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比現在更好(2 / 3)

五十年前在大陸各地叢林參學時,我就深深地感到:過去佛教寺院以租佃收入與法會油香添補經濟來源的不足,隨著時移世遷,社會形態逐漸改變,佛教的財源也應有所更易,更何況普濟群生是每一位佛子應有的責任,所以興辦佛化事業才是佛教的慧命所在。十年後在台灣,這份心願逐漸達成。

四十年來,我為教界造就人才,辦理養老院、育幼院、托兒所、幼稚園、圖書館、出版社、雜誌、學校、講堂、醫院等,佛教事業的大眾化不但帶動了佛教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讓佛教事業更加普及化,鼓勵信徒經營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農場、林園、工廠、銀行、報社、電視、電台、購物中心、超級市場、信托保險、旅遊事業……佛教界可以辦理青年助學貸款、工商企業融資、退休養老基金、急難扶持會……成立職業輔導訓練中心、婦女求職中心、電話法語中心、佛法谘詢中心、大專青年活動中心、老人長青苑、收容所……鼓勵佛子們充實六度四攝的修養,擔任教授、講師、律師、醫師、護士、幼教師、教誨師、布教師、工程師、美術師、音樂師……組織佛教體育隊伍、佛教音樂團體、提拔佛教藝術人才,舉辦佛教巡回展覽,以正當娛樂來化導眾生。

佛教本著慈悲濟世的胸懷,以普及化的佛化事業教眾養眾,相信整個社會必定會更加富強康樂。

佛法的教化由文字到圖樣,由靜態到動態,無非都是度生的方便,然而佛法不是一種知識,必須要靠修行才能有所體證,隻可惜過去的佛教太過重視出世的思想,佛弟子一入門,所接受的就是苦行禁欲、了生脫死的教義,法師也鼓勵信徒舍棄世間,入山清修,不但埋沒了佛教的人間性,也使得整個佛教與社會脫節。

因此,我提倡每日課誦生活化,依據自己的環境,將修持納入生活作息當中;我主張戒律規範人間化,鼓勵信徒實踐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的修持,樹立饒益眾生、福利世間的風範;我讚成舉辦經常性的念佛會、禪坐會、報恩會、法座會、八關齋戒會等,讓紅塵眾生借此蕩滌塵慮;我也歡喜舉辦大型的禪淨密三修法會、掃街植樹運動、親子遊樂活動……歡迎信徒全家參加,共享法喜;我在佛光山及各道場設立修持中心,提供良好的修行環境,我發起朝山參訪團,啟發信眾清淨道心。

經過多年的努力,佛法已在台灣民眾心裏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均公開讚揚佛法的周遍圓融。舉凡佛像開光、佛化婚禮、新居灑淨、破土典禮、開工儀式、公司開幕、落成大典等,民眾們也都喜歡邀請法師前往加持祈福,冀望日後每個人從生到死,從小兒彌月到成年禮儀,從公仆選舉到宣誓就職,從年節慶典到家庭聚會,都能借著佛教儀式來淨化身心,那麼台灣上下必然一片和諧,社會到處一定安詳和樂。

近幾年來,國際佛光會舉辦的淨化人心七誡運動,不但引起法務部的重視,機關學校也紛紛熱心參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行的世界佛學會考,吸引百萬人共襄盛舉;佛光山叢林學院主演的梵音海潮音音樂會,屢次造成座無虛席的盛況;佛光山舉辦的短期出家修道會、在家戒會、教師夏令營、大專青年學佛營,也成為大眾每年矚目的焦點。修持實踐的人間化儼然是今天佛教的趨勢,日後我們還要朝著統一化的目標前進,因為各門各派的修持方法分歧太大,各宗各寺的禮儀程序差異太多,不但佛門信眾莫衷一是,也容易導致邪魔外道乘虛而入。所以,今後的佛教,早晚課誦內容應該統一,生活規範應該統一,禪淨懺儀規則應該統一,婚喪喜慶儀式應該統一,乃至殿堂供奉的本尊應該統一,印刷發行的經書應該統一,稱謂頭銜的禮貌應該統一,僧俗層次的資格應該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