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閱曆尚淺,社會經驗不豐富,在接受外在信息的時候,更要有批判性思維,開動自己的腦筋,有主見,辯證地看待每個問題。
有不少年輕人,不善於動腦筋,對外來的信息從不加辯證思考,全盤接受。結果與其說上了別人的當,不如說上了自己的當。有批判性思維,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凡事“多一個心眼”。比如,當你的合夥人或是朋友向你推薦某種產品時,你就要思考這種產品是否真像對方所說的具有投資價值;當有人告訴你,另一個朋友曾說過你的壞話時,你就有必要思考,你的朋友是否真的對你不滿;當你看到有同事辭職,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時,你仍然有必要思考,他們的選擇是否適用於你,等等。
其實,養成批判性思維很簡單,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用自己的獨特視角來審視他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大膽詰問任何現成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當別人向你提供信息的時候,你要懂得問這些信息來源於何處,是真的還是假的,自己相信它的理由是什麼。
無論是有疑惑,還是無疑惑,首先都要敢於提問,問別人,也問自己。疑問越多,你認識問題就會越全麵,越客觀,你的思路就會越清晰,你做出的判斷就會越準確,你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會越得當!
289. 不要盲目跟從他人———思考力在生活中,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經常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有時候,當你的觀點與其他人不同時,即使自己堅信是對的,有時也會迫於眾人的壓力,放棄自己的意見“隨大流”;參加活動時,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有時你會選擇“委曲求全”;周圍許多的年輕朋友都結婚了,你也會考慮自己應該找個人談戀愛,結婚了。這就是一種從眾行為。
在我上大學時候,曾經有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那是在千禧年前一天的傍晚,班上的一群同學相約去學校附近的廣場看千禧節目。從學校到廣場大約要走30 分鍾。
走著走著,無聊中,有一個男孩出了個主意:讓大家同時望著天空中的某一個地方,做好奇的探索狀,看路人有什麼反應。
大家都對這個惡作劇比較感興趣。
於是,我們幾個人都圍在一起,形成一團,把頭抬起來,望著天空,手臂若有其事地指向天上同一個位置,嘴裏故意含糊不清地說著我們自己也聽不懂的話。我們邊笑,邊看,邊說。
果然不久,路上的行人就有了反應,跟著我們一起抬頭看天,真以為天上有什麼吸引人的東西。
29我們覺得很有趣。抬頭望天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邊走邊看,有的人停下來認真看,但卻沒人過來問我們究竟看什麼。
等大家都覺得惡作劇該結束的時候,我們一哄而散。我們繼續往前走,背後留下了一群看天的人!
直到有一個小女孩一句話道出了真相,她說:“媽媽,天上根本沒有什麼,哥哥姐姐們在騙人!”望天的人們才知道自己上了當,有的匆匆離去,有的自我解嘲地傻笑。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一般來說,在一個群體中,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也可以說,從眾源於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自己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誌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 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
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於男性;性格內向、自卑感較強的人多於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於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曆淺的人多於社會閱曆豐富的人。
30張麗一年前畢業於某所大學,現在一個影視傳播公司上班,在月收入並不高的情況下,已經是個有房一族了,但她過得並不快樂,每個月的月供讓她很辛苦。
起因是她看到朋友們都買了房,在“房價還會不斷上漲”的輿論影響下,加上她的一點虛榮心和攀比心,生怕自己跟那些有房的朋友們不“合群”,她想也沒想就下了買房的決心,讓父母為自己交了首付,自己負責月供。
成為有房一族,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大的興奮。房價漲得沒有她想象得那麼快,相反,占每月工資80%的月供壓得她喘不過氣。她後悔當初買了房。
馬克·吐溫說,“一般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喜歡通過學習和自省來構建自己的觀點,然而卻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鄰居在想什麼,接著盲目從眾。”一個獨立性強、思維清晰、有主見的人是絕不會盲目從眾的。
很多年輕人,或缺乏對自身的認識,或對前路很迷茫,或礙於虛榮,寧願跟著別人走也不願意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問自己想要什麼,不問別人的選擇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就像上麵的張麗,效仿別人,結果給自己帶來負擔。
別人的意見隻是你的參考,最終的決策還是要結合你的實際情況來做出。因此,我們要清醒地認識現狀,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不需要、不能跟隨的。年輕人要避免盲目的從眾,就要注意下麵三點:
1. 認清壓力,做你自己。
上麵我們已經講了,從眾行為是迫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當一個人的思想、觀點、行動偏離或違背了群體的規範或群體中大多數人的思想、觀點或行動時,便會受到指責、批評或孤立,從而使個體感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這便是群體對個體施加的壓力,是31無形的。
然而,對這種群體壓力的反應也是有差異的,不同的人對這種壓力的耐受力不同,從眾的程度也不同。我們隨時要認清其消極影響,你判斷的標準畢竟不能僅僅依賴於大多數,它更需要你自己進行思考。
不要管別人怎麼說,如何做,要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說,如何做。
2. 認真思考,追求自己所需要的。
最好的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別人擁有的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
任何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客觀情況去做決定。
比如,在選擇工作上,很多20 幾歲的年輕人,對熱門職位盲目追逐,選擇大城市、大企業,而不考慮自己的氣質、性格、特長,沒有對自己進行認真而綜合的分析,對於自己要從事哪種職業、去哪裏就業,完全“隨大流”。結果很難在工作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利於自己將來的發展。
3. 發現優勢,表現自己。
過度的從眾,會導致盲從與怯懦,不敢當眾發言、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不敢承擔責任,不敢冒風險、回避矛盾、逃避困難。驀然回首,你會發現自己很累,在你生命中有周圍的一切,唯獨沒有你自己。
如果說一個人的個性決定了他的命運,或者說性格注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那麼塑造自己的個性,做自己,對於你走向成功無疑是極為重要的。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表現自己。如果不主動地表現自我,別人可能很難發現你身上的閃光點,你會因此失去成功的機會。同時,也要注意挖掘自己的特長和潛力,塑造出一個優秀的自己,避免一味跟別人走,否則,你喪失的將會是良機,而你收獲的隻有平庸。
最後,借用一句廣告詞送給年輕人:不走尋常路!
3210. 打破定勢的思維———推斷力定勢,是指我們在從事某種活動前的心理準備對後麵所從事的活動的影響。我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我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所謂思維定式,就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複使用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定勢思維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
有一天,我跟堂妹在家加班忙一個項目方案,突然停電了,打電話到物業去,被告知要停電24 小時。聽到這個消息,一方麵為不能加班寫方案而感到遺憾很多數據都在電腦中,另一方麵又覺得這些天來都太忙了,難得的清閑要抓住。
這時候,隻聽到堂妹做了個深呼吸,然後輕鬆地對我說:“今天晚上難得不工作,那就看一晚上電視吧!”
我一聽,覺得是個好主意,好久沒看電視了,今天難得清閑。但一回想,不對啊!沒電用電腦,哪有電看電視?兩人哈哈大笑。
33一時間,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思維已經深深地被一種無形的東西套住了———足不出戶的忙碌讓我們僅有的娛樂活動變成了看電視,於是,便出現了這種笑話。這就是一種思維定式。這種規律性的思維束縛了我們的大腦。
確實,我們有時想問題,總是按照之前的經驗或既定的方式去思考,缺乏變通,不能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我們太重視經驗和習慣,而缺乏新的問題解決思路。
當然,經驗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幫助是巨大的。我們常常會運用已有的經驗快速地解決一些問題,它可以省去許多摸索、試探的步驟,縮短思考時間,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維定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問題。
比如,這段時間,由於公司附近的馬路正在修建,你到公司不能像往常一樣走馬路,而是需要繞過一個公園,走小路到辦公大樓。經驗告訴你,這段時間你必須走小路。如果你每天都嚐試著走一次大路,直到走不通了再返回花園,走小路到公司,那麼你必然會浪費很多的時間。
然而,經驗有時候又會讓你犯一些錯誤,為你製造一些困難。比如,一旦通往你公司的那條寬闊大路已經修好了,但你卻不知道,仍走那條肮髒、泥濘的小道,這就無形中為你的生活帶來了不便。
記得我以前看過一個關於阿西莫夫的小故事:
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 左右,屬於“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
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題:“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台上,右手握成拳頭做出敲擊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於是34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
阿西莫夫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說著,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汽車修理工一聽笑了:“哈哈,你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隻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呀?”
智商160 的阿西莫夫,這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個“笨蛋”。而那位汽車修理工人卻繼續說:“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要答錯,因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
修理工所說的“你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並不是因為學的知識多了人反而變笨了,而是因為人的知識和經驗多,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式。
年輕人要掙脫定勢思維的束縛,敢於想象,敢於嚐試。經常有些年輕的同事向我請教工作上的事,比如,如何寫好一個產品方案,我通常都會先問他們“你認為應該如何寫呢?”“你認為應該重點考慮什麼?”“你能先找出一些關鍵詞嗎?”
開始,他們都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他們確實不知道如何下筆。
無論他們多麼需要我給出一個全麵的答案,但我隻是一一地對他們提問,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最後,我還會告訴他們,一定不要先參考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先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將別人的方案作為參考。因為我知道,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做事不願意動腦筋,固守已有的自己或是別人的 經驗,不願意創新。
因此,當我們的思維活動遇到障礙,陷入困境,難以再繼續下去的時候,往往都有必要認真檢查一下:我們的頭腦中是否有某種定勢思維在起束縛作用?我們是否應該換個角度去看問題了?
3511. 有創意的生活———創造力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他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後來,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麵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盲目地跟隨他人不一定有好結果,我們的生活需要創造力。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一個新的方法,可能給你帶來新的收益。
我們經常說,方法總比問題多,但是想出一個新的方法卻總是要傷透腦筋。大多數時候,我們懶得去想一些新辦法,而喜歡沿用前輩36們的經驗,更喜歡使用一些穩妥的、已經實施過的方案。這就容易讓我們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即按固定的思路去想問題,而不願意換個角度、換種方式去想,拘泥於某種模式。這樣不僅不利於問題的更好解決,更是阻礙了我們的思維活性。
有個小男孩在馬戲團做童工,負責在馬戲場內叫賣小食品。但每次看馬戲的人不多,買東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飲料,很少有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