墨再硬一些,經過多次實驗,最後他在純石墨中加入了硫黃,高溫加熱後,成型的鉛筆芯有一定的硬度,也比較有韌性,而且寫字時很流暢,字跡也很清晰。研製出了鉛筆芯,法貝爾大受鼓舞,他決定繼續改進鉛筆。雖然改進後的鉛筆芯有一定的硬度,但還是很容易折斷。於是,法貝爾在鉛筆外卷了一層紙,但紙不能很好地和鉛筆芯結合,而且紙比較軟,鉛筆芯還是容易折斷,寫起字來也不方便;他又想到用鐵管套住筆芯,但鉛筆芯越寫越少,而鐵管又不能隨著筆芯縮短。後來,他又想到用木條裹住鉛筆芯。經過反複試製,他將兩根木條的中間刮出一個小槽,再把鉛筆芯放進去,這樣,木條就牢牢地夾住了鉛筆芯。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鉛筆的雛形。
後來,有一位對鉛筆有著濃厚興趣的法國人,又對鉛筆進行了改進。他在鉛筆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黏土,從而使燒製的鉛筆芯更加耐用。他通過研究還發現,加入的黏土量不一樣,鉛筆的軟硬度也就不一樣。這就是我們今天的鉛筆上為什麼標有“2H”“4H”“6H”等字樣,其中的“H”是英文字母“Hart”(硬)的第一個字母。
寫字不用蘸墨水
小朋友,現在你們寫字還用筆蘸著墨水嗎?當然不用了。不過在還沒發明鋼筆和圓珠筆之前,人們寫字時卻是用筆蘸著墨水寫字呢!
很久以前,匈牙利有位在報社工作的新聞人員,名叫比羅。比羅每天工作很忙,他要寫大量的稿子,而且還要負責報紙的校對。那時,他寫稿子隻能用蘸水筆,這使他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一天,老總催他趕一篇稿子,他邊寫邊用筆蘸著墨水,速度很慢,一不小心,墨水又滴在稿子上了,他又得重新寫。這時,他感慨地說:“要是有支不用蘸著墨水寫字的筆,那該有多好啊!”於是,隻要一有時間,他就潛心研製如何改進蘸水筆,使他寫字時可以不用蘸墨水。他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早在1888年,就有一位名叫勞比的人發明了一種新式筆,這種筆不用蘸墨水,也沒有筆尖,而是在筆的一端安了一顆小小的圓珠,寫字時隨著圓珠的滾動,墨水就會附著在紙上,從而寫出字。但這種筆的圓珠有時會滾動不靈,寫不出字來,還常弄得紙上都是墨水。由於這些原因,很少有人使用這種筆。但比羅覺得勞比的設計很合理,隻是沒有解決墨水外漏的問題而已。於是,比羅就一心想著怎樣解決墨水外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