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元月,我來到台灣,看到當地社會經濟蕭條,生活落後,與我過去生長的南京、上海的繁榮景象比起來,可說有著天壤之別。佛教方麵,台灣的寺院崇尚拜拜,既沒有大陸叢林的宏偉規模,又沒有續佛慧命的文教事業,而神壇廟觀充斥,其中許多都打著佛教的旗號來行斂財之實,凡此都使得佛教淪為迷信之流,無法達到淨化人心的目地。感歎之餘,我在《覺生月刊》上寫的文章——《回憶比現實美麗》文中敘述大陸佛教事業建設、人才運用等種種情況,期能喚起當地教界的覺醒,同時也以此自勉自勵。四十六年來,我以複興佛教為己誌,未嚐稍怠,如今台灣的佛教十分盛行,社會的經濟也越來越繁榮,但是我並不因此自滿,依舊夙夜匪懈地策劃未來,希望未來的一切都能比現在更加美好。
三四十年前的台灣,佛教徒多以誦經拜懺為主,對於佛法中因緣果報等教義並沒有真正的認識,當時的寺院多將佛經典籍束之高閣,一般人不易接觸,市麵上印行的佛書,多以課誦本或一些非佛法的善書,即便偶見《金剛經》、《彌陀經》等,也都是古本製版流通,內容艱澀,印刷粗糙,真正能讓人了解佛法的讀物真是少之又少。
有鑒於此,我嚐試用淺白平易的文字撰寫佛教、散文、傳記、詩歌,在報章雜誌刊登,在廣播電台發表;我設置“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簡明易懂的佛教叢書;我發起“每月印經會”,采新式標點符號,分段、分行,重新編印佛經;我編纂佛教雜誌,登載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的文章,使佛法能深入人心……凡此都獲得了大眾良好的反應,連平日視佛教為迷信的知識分子,也開始予以認同。
為了提升佛教文化的層次,我繼續往前邁進,創設佛光出版社,以生動的文字將佛教的智慧流通於世;成立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現代化的方式讓大眾易於接受佛經;舉辦贈書活動,將優良的佛教圖書捐給機關學校,使整個社會都能受到書香的熏陶;鼓勵演藝人士從事佛教電影的製作,以悲智願行的典範寓教於樂;指導老師們研究佛經裏的教育方法,用方便巧思啟發學生的心靈。目前,我仍然不斷地著書立說,將自己體驗的佛法公諸大眾,並且繼佛光山、西來寺、澳洲的佛教寶藏館之後,又於各處設立展覽館、美術館,以精美的文物展現佛教曆史的源遠流長,佛教教理的博大精深。
台灣佛教從乏人問津到熱烈澎湃,佛教典籍文物的通俗化、文藝化可說居功最大。將來,我們還可以從事長程的規劃,重新結集三藏,將漢文三藏經典整理簡化,添加南傳經典和現代著作,修正與原意大有出入的佛書,補入新發現的古人作品,舉凡相關的漫畫、攝影、雕刻、建築、圖表、梵唄聖樂的曲譜、護教辯難的論文、法製規章程序等,均納入其中,並且重新歸納分類,電腦存檔編印,成為國際共遵的三藏經典,讓佛法從山林寺院走入社會學校,從出家弟子到達在家信眾。
此外,我們可以擬定方針,大力提倡佛教優良讀物,獎掖佛教音樂創作;分門別類,出版佛教專書;運用視聽科技,將佛經講座、梵唄音樂、佛教卡通、佛法典籍、佛教劇本、佛教故事製作成錄像帶、錄音帶、光盤片;成立佛教資料社,將佛教人事、數字考據等資料建檔,為曆史留下見證;興辦佛教通訊社,對外發布佛教每天的大事、活動、佛教對政經的觀點、佛教對生權的維護、佛教對和平的看法、佛教對輿論的督促;設立佛教電台、電視台……讓社會大眾的眼見耳聞都能夠浸潤在佛教的世界裏,相信未來的社會一定比現在更安和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