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階段華夏國內湧現出了出書的熱潮,很多文人墨客覺得自己身負經天緯地之才卻懷才不遇,所以他們非常樂意自費出書,把自己寫的那些東西變成文字,送人也好滿足自己虛榮心也好,總結生意很火爆。
後來又有一陣興起了古董熱,秦耕耘的耕讀印刷廠又開始購進設備,開始印製線裝版的古書,倒也賺了一筆好錢。
但是現在,進入了網絡時代。看書的人越來越少,印書的人也沒剩幾個了。
偏偏秦耕讀也是個有風骨的人,他不屑於去印刷那些廣告和海報什麼的,而是繼續堅持把印書這項事業給進行到底。
在他的印刷廠裏還養了四個四五十歲的老編輯,這些人跟了他十幾年,每個月光這些人的工資以及場地租金那也不是一筆小數,雖然在行業裏他們這些人工資並不高。
就在耕讀印刷廠就快要資不抵債的時候,張阮清來了,向秦耕耘提出了收購印刷廠的要求。兩人在理念方麵有很多的共同點,於是一拍即合。
於是張阮清以200萬的價格買下了這個印刷廠。他跟秦耕耘講好了,他不幹涉印刷廠的經營,也不在乎是否盈利,隻要印刷廠能幫他印製所需要的醫學書籍就行了。
印刷廠原先的地盤是租的,雖然租金很低,但也成了沉重的負擔,於是張阮清要求他們整體都搬到了這個小學這裏來。
印刷廠的這三層建築,一層擺放的就是耕讀印刷廠以前的那些印刷設備。雖然這些印刷設備有的已經有些年頭了,可是維護保養的非常好。裏麵甚至有專門裝訂和印刷線裝書的設備。
而印刷廠的第2層,裏麵全是最新引進的現代化印刷設備。
至於印刷廠的第三層,是辦公室,印刷廠原先的幾個編輯正在忙著影印一些古代醫書的股本和手抄本。
之所以買這個印刷廠主要是因為張阮清發現現在華夏很多的古代醫書都瀕臨失傳。這些醫書裏麵有很多古方都是難得一見的瑰寶,一旦失傳了對於中醫來說損失太大,所以他買下這個印刷廠,對於這些古醫書進行搶救性的發掘。
遇到有價值的的醫書或者是筆記,都可以用複印設備給影印下來,或者用相機翻拍下來,最後印刷成書。
另外以後他們研究出來了成果,也需要刊印成書籍。
不過做這些工作非常繁瑣,也非常細致,很多印刷廠不愛接這樣的活,做這個哪有印刷廣告來錢快。
所以張阮清一直在找人幫忙物色能印這種書的印刷廠。結果他們發現了步履維艱的耕讀印刷廠,張阮清在跟秦耕耘談過了幾次之後,最終決定把印刷廠買下來,搬到學校這裏。
在印刷廠裏,張阮清還看到了他們這個廠子的第一批產品,200本印刷好的《莽山蛇譜》。
在征得了羅斯德醫生的同意之後,他把羅斯德醫生的那兩本筆記拿到了印刷廠。
印刷廠先是對筆記進行了拍照保存,然後把筆記裏的內容打印出來,經過勘誤校對之後,印刷成書。
而在作者一欄,寫的是“莽山羅斯德醫生及其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