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英在朝山會館典座,眉毛被火燒掉的痕跡與手上累累的傷疤,為她二十多年來的努力做了最佳的見證。
多年來,佛光山備受嫉妒者的打擊摧殘,然而由於大家的齊心協力,一切的橫逆阻難都成為增上的因緣,佛光山非但沒有被打倒,反而屹立不搖,更加茁壯。凡此有目共睹的事實感動了山外的人士,一些人紛紛捐地獻寺給佛光山來管理。其中基隆極樂寺的修慧老法師最為難能可貴,不但一次將所有手續辦清,而且把所有財產全部捐出,以做個快樂的“佛光人”自居。
嘉義圓福寺則在過去的管理人陳鬥棩義正辭嚴的呼籲下,促使所有地主一致簽名,因而成就了一樁美事。自忖與他們既非隸屬同門,又非眷屬親友,竟能承蒙他們如此抬愛,心裏實在是非常感動。因此,我悉心擘劃重建工作,我派遣優秀徒眾前往管理,如今不但道場的法務欣欣向榮,連附設佛學院的校務也蒸蒸日上,想來應無愧於重托矣!
出家人割愛辭親,以天下眾生為道侶法眷,徒眾承受法乳,其知恩反哺的孝行往往比親生子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十年前宜蘭念佛會學生會的班長林清誌、林秀美夫婦,當時隨著我上山下鄉說法布教,如今兒女都已成家立業。自六七年以前,我每個月都收到他們三千元的郵彙供養,卻從未給他們隻紙片字或是電話感謝,然而他們還是每月定時寄錢給我,不曾間斷。試問現代社會的兒女如此孝順者,又有幾人?榮民總醫院X光專家李武彥,也是皈依三十餘年的弟子,平日對我恭敬有加,每次總是以電話問候我的健康,不時催促我去檢查身體,我卻常常因為法務倥傯而抽不出時間,他就親自跑來,“咚!”的一聲,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我總是被他感動得不得不去醫院。
每於清夜們心自愧:我星雲何德何能,竟得如此殊遇?也曾在閑談間問過我的徒眾:為什麼要待我那麼好?他們竟然都異口同聲說道,是我的言行讓他們感動在心。
慈莊經常說,他之所以披剃出家,就是因為被我為法忘軀的精神所感召。慈惠觀察入微,時時將我不擾大眾的生活瑣事拿來教育學生,他認為落實在生活上的善業才是真正的修行。慈嘉一直記得十多年前佛光山房舍不敷使用時,每到人山人海的法會期間,我總是將寮房讓給信徒,而自己卻睡到陽台頂上。依空則說,他的父親張老先生早年來山小住,當我得知張老先生腸胃不佳時,即刻將眼前侍者準備僅有的一碗花生湯端去給他喝。直至臨終,他還念念不忘我的體貼關懷……這些陳年舊事,若不經人道出,我早已不複記憶。惟細細想來,我這一生雖然別無長才,但由於我很容易受到感動,所以自己也一直努力地體察人意,恒順眾生,沒想到在給人歡喜中,自己也獲得了更多的歡喜。
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一九七四年曾有四位新加坡少女結伴來山遊玩,我帶著她們到剛落成的朝山會館參觀,目睹她們對僅有的一間高級套房那種欣羨的模樣,於是不顧管理主任的反對,安排她們住了一晚。她們回國後對這件事念念不忘,竟然每年捐贈大筆資金來山。
另一次是十多年前,一位馬來西亞籍的黎姑首次來山,我無意中見她步履維艱,即趨前關照,沒想到她回國後,也是傾囊捐資。金錢財物對於道場事業的發展固然重要,然而令我最高興的莫過於他們在佛教所結下的善緣,一定會在將來開花結果。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經驚歎:“大地眾生皆有如來德相!”我從動物的善良本性中,證實了佛陀所說真實不虛。四十年前,宜蘭慈愛幼稚園所豢養的一隻猴子曾經溜到對麵的大樓上玩耍,任憑大家想盡辦法,都無法讓它下來。但是經我一聲嗬斥,它立即連跳帶爬,跑回籠裏,這種“認主”的特性,一時之間傳為感人的佳話。
佛光山在多年以前,養過一條善解人意的狗兒,名叫“來發”,盡管我有時故意對它不理不睬,它每天總像護法一般,緊緊地跟著我,寸步不離。後來,它預知時至,為了恐怕大家見了難過,就獨自到後山,掘了一塊窪地,躺在裏麵,默然而終,直至今日,大家還是對它懷念有加。
大慈庵的一隻八哥頗具慧根,一些佛門語彙,諸如:“阿彌陀佛!各位護法信徒大家好!”……它都能朗朗上口,隻見它每日搖頭晃腦,念念有詞,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有一回,一名徒眾用黑布把鳥籠罩了起來,它竟然出其不意地用台語高呼:“我要熱死!我要熱死!”聞者莫不拍案叫絕。
前不久,我將一隻落單病弱的小鬆鼠養大以後,放它回歸自然,它居然每餐都不忘記回來吃飯;而一隻文鳥在放生以後,像是晨昏定省似的,每天朝九晚五,都會飛來我的窗前,看我幾回。常常與它們相視的那一刻,我不禁自省:連飛禽走獸都曉得感動,更何況我們這些自稱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所以,感動不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披覽佛典,佛陀發願度生,乃至在因地修行時,為半句真理而甘願墜亡,為救護餓虎而寧舍身命,就是因為“感動”;諸大弟子投身佛教,跟隨佛陀到處弘法,甚至諸佛菩薩之所以和我們感應道交,也是由於“感動”。有了感動,我們就能心甘情願;有了感動,我們就能不怨不悔。所以,時時感動的人,永遠知足常樂,精進不懈;而不知感動的人,卻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與真理相應,也無法和大眾快樂相處。
因此,感動是人間修行的重要法門,我們每天不但應該對於別人所做的善事,所說的好話心存感動,自己也要以慈悲、忍耐、謙遜、勤勞等美德來感動他人。如果能夠做到自他感動,佛國淨土即在眼前。
(一九九四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