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們上麵講到影響情商的要素中的敏感程度。人對痛苦的敏感程度不同,跟早期的童年生活環境和父母的教養態度有直接關係。早年困苦的孩子相對於家境富裕的孩子更容易忍受物質的困乏和身體的勞累,農村的孩子往往比城市的孩子更努力。但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教育要求對孩子也起到極大程度的左右,許多貧困家庭的父母有明顯的補償心理,總是企圖委屈自己而盡可能多地滿足孩子,讓孩子能夠獲得與同齡人同樣的物質享受。這些父母們克己為人、委曲求全,但是他們這種努力卻往往讓孩子產生錯覺,孩子容易習以為常,認為這是應該的,絲毫看不到父母的辛酸,相反會抱怨父母不能給他們更好的條件。這種孩子習慣於索取而不是創造的心理連同他們的虛榮心、攀比心理,一同成為這個孩子未來生活的負擔和障礙。一個既不願意艱苦奮鬥又十分虛榮的人,他的生活不脫軌就算不錯了。我們偶爾能看到身邊有不少為孩子能買一雙名牌鞋而省吃儉用的父母,他們往往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多麼不懂事,卻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孩子將來生活的隱患。
相反,並非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是嬌弱不堪,那些明智的父母知道如何消解孩子的優越感,並且鼓勵孩子去經受鍛煉。這些孩子往往很有前途,一方麵因為家境的優越會給他們更高的自尊水平,從而形成他們較高的自我期許;另一方麵他們又能崇尚個人奮鬥而非坐享其成,所以他們往往能成為社會的精英,像洛克菲勒家族、李嘉誠家族、董建華家族都是這種情況。
孩子對痛苦的反應與早年父母安慰孩子的方式直接相關。因為孩子最初沒有是非觀,他是通過別人安慰他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比如一個兩歲的孩子跌倒了,頭撞在床上,號啕大哭。這個時候母親走過去,母親的不同態度將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母親甲:慌慌張張地跑過去,內心的焦慮溢於言表,然後問孩子:沒事吧,該死的床,絆倒了寶寶,打他打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拍打床。
母親乙:稍微停頓一下,然後平靜地走過去,對孩子說:讓我看看。一看孩子頭上起了一個包。內心很心疼但是對孩子說:沒事的,過一會就好了,以後走路要小心喲。
母親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她的慌張和臉上的痛苦會讓孩子感覺真的不得了,她本想通過對床的責怪來安慰孩子,可是這樣的做法影響了孩子責任心的建立。因為她讓孩子感覺責任不在自己身上,而是那個該死的床擺得不是地方。母親甲的做法會讓孩子誇大痛苦,而且推卸責任。
相反,母親乙的做法既能讓孩子感到了母親的關心,又讓孩子從中吸取了教訓。更重要的是,她讓孩子感到摔一跤、撞一次頭沒什麼大不了,當孩子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時,他不會認為自己的痛苦讓人忍受不了。從而降低了孩子對痛苦的敏感程度。
另外,父母自身的情緒化行為對孩子的情商發展十分不利。很多父母高興起來就會對孩子百依百順,自己心煩的時候就對孩子嚴加苛責,忽冷忽熱,忽東忽西,結果讓孩子無所適從,最終必然導致孩子的逆反。在這種無規則的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十有八九情商很低。
步驟二 教孩子認識情緒
如果沒有感情和情緒,生活便沒有快樂,人生就隻是一套生理程序。情緒讓我們飽嚐了生活的快樂的同時,也讓我們體驗到人生的煩惱。更重要的是情緒經常試圖代替理智來作出選擇,而且常常得逞。情緒也是人類共同的弱點。
那麼,情緒是什麼東西呢?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某種行為或者對某種結果的心理感受,情緒是附加值。情緒是我們臉上的笑容,而不是手中的獎杯,是我們眼裏的淚水,而不是那件糟糕的事情。情緒本身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但是卻經常幹擾我們的理智,比如高興的時候我們對人比較友好和寬容,憤怒的時候我們對人比較苛刻和敵對,即便是對同樣的人,我們也常常因為情緒的不同而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從能力發揮上,情緒同樣對人的行為有極大的影響。積極的情緒能讓我們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多時候是消極的情緒讓糟糕變得更加糟糕。情商高的人就是善於保持積極情緒、排除消極情緒的人。
經驗告訴我們,應該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千萬不要讓情緒來處理問題。這應該成為我們的原則。不要在意自己喜歡什麼,而應該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要在乎外界的評價是什麼,而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目標是什麼,以及它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不要在意自己的心情如何,而必須把握自己應該如何。“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曾經說:奮鬥的人應該麻木自己的感情,多愁善感的人的命運是悲慘的。雖然有些極端,但是也有它的道理在裏麵。
為了事物本身的價值和意義,理性、客觀地選擇自己的言行,而非被自己的主觀感受、個人喜好、外界的評價和刺激左右而做情緒化的處理。尤其是對於那些重要的事情。
提高情商就是把那些率性而為的自然、自發反應變為自覺、理性反應,雖然有時候,情緒並不容易被察覺,但是懂得這個道理,提高情商也就指日可待了。
步驟三 教孩子製怒與克怨
A.學會製怒
故事1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在他的開明執政期間,中國社會進入了空前繁榮的“貞觀之治”。曆史課本還告訴我們,這與唐太宗民主納諫是分不開的,而其中許多有重大價值的建議都是大臣魏征提出來的。魏征仗義執言是唐朝發展的重要原因。而唐太宗民主納諫也傳為佳話。但是,唐太宗每次聽完魏征的進諫,都要一個人散步。日子久了,身邊的人問唐太宗,為什麼每次與魏征談完話,都要散步,唐太宗說:我怕我殺了他!
故事2
有一個男孩脾氣壞得出奇。有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於是,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父親這件事情。父親又說,從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製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給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欄上的洞。這些圍欄將永遠不能回複到從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生活中我們不時遇到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有時候還會無來由地不高興。但是,憤怒越是不願意忍受,就越難以忍受。忍耐是人生發展和幸福的必修課程。每個人都會麵臨情緒難以自製的矛盾,誠然控製情緒並非易事,然而對情緒聽之任之就會傷人害己。許多關鍵時刻,一旦意氣用事、率性而為,牽一發而動全身,後果不堪設想。所以,那些傑出的人們總會想出一種最適合調整自己情緒的辦法,並形成習慣。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探索控製情緒的方法,並把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在此,我為大家提供一些緩解情緒的方法,謹供參考。
1.把事情暫時擱置,出外散步,路上的人、事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2.把煩惱寫到紙上,承認自己的委屈,列出自己的幾種選擇,稱讚自己能夠超越自己的情緒;
3.想像遼闊的宇宙,然後告誡自己,人類如此渺小,何必斤斤計較呢?
4.給自己的朋友打電話,當電話接通後,你的煩惱就會減半,更重要的是你必須關注電話的另一端,可以輕鬆地跳出現在的環境,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
5.深呼吸或者喝水;
6.為自己樹立榜樣,當自己“到底意難平”的時候,想想那些優秀的人物會怎麼做。
B.永遠不要抱怨
綿羊每咩咩地叫一次,它就會失掉一口幹草。你抱怨越多,消極的思想出現的次數越多,你就越難擺脫破壞你健康心態的敵人;你就越難擺脫破壞你幸福的敵人。因為,你每想象它們一次,它們就更深地潛進你的意識之中。思想宛如一塊磁鐵,它隻吸引與它類似的東西,與你思想相左的東西是不大可能產生的,你的成就首先是在你的思想上取得的。
———格雷厄姆·沃拉斯
喜歡抱怨的人很多,人們因為抱怨而徒增的煩惱、造成的不利則更多。永遠不要抱怨,如果能夠改變就努力地改變,如果不能改變就欣然地接受;我們越是不願忍受,就往往越難以忍受,越難以忍受也就越不願忍受,如此惡性循環,極易導致心理或者行為的出軌。抱怨可以讓我們因為一個士兵而失掉一座城池。
積極地改變現實、完善自己是必要的,但是,改變現實和自我完善是有條件的、有限度的。總有我們力不能及的地方,總有我們不如意的地方。人類的曆史,既是改變自然的曆史,也是適應自然的曆史。不能改變客觀的現實,就要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
不怨天尤人,也不怨天尤己,如果不能改變現實,我們就必須適應現實,如果不能改變自己,我們就必須適應自己。
我是一個愛抱怨的人,但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變了,這是因為我的一位道家朋友。
一個晚上,我們在一起吃飯,不知怎麼他突然說到很久之前的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他說,有一次他在山裏趕路,天氣特別不好,陰雨連連。他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婦人,這位老婦人看起來是一個很虔誠的人,好像是在求願。她每上一級台階,都要叩一個頭,從來不間斷。這個期間,由於路滑,老婦人的鞋子掉了,她竟然渾然不覺。我的這位朋友就把它撿了起來,可是,看到老婦人那麼虔誠、忘我,又不忍心打斷她,於是就提著人家的鞋一步一步跟在後麵,這一跟就到了山頂。我的朋友就把這鞋交給老婦人,老婦人居然連句謝謝都沒說。我的朋友雖然沒有發作,但是很委屈,他問自己這是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