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
通常在出生後1~2天內會自行吸收,不必擦掉它。
新生兒痤瘡
大約有近一半的新生兒有這樣的問題,出生沒幾天就在臉上長出不少像青少年臉上起的“青春痘”。這是由於嬰兒受到母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影響,出現皮脂分泌亢進所致。在皮脂分泌增加的同時,毛囊上皮會發生角化,毛囊管狹窄,使皮脂瀦留從而形成痤瘡,症狀輕者無需任何治療。
【護理】
(1)孕婦在妊娠期避免濫用激素類藥物,通常在嬰兒期患嚴重“新生兒痤瘡”者,在長大進入青春期時也可能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痤瘡。
(2)皮疹一般在數月後自動痊愈。不要用母乳擦洗,也不要用手去擠壓,更不要塗抹激素類軟膏。
(3)症狀較嚴重者及時請醫生采用抗菌治療,以免損傷麵部皮膚。
胎頭水腫和胎頭血腫
許多嬰兒出生後頭上有一個“包”,這是在分娩時,胎兒頭部受產道擠壓,尤其是受子宮口的壓迫而形成局部頭皮水腫。若使用了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產,就會造成胎頭損傷,在頭骨骨膜下,形成血腫即稱頭顱血腫。
【護理】
①胎頭水腫的包塊是分娩中的正常現象,無需處理。
②頭顱血腫的腫塊切莫用手去按摩,更不能用注射器穿刺,不然會引起感染。應密切觀察嬰兒情況,出血情況嚴重會使黃疸症狀加劇。
如何判斷嬰兒饑和飽
僅僅從嬰兒吃奶時間的長短來判定嬰兒是否吃飽是不正確的。有的嬰兒在吸空乳汁後還會繼續吮吸10分鍾或更長時間,還有的嬰兒隻是喜歡吮吸著玩。僅從嬰兒的啼哭也無法準確地判斷嬰兒是否饑餓,因為嬰兒也常會因其他的原因而啼哭。通常,可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判斷嬰兒的饑飽。
(1)用嬰兒體重增加的情況和日常行為表現來判斷嬰兒是否吃飽,是比較可靠的。若嬰兒清醒的時間精神好,情緒愉快,體重逐日增加,說明嬰兒吃飽了。若嬰兒體重長時間增長緩慢,並且排除了患有某種疾病的可能,則說明嬰兒可能處於饑餓狀態。
(2)哺乳時,嬰兒長時間不離開乳房,哺乳後嬰兒立刻啼哭,表明嬰兒沒有吃飽。
(3)嬰兒吃過奶後能安靜地睡覺,直到下次吃奶之前才有些哭鬧,這是吃飽奶的表現。
(4)若嬰兒吃奶時很費勁兒,吮吸不久便睡著了,睡不到1~2小時又醒來哭鬧,或有時猛吸一陣,就把奶頭吐出來哭鬧,體重不增加,這是嬰兒吃不飽的表現。
(5)大便不正常,出現便秘和腹瀉。嬰兒正常大便應為黃色軟膏狀。
奶水不足時,大便可出現秘結、稀薄、發綠或次數增多而每次排出量少。
如何防止嬰兒吐奶
吃奶的嬰兒往往會有吐奶的現象,這是因為嬰兒的胃呈水平位,胃的容量小,賁門(緊接食管處)較寬,關閉作用差,幽門(緊接小腸處)較緊,而嬰兒吃奶時又容易吸入空氣,所以吃奶後奶汁容易從胃的賁門倒流入口腔,造成吐奶。應怎樣防止寶寶吐奶呢?
掌握好喂奶的時間間隔
通常,乳汁在嬰兒胃內排空時間約為2~3小時,因此每隔3小時左右喂奶1次較合理,若嬰兒吃奶過於頻繁,上一餐吃進的乳汁尚有部分存留在胃內,必然影響下一餐的進奶量,或者引起胃部飽脹,以至吐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