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秦都鹹陽與始皇陵兵馬俑坑?(1 / 3)

12.秦都鹹陽與始皇陵兵馬俑坑

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

權製封建國家。秦始皇為了防止封建貴族割據,把繳獲的

六國兵器和沒收的民間武器銷毀,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

銅人(金人),立於鹹陽瑰麗的皇宮前;又把六國富豪強宗

12萬戶遷到鹹陽,置於秦王直接控製之下;他還頒布了“使

黔首自實田”的法令,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便於征收租賦

兵徭;實行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交通等的整齊統一製度,

采取這些措施,鞏固其政權。同時以鹹陽為國都,進行了大

規模的建設,都城規劃相當龐大,涉及到關中許多地區,人

口近百萬。京城中心和宮殿區在今鹹陽以東10公裏左右

的窯店鎮以及胡家溝至劉家溝之間。當時這裏矗立著高大

雄偉的“冀闕”和富麗堂皇的“鹹陽宮”。解放後發掘的秦宮

遺址,是鹹陽宮建築群中高台建築遺址之一。它位於秦時

就存在的一條上原穀道(今名牛羊溝)的兩側:西側的編為

一號宮殿,東側的編為二號宮殿。其實是分跨穀道的兩部

分。經過發掘與複原研究,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台建築。

由跨越穀道的飛閣連成一體,是富有魅力的台榭複合體。

一號宮殿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一層台高6米,平麵

呈L形。南部西段一列5室、西邊4室為臥室,是嬪妃居住

的地方。最東一室有取暖的壁爐、地漏、排水管,是浴室。大

台周圍有回廊環繞,是連接各室的通道。大台中央是主體

宮室,長13.4米、寬12米,南北牆各開2門,東牆居中1

門。地表為朱紅色,即當時的“丹地”。這是最高統治者所用

的廳堂。廳堂東側連接臥室,內設壁爐。廳堂兩側,有慢道

通至廳的樓層。大台的西側還有大臥室,大浴室和貯藏室,

也是嬪妃、宮女居住用的。朝北也有寬敞的廳堂。朝南有大

露台,可以俯瞰全城。它南臨渭河,北枕高原,與秦嶺終南

之闕遙遙相對。鹹陽還建有具有六國宮室特色的北阪上的

建築群。秦始皇還在渭河南岸建造了莊嚴肅穆的“信宮”;

擴建了遊樂的“甘泉宮”、“上林苑”等。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利用囚禁的罪犯在今西安市西

5公裏處,修建阿房宮,工程浩大。根據《史記·秦始皇本

紀》載:“始皇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

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王者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

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

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公元

前209年,未及宮殿完成,秦始皇亡,秦二世胡亥嗣位,繼

續修建。三年後項羽入關,焚毀殆盡。西漢時稱“阿城”,尚

存宮牆。武帝擴建上林苑,阿城被納入苑中。南北朝時期,

阿房宮前殿殿基上曾建大型佛寺。至今遺有石佛像,佛座,

石燈等物。現存前殿遺址是一座巨大夯土台,最高處達7

米以上,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450米,夯土層純淨均勻,

密實度甚高,每層厚約8厘米,反映了我國古代高超的版

築工藝水平。1974年農田基本建設中曾發現有規律的柱

礎,水道遺存,顯示出部分建築布局;1975年在殿基東北進

行發掘,確定該處為“北司”遺址。曆年來,遺址上曾出土箭

簇和車馬器,鑄造鐫嵌十分精致。

二

古都西安以東20公裏是臨潼縣城,在縣城東南不遠就

是著名的驪山。驪山自古為名勝之地,留有西周幽王“烽火

戲諸侯”的烽火台和唐玄宗、楊貴妃遊樂的華清官、華清池

等古跡。

在驪山北麓,有一座巍峨的土丘,這就是聞名古今的秦

始皇陵。兵馬俑的故鄉就在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裏的西

楊村。

最初的發現似乎出自偶然。

1974年3月,秦川黃土地上一片旱情,西楊村的村民

們為抗旱在村南的柿樹園中打井。一天早晨,當井挖到一

米多深時,意外地出現了一層堅硬的紅土。村民們誤以為

挖到了磚瓦窯。鑿穿大約30厘米的紅土層,井很快挖到了

近四米深。

3月29日是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兵馬俑的第一塊陶片

出土了。很快,人們又挖到了人樣的陶製身子和麵容怪異

的陶製人頭。隨著钁頭的揮舞,一個個武士俑頭,一截截殘

腿斷臂陸續出土了。井挖到離地麵約五米深處,人們又發

現了青磚地麵、殘缺的銅弩機和許多青銅箭頭。遺憾的是,

村民們誤以為挖到的是普通的神廟廢墟。於是,破碎的陶

俑成為孩子們的玩意兒,青磚也被各家隨意搬搶,有人還

將青銅箭頭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最先意識到異樣的是管理水利建設和水源利用的晏寨

公社水保員房樹民。他了解打井情況時來到這裏,立即向

縣裏報告。縣文化館的文物幹部趕赴現場,四處收集散失

的陶俑、陶片等文物,運回縣文化館進行修複。

兩個月後,回家鄉度假的新華社記者藺安穩無意中發

現了文化館中的陶俑,職業敏感和曆史知識促使他寫出了

《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文章。1974年6月,

《人民日報》將此文刊登在內參上,引起毛澤東、周恩來等

中央領導的重視,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批示:“妥善保護好

這一重要文物。”7月,經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批準,陝西省

組成以省文物局長於哲吉為首的秦始皇陵秦俑坑發掘領導

小組,以袁仲一、杭德洲(兼)為隊長的秦俑考古發掘隊。7

月15日,考古隊來到俑坑旁,本世紀一項重大壯觀的發掘

由此揭開帷幕。

開始發掘的俑坑被定為一號坑。

袁仲一等考古隊員們本以為這是個陪葬俑坑,十天半

月就可發掘完,誰想半個月後,連俑坑的邊都沒找到。鑽探

的結果讓人目瞪口呆,這是個東西長200餘米、寬度超過

60米的陶俑坑,其規模前所未見。

大規模的發掘開始了。工地發掘人員除從當地招收的

幾十名民工外,還有駐軍的百餘名戰士和西北大學曆史係

考古專業的幾十名學生。

至1975年上半年,已發掘965平方米,一號兵馬俑坑

東端全部揭露出來。共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陶俑500

餘個、木質戰車6輛、與真馬大小相似的陶馬24匹,以及

大批青銅兵器和車馬器。其中一把鍍金的銀白色青銅劍,

光亮如新,寒氣逼人,長91.3厘米,寬3.2厘米。此劍由銅、

鉛、錫三種金屬構成,堅硬鋒利,可劃透19張紙,表麵鍍上

一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化合物氧化層。

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4.5米

至6.5米,總麵積14260平方米,埋藏著六千餘件兵馬俑和

數十輛木質戰車。俑坑是一個東西向的長方形坑,四周各

有5個斜坡門道,正門朝東。俑坑內四側有長廊環繞,坑中

有9條東西向過洞,過洞與過洞之間以夯土牆相隔。在隔

牆兩側和土坑四周密集排列著木立柱,木立柱頂端橫架木

梁,構成框架。框架上搭架木板,覆蓋著一層蘆席或竹席,

席上鋪墊一層膠泥土(厚10—30厘米),其上再覆蓋黃土。

俑坑早已塌陷,出土的陶俑、陶馬基本上已破碎。這表明,

俑坑在建成不久就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

在一號坑9個過洞內是戰車與步兵俑相間排列的龐大

軍陣,均為立姿,全部麵向東方。軍陣前麵有前鋒步兵俑,

後麵有後衛步兵俑,兩側有翼衛步兵俑,這些俑麵向外環

列,起著護衛主體部隊的作用。步兵俑有的手持弓弩,背負

箭袋,有的手持戈、矛、戟,昂首挺胸,巍然屹立。戰馬、戰車

駕具齊全,禦手俑緊握馬韁繩。一列列武士,按兵種不同而

身穿紅色或綠色戰袍,外披黑色或褐色鎧甲。

1975年7月21日,新華社播發了秦始皇帝陵兵馬俑

一號坑發掘的消息,世界為之轟動。8月,在聶榮臻的建議

下,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向國務院打報告請示在秦俑坑

建博物館,李先念主持的國務院辦公會議討論決定建立

“秦始皇馬俑博物館。”1976年元月,一號俑坑展覽大廳基

建工程開工。

秦俑考古隊繼續對秦始皇陵東側進行勘探。1976年4

月,在一號俑坑東端北側,又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二號坑

為近似曲尺形的地下建築,通長96米,寬84米,深約5

米,總麵積6000平方米。結構為4個單元。第1單元位於東

端,放置立式和蹲跪式的弩兵俑。第2單元位於坑的右側,

排列64輛戰車。第3單元位於坑中部,排列著戰車、騎兵

和步兵。第4單元位於坑左側,排列著騎兵。坑內埋藏木質

戰車89乘,陶俑、陶馬二千餘件,青銅兵器數萬件。這是一

個由弩兵、輕車兵、車兵、騎兵4個兵種組成的特種兵集團

軍陣。

1976年5月11日,在一號坑西北25米處,又探出三

號兵馬俑坑。三號坑是一個形製和內容完全不同於一、二

號坑的奇特的地下營帳。平麵呈凹字形,麵積隻有520平方

米,埋葬著戰車一輛和衛兵俑68個。正麵(東)為長方形的

車馬房,房中有彩繪木質戰車一輛,戰車後有4件陶俑,中

間的禦手俑和軍吏俑呈一前一後排列,兩個車士俑位於左

右。車馬房兩側與南廂房、北廂房相連,排列著兩兩相對的

武士俑。三號坑雖小,但地位重要,它是秦俑坑的統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