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焦芽敗種(3 / 3)

但是為了安頓隨我學佛的一批青年,以及擴大佛教在文化方麵的力量,住了沒多久,我在大家一片可惜聲中,將房舍讓售給他人,以所得款項,買下三重埔的一座樓房,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沒想到後來竟成為佛光山文化事業的搖籃。至今想來,仍為當年這份果敢、無私無我的決定感到自豪。

萬事起頭難,佛教文化的推展工作在最初時也曆經一番辛苦,還好弟子們都沒有“焦芽敗種”的性格,在大家同心協力的奮鬥之下,法務蒸蒸日上。一九六四年,我將“佛教文化服務處”擴遷到高雄大圓環邊,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點的一所房子,因為交通方便、鬧中取靜,眾人鹹認是一塊上好的吉地。盡管環境稍趨平順,我並沒有因此而躊躇誌滿,仍然一本初衷,時刻留心觀察現勢,擘畫佛教未來的前途。

三年後,我再度出乎信徒的意料之外,將這塊大家眼中的黃金地段出售,買下一座荒蕪的山地。這時,其他已一無所有,而剛剛創辦的“壽山佛學院”又開學在即,許多人為我擔心不已,更有一些人笑我愚癡無智。

經過多年的慘淡經營,各種佛教事業在這片荒地上漸漸開展起來,如今已向外拓展至各地。如果當年我耽於安樂,如何能有現在佛光山島內外的百間道場?如果當年我心願褊狹,如何能有今日遍布世界各處的佛光會與佛光人?

至今我年屆七十,仍行腳各地,弘法不輟,曾經有人問我:“何必要這麼辛苦?這麼賣力?”“何必要把佛教事業做得這麼多?這麼大呢?”這一切都不為了什麼,隻是為了不做焦芽敗種,盡一個佛子應盡的責任罷了。

出家近一甲子來,目睹一些出家未久的人,以為修行就是要去住山閉關,倡導出家就是要不問世事,心中真是良感哀痛。千百年來,佛教之所以未能維持盛世,曆久不衰,不正是被“焦芽敗種”之流,將法義扭曲,把佛教弄得幾乎消失隱沒?幸賴曆代一些氣度恢宏的祖師大德們力圖發揚,才使得佛教在迭經變亂之後,還能夠絕處逢生,長存不輟。所以我一再勉勵徒眾:為了億萬眾生的法身慧命,我們絕對不能做“焦芽敗種”!

你看!在大自然中,砂岩裏的小花因為能夠突破困境,故能接受陽光的照耀,綻放出美麗的奇葩;湍流中的小魚由於能夠逆流而上,故能享受潔淨的源流,展現出活潑的生機。它們都努力求上進,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何況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呢?因此,我們不必歎息自己的地位卑微。有用的人,即使接受一點小因緣,也能點石成金,做得轟轟烈烈;無用的人,就是付予一樁大事業,到最後也隻是“無聲息的歌唱”罷了;

君不見古今中外,有多少偉人豪傑雖然家世清貧,但因為努力不懈,所以能功成業就,光耀門楣;又有多少不肖子孫,即使繼承萬貫家財,卻由於自甘墮落,非但敗光所有產業,甚且使父母蒙羞。假如任何行業的人都有“不做焦芽敗種”的發心立願,又何患無成。

在各國的曆史中,不乏有忠貞愛國之士,即使國難當頭,猶能力挽狂瀾,振衰起弊;但也有許多扶不起的阿鬥,縱使賦予重責,掌握政權,不但沒有作為,甚且亡國敗種。

可見“焦芽敗種”並非天生本質如此,亦非後天環境造成,而是完全在於我們的心念,如果我們能一心向上,則百福臨門,萬家生慶。一心趨下,則千古成憾,億劫不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創造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工程師,所以,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潛能,如果我們都能自許“不要做焦芽敗種”,則不但自己獲益無窮,也能令整個社會蒙受多利。

(一九九五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