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我在花蓮弘法,警察以沒有事先申請為由,強行取締,我當即表示:“我在台北弘法都沒有申請過,花蓮是什麼化外之區?”在四五十年前,從台北來的人都被視為有來頭的人,所以對方一聽也愣住了,我又獲得小小的勝利。類似這樣的“問題”不知凡幾,但都因為我“不退縮”,智取而不力奪,所以總能迎刃而解。
一九六三年,創建壽山寺,也為我帶來不少“問題”。首先是警察局將壽山公園通往壽山寺的路砌了一層一層的階梯,好讓汽車不方便到寺院裏來。我找來工人改成斜坡,警察馬上跑來取締。記得那天,我正在二樓主持皈依典禮,從窗口一眼望見,連忙停止儀式,下樓與警察交涉,結果還是答應讓我鋪成斜坡。
佛光山最初開山的時候,信徒們看到光是偌大的竹林有待整理,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所以個個裹足不前。我與弟子、學生們誓言要將荒山辟為聖域,但天公不作美,經常狂風暴雨,造成山洪暴發,將平日的心血毀於一旦。初鋪的草坪、初種的樹苗,在一陣台風過境之後,馬上化為烏有,我們“不退縮”,重新來過,才有現在綠蔭滿山的景觀。為了將溝壑填平,我們搬砂運土,但是一場洪水來襲,砂土流失殆盡,我們“不退縮”,再去開山挖土,甚至從山下買了一萬卡車以上的砂土填補,才有現在處處平坦可行的地麵。
不定時的天災與不合理的法令還算好應付,最無奈的是山下一些鄉民見利忘義。像麻竹園和東山男眾學部之間原本是深不見底的溝澗,我們倒了數千卡車的砂土,鋪上柏油,才成為一條壯觀的大道,但鄉民偏說那是他們原有的道路,通車未果,便聚眾滋事,有一次還用鐵牛車圍山示威。縣裏惟恐事情鬧大,建議我將麻竹園前麵的柵欄拿掉,讓村民搬運農產品的卡車通行。我覺得遇到“問題”,應該勇於“麵對”,而非苟且姑息,我便對縣裏負責人說:“要拆掉佛光山很容易,但是要拿掉這個柵欄可不容易。”僵持數日之後,為了來山信眾的安全及道場環境的安寧,後來還是由縣裏及佛光山在後山會勘地點,做了一條產業道路,才算解決問題。
佛教徒經過長年累月的教訓,終於從睡夢中慢慢覺醒:“問題”來了,不能逃避現實,惟有勇於“麵對”,“不要退縮”,用理性的方式提出訴求,用團結的力量抵禦外侮,才能解決問題。
許多人見我邀眾聚會,侃侃而談,以為我樂於此道,其實我最怕應酬吃飯,最怕到公共場所亮相,也不喜歡寫信、打電話,但是麵對社會大眾的“問題”,我不能不設法解決;許多人看我行事快速,說到做到,以為我神通廣大,其實一生中也曾遇到力有未逮的時候,但麵對義之所在的“問題”,我不能不秉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戮力以赴。
二十二歲那年,我擔任南京華藏寺監寺,必須應付寺內舊僧與地方土豪勾結作惡所加諸的種種迫害,盡管生命危在旦夕,但“問題”既然來了,我自覺更要堅守原則,“不能退縮”,所以力挽狂瀾,和惡勢力周旋到底。雖說革新計劃沒有成功,卻很自豪僧格立場終究沒有失敗。
許多人以為自己修行就好了,不必管社會上這許多“問題”,但你逃得了這個問題,另一方麵的“問題”你能逃得了嗎?隻要你存在一天,你的“問題”和社會就有密切的關係,社會的“問題”也和你有密切的關係。
佛教向來不怕“問題”,甚至禪宗還主張提起疑情,注重當下,真參實學。世界上許多偉人也都是由於“麵對問題,從不退縮”,所以能建立永垂不朽的功勳偉業,其中艾森豪總統就因為從小謹記母親的一句話而立誌向上,她說:“人生好像玩橋牌,無論你手上的牌多麼不好,你都要好好地打完這場牌局。”這就是一種“麵對問題,不要退縮”的理念。所以,真正的修持,真正的生活,必須“麵對問題,不要退縮”;真正有抱負的人,真正有操守的人,也應該“麵對問題,不要退縮”。惟有人人“麵對問題,不要退縮”,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祥和進步。
(一九九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