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受懿旨後,心智怯弱的陳續竟向母親陳顧氏尋求幫助。
盡管陳續也曾奉皇命辦下不少殺人滅口的事,但誅殺無辜幼童,始終是不一樣的。
見家主還像個毛頭小子一般不知輕重,陳顧氏勃然大怒,親自拿藤條將早已成家立室的陳續抽打一番,將他打得抱頭痛哭。
但打歸打,若陳續辦事不力,定會為陳家招來滅門之禍。
這教她如何麵對九泉之下的亡夫。
於是陳顧氏喚來十二歲的陳傲陽:“此行你帶上傲陽同去,傲陽這個歲數也應當出門漲漲見識了。”
陳顧氏從躺椅上坐起身,一邊用幹皺的手指撫摸陳傲陽的臉蛋,一邊對陳續厲聲道:
“有這孩子跟著,也好提點你,別因為對他人心軟,而斷絕自己兒子、自己家族的前途。”
陳傲陽跟隨父親下山,與陳續共擔罪責與痛苦。
但陳傲陽做得比陳續要好。
陳續多愁善感,瞻前顧後,不知有多少孩童,是由陳傲陽親手殺害的。
當時林淵年僅七歲,正是最親近兄長的歲數。
不知陳傲陽向與表弟年歲相仿的幼童舉刀相向時,又懷揣著何種心情?
赤芍啜飲一口溫茶,又繼續說道:“雖然陳傲陽在三年前才成為武林盟主,但在此前,他已博得太後與今上的信任,深諳挾勢弄權之道,故而我們不能通過強硬手段得罪陳傲陽。”
赤芍對徐長卿說:“還記得六年前你偶爾碰見的,那位被押解問斬的舉人嗎?”
徐長卿輕聲說:“記得。”
當時刺紅領徐長卿前往草原,一路上揮霍聖教經費恣意吃喝。在酒樓二樓的雅座,徐長卿無意間看見一位因賦詩諷刺朝廷,而被判死罪的舉人。
赤芍說:“那年陳傲陽不過十六歲。”
他將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舉人的家鄉因常年征兵而荒蕪死寂,恰逢氣候寒冷,農田顆粒無收。為生存,為活命,當地年青男子逃避兵役,聯合各地誌同道合之士,揭竿而起。
本來這些缺糧缺兵的烏合之眾,朝廷官兵輕鬆鎮壓便是。奈何叛軍中有一人與某門派的大弟子交好,江湖中人意氣用事,竟趁亂刺殺朝廷命官,導致叛軍成功衝入城中,將官家貴人的糧食財物搶奪一空。
江湖人以武犯禁之事,朝廷向來交由陳家處理。
江湖事,江湖了。
陳傲陽親自趕赴該地,與門派掌門商議此事,最終雙方同意由陳傲陽將涉事大弟子抓拿歸案。
大弟子當然不願。
他大聲斥罵陳傲陽助桀為暴,罵他身為武林盟主的長子卻不分青紅皂白,連連追問百姓想要糧食、想要活命,又何罪之有。
陳傲陽開頭還勸過他幾句,後來不耐煩了,當著門派眾人的麵,將那大弟子一掌斃命,屍首還被陳傲陽命人帶回皇都交差。
浩氣凜然的正論與利益得失相比,何等脆弱。
對該門派而言,陳傲陽將罪責推到大弟子頭上,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也保下其他江湖門派,不給朝廷以叛軍名義將他們一網打盡的機會。
對叛軍以及叛軍的家眷而言,陳傲陽則撲滅了最後一點希望。盡管誰都清楚,光憑目不識丁、饑腸轆轆的百姓不可能改朝換代。
散亂的叛軍很快便被盡數誅滅。
而當初為反賊賦詩的小舉人,最終也難逃一劫,在趕赴刑場的路上,痛哭流涕,後悔不已。
徐長卿聽得麵色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