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日,我每天應邀南北弘法,洲際穿梭,說來真是辛苦備至,然而這樣的付出所得到的感動卻是無價的,但看信眾為了一票難求,而提早趕到會場門口,不惜在風雨中挨餓排隊,甚至今年(一九九三年)我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講經時,還有遠自巴黎乘坐十數小時飛機,專程聞法的虔誠信徒,我心中那種澎湃的感動,根本不是區區筆墨所能形容。後到的聽眾來到座無虛席的會場裏,隻有蹲踞一隅,或貼壁而立,看到大家那份凝視專注的神情,那種會意扮掌的樣子,在在都引起我無限的感動。
記得有一次,我在講演中隨興提到:“將金磚放在床底,不如拿出來花在有用的地方。”沒想到一位聽眾果真將他床底下的金磚完全布施出來。最近又有一位史忠居士,在聽我講經時,得知佛光山要興辦大學,會後即刻將他全部的養老積蓄一百萬元捐贈出來,作為建校基金;在香港還有一位先生每天努力地開出租車,以供應兒子的留學費用,在聽了我的講演後,發願隻要是出家人坐他的車子,再遠的路程也不收車資,凡此都在我的心湖裏掀起朵朵感動的浪花,久久波動不已。
最值得一提的是陳劍城居士,三十年來,不但每場必到,而且從頭到尾,時時都在點頭微笑,這種心意的布施所帶來的鼓勵,比掌聲還要可貴。
在幕後默默耕耘的義工們更是感人,他們或為布置現場,或為指揮交通,或為準備便當,或為清理善後,總是早到晚歸,忍熱耐寒。我永遠記得一位義工曾經和我說道:這些都不算什麼,因為看到我不辭辛苦前來講經,他覺得十分感動;看到這麼多人前來聞法,他也同樣覺得十分感動。而我聽了這番令人感動的話語,雖然佇立在蕭瑟的寒風中,心裏卻感到無比的溫馨。由於大家的彼此感動,圓滿了一場場殊勝的弘法活動,也成就了多少人永恒的法身慧命。感動,真是一個最美好的世界啊!
相對於弘法活動的立竿見影,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更需要多人的努力發心。一九六四年,我在高雄創辦壽山佛學院,一位法號慈介的陳老菩薩每天四處奔走,為我們勸募道糧。每當看到裹著小腳的她為我們辛苦忙碌,心中非常不忍,總想上前和她說幾句話,而她卻逢人便說:“師父真是慈悲,為我取名慈介,重新賜給我兩隻腳(指介字下麵的兩豎),我要用它來走路結緣。”
山下木材行的一對夫妻是小康之家,自願以一車十五元的特惠價格,供應我們燒柴火用的木屑。他們一個月上山兩次,每次總是一個在前麵用力地拉車,一個在後麵使勁地推車,雖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到達山門,但是那種歡喜謙遜的態度,叫人見了無不動容。
由於大家的發心護持,使得壽山佛學院人才輩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於是我們又在佛光山建立叢林學院,至今辦學不輟。
今年,我在宜蘭林美山創辦佛光大學,承蒙遊錫堃縣長、陳德治鄉長和宜蘭縣民的鼎力支持,使得購買土地以及申請建校的過程十分順利,我的心裏真是感激不盡。動土那天盛況非凡,聽說有許多人是搭了一晚的夜車,在清晨時分就已經來到山上,準備動土典禮及園遊會的各項事宜。這種虔誠的心意,連大自然也似乎為之感動,而在灑淨時出現“天降甘霖,地湧聖泉”的祥兆,使得與會者個個歡喜踴躍,紛紛掬水而去。
回想我在世界各地建寺安僧,也曾見過不少瑞應,但都不及徒眾的發心令我感到欣慰。記得初建佛光山時,我們經常與洪水搏鬥,每當豪雨來臨時,依恒總是率先領眾搬沙包,運棉被,以減少水勢洶湧的衝刷力量。往往一場奮鬥結束時,耳邊隱約傳來起床的板聲,隻見他遠遠走來,全身上下完全濕透了,臉上居然還掛著一絲微笑。
龍亭的工程也是血汗的結晶,尤其在加蓋屋頂之際,適值黃昏,工人均已下班,為了防止灌漿中止,將有屋裂漏雨之虞,全山徒眾負起接班工作,由兩輛摩托車發電照明,繼續施工。依嚴爬到屋頂上砌水泥,因為頂部過於陡峭,水泥粘不住,一直往下流,隻好用雙手塗平,結果皮膚都被水泥侵蝕得皮破血流,卻從不叫痛喊苦。
慈莊為了籌建美國西來寺,更是煞費周章。他與依航等人冒著寒風細雨,挨家挨戶說明解釋,請人簽名,經過百餘次公聽會,才獲得政府允許建寺。而工程方麵又是一波三折,前後耗費十年的時間才告落成,其中的辛酸令人難以想象,可是從來沒有看到他皺過一下眉頭。如今他已年過花甲,但是為了各地建寺工作,仍然馬不停蹄地南征北討,一旦建築完畢,他又立即將寺院拱手讓人,這種功成不居的精神令大家都覺得十分感動。
心平更是了不起,他跟隨我近四十年,參與各項建設,一九八五年,我將住持之位交付給他時,曾和他說:“真是對不起你!我將佛光山一大堆的債務留給你來承擔。”他卻說:“師父!您不要這麼說,以後誰要再說佛光山有錢,我正好可以拿這些債務給他們看。”敦厚的心平從來沒有將債務示眾,倒是這些年來難為他默默地挑起佛光山的重擔。
在家弟子的忠心耿耿也是頗為令人感動,例如:早年在宜蘭皈依的弟子如郭覺航、蕭慧華、吳寶琴等三人多年來護法衛僧,不遺餘力,而且直到現在,隻要我說有客人要來,他們總是二話不說,即使是三更半夜,也會不辭辛勞,煮飯燒菜,掃榻以待。
黃秀蘭四十年前由於各種因緣不具足,未能如願出家,但是後來卻把她的夫婿黃世梁也度來佛門。數年前,他們結束一切世俗的事業,全心全意來到佛光山,以服務大眾為樂。
郭道光在果樂齋供應齋麵素點,從一頭烏黑的秀發做到現在白發皤皤,任勞任怨的精神已成為佛光山優婆夷的典範。
邰保成為朝山會館煮飯二十八年,供養十方大眾,那種勤勞刻苦,無人不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