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真正健康的人格(2 / 3)

在麵對誘惑的時候,轉移注意力是不錯的方法。比如在物質誘惑麵前,“糖果實驗”中的有些小孩,“將腦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語、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腳,甚至讓自己睡著”;比如在爭吵將要發生時,先把舌頭在嘴裏轉上10個圈。

176. 不要說自己的壞話———積極關注我在中科院上心理課的時候,有一位老師講了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他說:“任何時候,都不要說自己的壞話!”

生活中,我們倒是經常說別人的壞話,“他是一個小氣鬼。”“她長得太難看了。”“你能不能不那麼市儈。”等等。所謂“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後不說人”。

說別人的壞話會對別人產生消極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你的人際關係。

這一點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但是生活中,也有太多人會自覺不自覺地說自己的壞話,比如“我太胖了。”“我的業績總是上不去。”“我家的條件總是這樣寒酸。”“我總是比不上別人。”這樣的壞話有的人會當眾說,取笑自己、損毀自己,也有的人當眾不說,隻是在心底暗自抱怨自己。

上一篇文章中,我說到了心理暗示,說自己的壞話其實也就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但是在這裏,我想說的是另一個心理名詞———積極關注。

積極關注,原本是心理治療上的一個概念,是一種共情的態度,是指心理谘詢師、治療師以積極的態度看待求助者,注意強調他們的長處,有選擇地突出求助者及其行為中的積極方麵,利用其自身的積極因素,達到治療目標。其實,不僅是在心理治療上,在我們日常與自己的對話中,我們時刻都需要給予自己積極關注。

18生活中,很多的年輕人,家庭環境一般,自身條件一般,學曆一般,能力一般,剛走入社會不久,看起來好像是“一無所有”,因此妄自菲薄,產生自卑情緒。

小吳是個內向的女孩,在一個直銷店做銷售員。她很少主動跟人說話,交友圈子也很狹窄。她非常自卑,因為覺得自己皮膚太黑。皮膚黑成了她的心病,每次跟人說話她都不好意思抬頭看別人,生怕別人說她黑。

她常常感到別人看不起自己,自己也覺得不如別人,都24 歲了,還不願交男朋友。她與同事的關係也不好。她總是受到同事們的欺負,鬱悶的時候覺得自己活得沒意思,感覺自己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受苦的。

有一次,她與顧客發生了口角,顧客出口傷人,說:“你看你那德行,醜八怪!”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她簡直要崩潰了。

小吳認為自己的處境很糟。開始的時候,她還認為命運不公,極力為自己感到委屈,後來她總是下意識地回避與人的交往。慢慢地,人際關係越來越差,甚至不上班,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了興趣。

小吳把自己的處境想象得太糟糕,以至於有時候對生活都失去了信心,而導致她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是,她隻看到了自己所謂“明顯”

的缺點,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命不好的,因此產生恥辱、羞愧、自責、悲觀、抑鬱等消極情緒。

小吳在網上向我透露這些煩惱後,我跟她聊了一段時間,重點是對她的生活給予積極關注。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她提到自己以前喜歡做手工活。可能是由於她從小性格內向,朋友不多,她的活動便隻是自己一個人在家做一些十字繡、用鉤針鉤一些小物品。這類的活兒正適合心思細膩的女孩做。

我說,這不是挺好嗎?你能做的活,很多人都做不來。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膚色上,要知道,在這個忙碌的社會,沒有人會關注你的這些。你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專長上來,不要管別人對你說了什麼,也不要想那些煩惱的事情,隻管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19由於我平時對手工活也挺感興趣,經常聊天之餘還跟她交流一下鉤織心得。一段時間後,她的心情明顯好轉,而且願意出去再找一份工作。

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你根本就不是最慘的那一個。告訴自己,有的人比你更慘,但他仍然活得開心、充實。這讓我想起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無腿人”奧斯卡·皮斯托留斯。

奧斯卡1986 年出生在南非,出生時小腿就沒有腓骨,且一共隻有4 個腳趾。11 個月大時,他雙腿膝蓋以下被截肢,並於6 個月後裝上假肢。由於從小就靠假肢走路,奧斯卡從未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與正常人有異。他從小就像正常人一樣參加體育運動,並選擇了橄欖球和水球作為主要運動項目。

17 歲時,奧斯卡成為比勒陀利亞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然而2004 年1 月,他在一場橄欖球比賽中右膝嚴重受傷。奧斯卡決定改而從事短跑。僅僅進行了兩個月短跑訓練後,他便在家鄉的一次殘疾人運動會上一鳴驚人,100米跑出了11秒51 的成績,而之前的殘疾人世界紀錄為12 秒20。到2004年下半年,他的成績開始轟動南非。

作為一個殘疾人,生性堅強的他不但沒倒下,反而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無腿人。他經常對自己說,“我沒有喪失能力。我隻是沒有腿而已。”他的能力也讓世人瞠目。

生來殘疾的奧斯卡從來沒有可憐自己是個殘疾人,從來沒有抱怨自己是個不健全的人,相反,他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了信心。他相信自己隻是沒有腿而已,能力不會比健全人差。在堅定信念的同時,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此,他也得到了可喜的回報。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這是辯證法最基本的原理。最後,想告訴年輕人一句話,“千萬不要妄自菲薄,現在,發現你的優勢!”

207. 演好自己的角色———社會角色有人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演員,在社會的大舞台上,各自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做著每個角色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是嬰兒,是個受嗬護的角色;我們上學後,扮演著學生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學習;當我們工作了,我們扮演著員工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努力工作,創造社會價值,實現自己的價值;當我們結婚,我們扮演著愛人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享受愛情,嗬護愛人與家庭;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扮演著父母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培育好下一代……每一個角色都賦予了我們特定的責任和內涵。

“角色”一詞最先是戲劇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指戲劇舞台上劇中人物及其行為模式。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說:“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員,他們各有自己的入口與出口,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

後來,社會學家們在分析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社會舞台與戲劇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處,於是把戲劇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中來,產生了“社會角色”概念。

21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角色認識不清,就會導致角色失調,必然對他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並不是每個人每個時候都能清楚並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的。人們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常常會產生矛盾、障礙、甚至遭遇失敗,這就是角色失調。心理學上將角色失調,分為角色衝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斷以及角色失敗。

在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中,年輕人應該意識到,是時候將自己的學生角色轉變成職業人的角色了。過去以學習為主,現在以工作為主。比如,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追求自我實現、追求個人價值,但由於對社會認識不清,心高氣傲,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對單位安排的工作挑三揀四,小的事情看不上眼,不願做,總想一鳴驚人,對自己的角色定位過高,做事常常放不下身段,或是思想和行為幼稚,阻礙了自己很好地進入新的角色。於華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

畢業後,於華到一家生產五金器材的工廠工作。帶他的師傅經驗豐富,專業技能過硬,多次被評為廠裏的先進模範工人,但於華總覺得師傅沒什麼了不起的———小學畢業文化,沒受過什麼高等教育,隻不過十幾歲就當工人,經驗豐富罷了。

有一天,於華調試了幾台機器,便到了下班的時間。後來另一個車間有個機器需要調試一下,工人找到了他,他拒絕了,理由是他的工作已經完成了,說完他就快速地溜回了宿舍。後來,工人隻好找他的師傅去調試機器。

22第二天,師傅說到此事,本想教育他做事要主動,擺脫掉學校那種被動式的學習方式。他卻對師傅說:“你為什麼不讓其他人去調試啊,你都一把年紀了。”

師傅立刻變了臉色,嚴厲地對他說:“如果自己都不幹,還有什麼資格讓別人來幹?你要是一直抱這種態度工作,就等著卷鋪蓋回家吧!”

自己一直是受到學校和家長寵愛的優秀生,怎麼容得了師傅這樣地數落,於是,於華跟師傅吵了起來,最後居然還撂挑子,不幹了。

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首先需要認識到現實與理想的反差。理想與現實是不一樣的。社會與學校相比,生活環境、工作條件、人際關係都有著很大的變化,難免使那些心存幻想、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心理上產生反差和強烈的衝突。很多年輕人雄赳赳、氣昂昂地,打算指點江山,激昂文字,沒想到能力有限,不受重用,甚至遭到排斥和淘汰,頓時對社會和未來失去信心。若早有心理準備,就不會那麼浮躁。

年輕人在增強角色意識的同時,還要培養三方麵的能力。

1. 培養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

在校園生活中,我們在經濟上一直靠父母資助,生活上有學校管理,學業上有老師指教,而工作後,往往要自己處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務,一切靠自理。那些“啃老族”們就是遇到了社會角色障礙,到了自立的年齡卻一直“立”不起來,稍微遇到困難就希望父母和家人為自己解決,依賴父母。這不僅不利於自身的成長,更是影響到一生的成敗。

232. 培養自己的忍耐能力。

忍耐力是指忍受疼痛和苦難的能力。社會要求我們具有忍耐能力,在關鍵的時刻,能屈能伸。20 幾歲的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能伸不能屈,隻希望社會適應自己,而不懂得自己主動去適應社會,遇事不順時,氣得七竅生煙,坐臥不寧。

忍耐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能靜下心,專注地做他們認為值得做的事情,而不受外界的幹擾。

3. 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社會與校園相比,人際關係的複雜程度是重要的區別之一。年輕人都有著較強的個性和極強的自尊心,如果不善於與人交往,不會與人溝通,難免將自己封閉起來,以至帶來諸多煩惱與痛苦。

人際交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社會關係網中,每個人都必須與外界交流,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提升自己的人脈競爭力,才能立足於這個社會。年輕人如果不想處處碰壁,就必須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際禮儀和溝通技巧。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會思索,他將一事無成。

———愛迪生8. 建立批判性思維———辨別力相信很多人都收到過各種各樣的垃圾短信,有的信息一眼就能看出是騙子發來的,比如“哥哥,我出門在外,錢包被偷了,手機快沒電了,請彙點錢到我的賬號裏麵,賬號為……”再比如,“你的手機號碼在我公司的抽獎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請跟我們聯係,領取獎品。”等等之類的短信。

一次,跟朋友聊起了這個話題,覺得現在的騙術也不過如此,沒想到,居然周圍還真有人上過當。

那個人的上當經曆大致如此,首先,他收到了一個短信,說他前幾個月到超市抽獎活動中,抽中了一個價值8900 元的液晶電視。他收到信息後非常高興,馬上就與信息上留的電話取得了聯係。結果對方耐心地問了他的地址和電話後,讓他先彙500 元的稅款過去,然後在家等著收電視機。

他照辦了,但是久久也沒等到所謂的獎品送到家。於是,他跟同事說了此事,同事提醒他肯定是上當了。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可能太衝動了,於是,馬上報了警,但也於事無補。人家日理萬機的警察怎麼可能在這個小事上專門為他偵查一番,最終隻是立了案,說等26有消息了再通知他。

開始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這個人太可笑了。後來想想,也沒什麼可笑的。既然騙子們普遍運用這種行騙手法,必定是能釣到一些魚的,否則他們行起騙來也沒什麼動力了。這個人上當並不是因為他傻,除了他的貪欲之外,恐怕就要歸咎於他太不懂得去辨別信息的真偽了。

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判斷它的真假。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隻是表麵的現象,無法透過現象看到背後真實的本質。

因此,我們不能輕易相信各種外來的信息。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老師在教授我們學習方法時首先就提出了要有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於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麵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在《孟子》中也有這樣一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其意思是說,要敢疑、善疑,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關於這句話,還有一個典故:

殷商末年,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得知商紂王的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於是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庸、蜀、羌、彭等八國軍隊,進至牧野。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調動少量的防衛兵士和戰俘,開赴牧野迎戰。商軍的兵力和周軍相比懸殊,但忠於紂王的將士們都決心擊退來犯之敵,展開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殊死搏鬥。

後來,《尚書·武成》一篇中說:“受紂王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沒有人願意和我為敵,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向後邊的自己人攻擊,血流漂杵。”意思是說紂王的軍隊倒戈,攻擊27自己人,血流成河。

一次,孟子閱讀了《尚書·武成》一篇,頗有感慨。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書》中的這個記載,才說了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