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父母這件事 第五部 附錄二(2 / 3)

單親家庭未必對孩子不利

單身媽媽們經常為這樣一件事憂心忡忡:擔心自己的孩子缺乏男性的影響是否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當然,單身爸爸們則擔心孩子缺乏母愛而出問題。其實,這種擔心雖然不無道理,但並非必然。孩子的成長,是由遺傳因素、環境刺激、個人選擇共同決定的。父母是環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並非無以取代,孤兒也可以成長為一個出色的人。也就是說,沒有父親或者母親,孩子未必發展不良,但是,如果孩子生活始終接觸不到男性的榜樣或者女性的榜樣,那才將會影響孩子發展。事實上,許多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孟子、成吉思汗、歐陽修都是生活在單親家庭,而孔子則索性是一名私生子,這都說明,單親家庭未必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單親媽媽健“心”規則

“假如命運真地把你逼到絕路,你會怎麼辦?”

“不要以為你會選擇死,那隻是你在順境時的想法,真到那個地步,你反而會更想好好地活一次,因為我們還有牽掛,牽掛也是一種幸福。”

離婚後的適應期

固然,離婚是一個明智而勇敢的選擇,但是,痛苦和低落依然不能避免。舊生活已經結束,新生活還沒有步入正軌,讓人有點不太習慣。低落、沮喪的情緒如影相隨,此前曲折的感情記憶也很難一揮而去。如釋重負之後,孤獨感也黯然滋生。

更為現實的是,獨自撐起孩子的天空,獨自承擔生活的重擔,一個人扮演兩個人的角色,這無疑是一伯勞累的事,要是有經濟困難就會更糟。身心疲憊,可是該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不做。離婚之初的適應是我們麵臨的一個挑戰。

幸運的是,已經有不少聰明而堅強的單親母親給我們提供了經驗。請看這兩個母親是如何做的:

單親媽媽口述一: 學會給自己的心靈放假

離婚後的日子並不輕鬆,原本該前夫幹的活全都落到了我的肩上,但是我不後悔,我終於可以不為前夫的不求上進而生氣了。然而,日複一日的操勞拖垮了我的身體,我得了慢性疲勞綜合症,脾氣也變得壞極了,經常為了一點事就跟兒子大喊大叫,有時還動手打兒子。每每事情過後,哭著給兒子道歉,可下次再碰到類似的事我又控製不住自己……

好在我沒有喪失理智,我開始調整自己:即使再忙,我也強迫自己每周至少留出半天的時間放鬆放鬆。我恢複了與以前的好友的聯係、參加了單身俱樂部、偶爾也領著兒子去郊遊。我如今對自己那些單身母親朋友大談特談“給心靈放假”的理論,否則頭腦中總繃著一根弦,遲早有斷的一天。我把離婚比喻成“地震”,要及早地結束心理‘餘震’,走出失敗婚姻。

單親媽媽口述二: 培養自己的一個愛好

我在拿到離婚判決書之後,也曾有過萬念俱灰的一瞬,但我很快就理智地把自己解放出來———在工作、孩子之外,找一件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免胡思亂想。我在一家出版社當文學編輯。每天早晨送3歲的女兒去幼兒園,晚上接回來。白天組稿、編稿、閱讀之餘,我就畫仕女畫。古代仕女安然、平和的氣質,是我擺脫不幸婚姻後最需要的心態。這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幫助我度過了離婚後最難熬的那段日子。日子久了,女兒也受了我的影響,常常是她用蠟筆畫,我用水彩畫。

新水不來,舊水不去。告別舊生活的最好的做法就是盡快開拓自己的新生活。真正的疲憊是“心”的疲憊,隻要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生活上的勞累也可以是一種充實。既然選擇了堅強,我們就沒有權利軟弱和抱怨。快樂和希望不是別人給予的,而要靠自己尋找和創造。

如何讓孩子接受現實

我和我的先生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女兒9歲那年,我終於決定離婚。但是像所有的母親一樣,我首先想到的是女兒,我害怕離婚會傷害她。

一個周末,我帶她去她最喜歡的麥當勞,吃完後,我看著她說:“媽媽有一件事想征求你的意見,這件事很重要,已經折磨我好久了。”

“什麼事這麼難?你說吧。看看我能幫你什麼忙。”女兒像個好朋友似地安慰我。

我一字一句地說:“我想和你爸爸分開。”

女兒愣了一下,看著我,問:“你是很認真的嗎?還是和他吵架生氣才這麼說?”

我點點頭,說:“我是很認真的。”

“為什麼?”

“你也看到了,我們之間分歧太大,在一起很難相處,我反複想過了,覺得還是分開好。”

“你跟爸爸談過了嗎?”

“沒有。我想先知道你的意見。”

女兒看著我,問:“你們分手了,我怎麼辦?”

我說:“我尊重你的意見。你願意跟誰?跟爸爸還是跟媽媽?”

女兒抬起頭,眼裏含著淚,說:“媽媽,你知道嗎?我最怕的就是這句話!媽媽和爸爸你跟誰?我誰也不跟,我不希望你們分開,我希望像別人的孩子一樣,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我看著女兒,眼圈紅了,哽咽著說:“好吧。既然你不願意,那我再試一試,看能不能維持好我們這個家。”

依然是一個周末,我陪女兒看電視,看到劇中一個情節,聯想到自己,我忍不住哭了。女兒拿來毛巾,替我擦眼淚。她凝視了我一會兒,突然說:“媽媽,我看出來了,你不開心。你說的那件事,我還是同意吧!”

一方麵,知道父母離婚的來龍去脈是孩子的權利,另一方麵,隱瞞事實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如果能夠在離婚之前就征詢孩子的意見結果會好一些。事實證明,孩子越早知道,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小。如何把離婚的現實告訴孩子,這需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盡量把事情說得簡明一些,不要向孩子說太多的細節和期間的曲折。

單身媽媽沒有因為離婚而剝奪孩子享受父愛的權利,反之,單身爸爸亦然。雖然婚姻解體了,但是不要讓曾經的不快甚至傷害成為敵對的理由,父母之間的怨恨不應該隨意地傳遞給孩子。如果能讓孩子感到,離婚隻是父母之間感情的破裂、與雙方的人格無關,並且雙方都是愛孩子的,這樣最好,可以把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小。

很多人主張無論如何,都要維護另一方的形象,我並不以為然。我們不能詆毀對方,而且要盡力維護對方的形象,這是當然,但是,如果對方確實十分惡劣,我們也沒有必要刻意地維護。因為隻有事實才能教育人,而假象隻能讓孩子更迷惑、更幼稚。當然盡力維護對方形象是絕對必要的,對於對方的不好,能不讓孩子知道,就不要讓他知道。

單親媽媽應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

1.在孩子麵前,我們沒有歎息的權利

女兒出生後,我丈夫就和我分手了。我獨自帶著女兒過了9年。像所有的母親一樣,我當初在對待離婚的問題上,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害怕離婚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相信:要有快樂的女兒,必須先有快樂的媽媽。為了女兒,我決定做一個積極的、快樂的媽媽。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我決定報考博士學位,雖然像我這樣的年齡學起外語來十分困難,但是,單親媽媽的處境時時激勵我,隻有不斷追求上進,才能解放自己的一切。終於,在第二年,我考取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評上了副教授職稱。

現在,我和女兒共用一個書房。為了便於上網,我把兩台電腦,兩台打印機、一台掃描儀、一台傳真機並排置放在兩張電腦桌上。我和女兒各用一台電腦,成為最親密無間的電腦同桌。有空我就和女兒一起看影碟,把家庭影院的音響調到最刺激人的音量,不時又是驚呼,又是大笑,這樣的享受真是過癮極了!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我想不出來了。

母親用怎樣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將來就用怎樣的眼光看世界。作為單身媽媽,在孩子麵前,沒有悲觀的權利。即便是傷痕累累,即便是心灰意懶,也要隱藏自己的眼淚和歎息,不可隨意向孩子展示,因為孩子更需要保護和安慰,更因為我們不想讓他們有一個消極的人生觀。我們現在不僅僅是物質的提供者,還是孩子的精神支柱。我們的生活態度、精神狀態,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影響。他們的心靈更為稚嫩,經不起太多的悲傷、沉悶和冷漠。相反,選擇艱難的堅強、選擇自由的覺醒和尊嚴以及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才是我們要讓孩子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