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麻辣的信仰(1 / 2)

“不愧是北山美食排行榜上唯一的一家路邊攤啊,味道真不錯。”

“是啊,以前我都不敢吃麻辣燙的,怕上火,沒想到他這個這麼鮮,比三鮮麵還鮮,辣度也適中,以後有機會再來吃。”

“可不是嗎,別的麻辣燙搞的辣椒跟不要錢一樣,往死裏放,一點兒都不尊重顧客。”

“你小心這邊這個張記麻辣香鍋,我吃過,辣的不得了,讓老板微辣,他非得做成重辣,你們以後別去吃。”

“當然不會去,我最討厭辣的店了,為什麼就不能不放辣椒?這些老板腦袋裏是不是缺根筋?”

“……”

黃澤和兩位同伴吃完麻辣燙後,悠閑的在美食節場地裏轉悠著,嘴上不免討論著小林麻辣燙和其他麻辣燙的差別。

幸好林小建是在風州擺攤,這座東海之濱的城市,老百姓日常飲食講究鮮味。如果是重口味的西部省市,萬能高湯底料不一定會有這麼好的效果。

“什麼!說我不如那個小白臉?還說麻辣香鍋要不辣才好吃?這幾個癟三,到底懂不懂什麼是麻辣香鍋?!”

張記麻辣香鍋的老板老張正慢悠悠的到處瞎逛著,作為跟了這個美食節幾十屆的元老級人物,其他攤位在他眼裏就好像是自己的晚輩,見到自己應該恭恭敬敬的喊一聲前輩。這會兒還不到美食節的高峰期,他還有時間閑逛,看看有沒有值得留意的新人,值得發掘的新菜式。

沒想到閑逛沒多久,就聽到一夥顧客拿他跟一個新人比較,把他的拿手絕活駁斥到千瘡百孔。

長江後浪推前浪,老張人生數十載,這種情況見的也不少,但聽這幾個食客的說法,那家麻辣燙竟然不麻辣,反其道搞什麼鮮香,那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華夏大地幅員將近1000萬平方公裏,各地飲食習慣因為地理原因不盡相同。有些地方的美食離開當地,往外麵發展的時候不免入鄉隨俗進行改良,變得更適合當地人口味的同時失去了原來的特色。其中川菜是影響力和變化最大的一種菜係。

原教旨主義的川菜其實和其他菜係差不多,講究原汁原味,不會放一大堆調料來稀釋主菜的味道。古代的貴族和地主在達到一定物質條件後,追求基本上都差不多,返璞歸真。什麼酸菜魚、萬州烤魚、毛血旺,這都是20世紀以後發展出來的菜式,雛形是古時候的鹽幫菜。

因為四川曆史上產鹽,有孕育重口味的物質條件,在其他地方鹽可是奢侈品,一年到頭都吃不了多少,大口吃鹽可比現在天天點外賣用日拋闊綽多了。

而現在鹽幫菜因為其江湖氣反客為主,成了大部分人對川菜的第一印象。老張便是其中的狂熱粉,奉麻辣為信仰,一頓不吃都不行,做菜也是極盡所能的多麻多辣,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我倒要看看,是什麼樣的麻辣燙,不麻不辣,還有顧客說好?”

他氣不打一處來,氣衝衝的朝著場地中間衝去。

北山夜市攤遭遇美食節顧客冷落的最大原因是光顧美食節的大多是北山工業區附近的村民和打工仔,這些人大多都吃過、見過這些攤點了。就算沒吃過,回頭也可以到夜市上去吃,沒必要趕在這三天吃,不如把有限的胃容量留給曇花一現的其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