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博學而不浮躁(1 / 3)

第4章:博學而不浮躁

這下可怎麼辦呢?沒人買東西,意味著他的收入慘淡。

有一天,他的腦瓜裏誕生了一個想法:向每個買票的人贈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觀眾。但老板不同意這個“荒唐的想法”。他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資作擔保,懇求老板讓他試一試,並承諾說,如果賠錢就從工資裏扣,如果贏利自己隻拿一半。於是,馬戲團外就多了一個義務宣傳員的聲音:“來看馬戲,買一張票送一包好吃的花生!”在他不停地叫喊聲中,觀眾比往常多了幾倍。

觀眾們進場後,他就開始叫賣起檸檬水等飲料,而絕大多數觀眾在吃完花生後覺得口幹時都會買上一杯,一場馬戲下來,他的收入比以往增加了十幾倍。

上麵那個小男孩,當傳統的銷售方法不管用的時候,他換了一種銷售方法,先免費贈送花生,使得觀眾先“占他的便宜”,進而由於口渴而不得不主動買他的汽水。這種方法無意間就推動了他的銷售。如果他總是用一直使用的方法,被動地等待客人來買飲料的話,他的工作成果肯定得不到任何改觀。

創造性思維可以讓你的生活更有滋味,並能讓你產生激動人心的頓悟。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1. 培養自己的質疑能力。

年輕人應該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做到博學而不浮躁,專注而不死板,打下良好的基本功才能有所創新。很多年輕人不僅學識淺顯,而且對身邊很多事物都漠不關心,即使在現有的製度和規則下都難以完成任務,又如何能創新呢。

2. 展開想象的翅膀。

創新,必須以聯想、想象為基礎。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因此,要鼓勵自己多聯想。千萬不要告訴自己“這樣行不通!”“那樣是不可能的”,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隻有想不出來的東西。隻要你敢想,就能變成現實。

在17 世紀的荷蘭,某一天一家眼鏡店老板漢斯的孩子拿了幾塊鏡片,有遠視的,近視的,也有老花鏡片,與鄰居的幾個孩子一起玩。

有一個淘氣的孩子想出了一個新的玩法,一隻手拿著近視鏡片,一隻手拿著老花鏡片,把它們一前一後地拿在眼前,向遠處望去,不由驚叫起來:“天啊,禮堂的尖塔怎麼變得這麼近了?”孩子們的行為給了漢斯啟示,漢斯通過聯想和實際操作,用老花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3. 有堅定的信念。

比如,當你想要突破常規,做別人沒做過的事的時候,你周圍的人可能會認為你不正常、異想天開,因此而嘲笑你、疏遠你。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到了他人無法做到的事情,這也是現在及未來讓你感到自豪的事情。

384. 換個角度看事物。

要培養創新能力,平時就必須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對於一個問題,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在一個問題的所有答案中,充分表現出思維的創造性成分。比如,在思考一支鉛筆的用途的時候,你至少可以得出這樣多的答案:寫字、繪畫、當發簪、做書簽、當尺子畫線,它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裝飾畫,在遇到壞人時,削尖的鉛筆還能作為自衛的武器……千萬不要以為鉛筆隻有一種用途———寫字。

5. 不斷地嚐試。

很多新事物都是在不斷的嚐試中摸索出來的。魯迅有一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們尋找道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嚐試的過程。在嚐試的過程中,必然會麵臨很多的挫折,千萬不要被挫折打敗。

我們要欣然麵對失敗,並且堅持自己的想法,哪怕隻是為了驗證這些想法並不可行。一遍又一遍,直到最終發現自己的想法原來是行得通的。我們在嚐試中總結經驗,不斷進步,而任何事情,淺嚐輒止是不會有所成就的。

3912. 做個“有心”人———洞察力洞察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用心理學的原理和視角來歸納總結人的行為表現。洞察力和一個人天生的能力及其後天積累的知識有密切關係。我們經常說“一葉知秋”,是指通過樹林裏一片飄落的樹葉,便知秋之寒意。這就是洞察先機的人通過邏輯推理,預知未來。

在生活中,你經常會發現,有的人擅長察言觀色,對方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要說什麼;有的人則遲鈍木訥,別人反複強調某事,他也不解其意;有的人看到路上的螞蟻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有的人則雨點打在身上也感覺不到天氣變化;有的人一個地方去過很多次都記不住,有的人到陌生的地方總不會迷路……具有敏銳洞察力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往往能看到事物的本質,他們能通過過去和現在的情況準確地推測未來。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天,法國偵探小說作家西姆農和他的朋友帕尼奧爾沿著一條大道散步。西姆農忽然吹起口哨,驚歎道:“上帝啊,這位女士一定非常漂亮!”

“女士?”帕尼奧爾驚異地問道,“我隻看到幾個小夥子呀。”

“不,她在我們後麵。”西姆農從容答道。

“後麵?你怎麼能看到後麵的東西?”

“當然能!我看不到她,”西姆農微笑著回答說,“但我可以看到迎麵走過來的那些男人的眼神。”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卻表現了西姆農的洞察力。洞察力不僅僅包括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力,還包括觀察後通過縝密分析,得出結論。

40我們會發現,一般洞察力強的人,都思維敏捷、情感細膩。實際上,洞察力就是看你的細心程度,加上你的思維能力。年輕人要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平時生活中就要做個“有心人”。

1. 開啟好奇心,主動發現問題。

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羅素問穆爾:

“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所有的學生中,隻有他一個人在聽課的時候,老是露著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羅素也是個大哲學家,後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他。

有人問:“羅素為什麼落伍了?”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對大腦來說,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種獎勵。長久保持好奇心能帶來智慧。你發現和提出的問題越多,解決的問題也就越多,那麼你獲得的知識也就越多。

比如在生活中看見某種現象,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喜歡推究想象事情的前因後果是一種愛好,也是提高生活洞察力的好方法,用不間斷的思考來豐富自己,加深自己的生活閱曆。

在工作和學習上,對任何事情都要帶著疑問,盡量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2. 善於思考,分析問題。

很多年輕人工作起來似乎從來不多加思考,不分析,也不想象,隻會跟著別人的指示去做事,憑著自己的感覺去工作。結果,上次做過的事情,這次還是不會做。就像那些路盲一樣,一個地方去過很多次,永遠也不記得如何走。

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思考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認知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思考其實就是一個分析的過程。由於思考,我們才能夠認識事物內部、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係。

在思考的過程中,年輕人要學會對照比較、歸納概括、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比如,一件事情的發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它為什麼會發生,今後是否還有發生的可能,等等。

《驚弓之鳥》的故事,大概每個年輕人都讀過。戰國時,更贏是有名的神箭手。一天,他跟魏王聊天,抬頭看見天空有鳥飛來,他便對41魏王說:“我不用箭,便可射落天上的飛鳥。”魏王不信。

更贏擺好姿勢,拉滿弓弦,待大雁剛飛到頭頂上空,便拉開弓。

隻聽一聲淩厲的弦聲,大雁在空中撲棱了幾下,便一頭跌落下來,魏王驚奇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贏放下弓,解釋道:“不是箭術高超,而是這隻大雁有隱傷,聽見弦聲驚下來。”

“你怎麼知道它有隱傷?”更贏回答道:“這隻大雁飛得慢,叫聲又淒厲。根據我過去的觀察,飛得慢,是由於舊傷疼痛,叫聲淒厲,是因長期失群。舊傷口沒有痊愈,驚慌的心理還沒有消除,因此,聽到弓弦響就想驚逃高飛,可是翅膀猛一用力,牽動了舊傷,所以跌落下來。”

更贏就是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大雁有隱傷,因而隻拉弓,沒射箭就驚下了大雁,充分表明了他有敏銳的洞察力。

3. 多積累,豐富自己的經驗。

一個人的洞察力與他的經驗是分不開的。比如上麵的故事中,更贏若是個射箭新手,他顯然不會有經驗來判斷“飛得慢,是由於舊傷疼痛,叫聲淒厲,是因長期失群。舊傷口沒有痊愈,驚慌的心理還沒有消除。”也就不可能射下驚弓之鳥。

工作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同樣對一件事的觀察和研究,不同的人得出的結論卻不同。年長的前輩因為經驗豐富,遇到的事情多、思路明晰、方法得當,因此工作效率快,而且一步就能做到位;很多年輕人卻因經驗不夠,所以思路不對、方法也不當,工作上總是犯錯誤,經常需要返工;甚至有的年輕人盲目決策,造成重大失誤。經驗越豐富的人,往往洞察力越強。

隻有多了解實際情況,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多積累,思考的內容才能更具體、更豐富,洞察力才能更強。因此,年輕人要多看書,多了解一些生活規律,用前人的經驗來充實自己。比如,可以讀一些文學、哲學思想方麵的書,這些都是他人經驗的結晶、生活的反映。

讀書就是在增加你的生活閱曆,而讀哲學著作能讓你的思想變得深刻而富於辯證。另外,可以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積極投身於生活實踐,有意識地增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也是一條途徑。

4213. 專心致誌,才有成果———注意力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或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具有注意的能力稱為注意力。

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注意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位專家說:注意力是學習的窗口,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我們上學的時候,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地影響到成績的好壞;在工作中,注意力同樣也影響著我們的工作效率。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被試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時背課文,隻需要讀9 遍就能達到背誦的程度,而同樣的課文,在注意力渙散時,竟然讀了100遍才能記住。

可見,注意力與人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因此有專家說:“哪裏有注意,哪裏才會有思考和記憶。”注意是認識和智力活動的門戶。人的一切行動都離不開注意力。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一切心理活動都必須有注意的參加,否則就不能順利有效地發生,43發展。

在心理學上,注意可以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三種。無意注意是沒有準備、自然發生的,不需要做出努力的一種注意,比如你在認真工作的時候,窗外的汽車聲,你能聽到,但是對你沒有任何影響;你在室內看電視的時候,風把窗簾吹開了,你不由得看了一眼,這就是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種有目的、有準備,必要時還要做出努力的注意。

比如,工作時麵對電腦認真處理數據,看書的時候目不斜視,專心致誌等,這都是意誌努力的結果,是有意注意。

有意後注意,是一種既有目的,又不需要意誌努力的注意。比如在你學騎自行車的時候,注意力非常集中,這是有意注意,在學會以後,當技能逐漸熟練,不需要多少注意力都可以熟練騎車,這時騎自行車就是一種有意後注意了。

注意力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注意力不集中是影響我們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一個忙碌的工作場所,大家不斷地走動和談論,很容易分散你的注意力,本來30 分鍾就可以寫完的報告,你可能因為外界的幹擾而花了兩個小時才完成。本來你打算利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完成工作,網上卻有人不停地跟你聊天,你隻好邊聊天邊工作,一心兩用,工作永遠也做不完。外界的幹擾就是這樣來影響你的工作,分散你的注意力,降低你的工作效率的。

注意力強的人可以隨時接受外部信息,也可以隨時拒絕外物。如果你的心門是半開半關的,那麼,你便會像小孩一樣,很容易被外物吸引。不過有一點你與小孩不同的是,你有一種想拒絕的心願。至於這個心願能否得以實現,就要看你的抗幹擾能力以及注意力是否容易分散了。

有一個男孩在跟我聊天的時候,訴說了他的苦惱:

我兩個月前剛找到一份工作。我並不是不喜歡這份工作,但是無論怎麼做,工作效率都很低,經常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不了。我是個44自製力很差的人,很難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又不願意得罪人,所以工作就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

我做一件事時,如果被另一件事影響,就很難再次進入狀態。老是做錯事,忘事,提醒自己不要做錯還是錯,手上在做著事,提醒自己專心,可腦袋還是要開小差。以前父母總是說我做事粗心大意,我自己不承認,現在工作了才發現我真的有這個毛病。

注意力不集中,就連我晚上睡覺試著背乘法口訣,腦袋裏都要想其他事情,我是不是無可救藥了?

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注意力縮短症”,又稱“注意力分散症”,是指對某一事情在長時間內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種症狀導致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在工作中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效率低下。不少年輕人都有上麵這個男孩的困擾。

如果你想讓自己注意力集中,可以嚐試下麵的方法,訓練自己。

1. 明確目的和任務。

當我們對工作的任務和目的清晰地了解時,我們就會提高自覺性,加強責任感,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渙散時,一定要提醒自己,“這項工作很重要!”“這個演說一定要認真聽!”

當你發現思想開小差時,立刻把它叫回來,利用個人意誌的力量也能控製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注意力,不許注意力渙散,開始有點困難,一旦養成習慣,反而感到集中精力幹事或學習是件很愉快的事,當你有這種體會時,就說明你的注意力水平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