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博學而不浮躁(2 / 3)

2. 培養自己對事物的興趣。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無論多麼累,都會集中精力,專心致誌;而當我們做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總是注意力不集中。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大腦皮層形45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在培養注意力之前,要培養自己做事的興趣。

3. 克服內外幹擾。

外部幹擾,主要是無形中分散注意力的各種感官上的刺激,耳聞目見的。聲音是最能幹擾注意力的,叫賣的小攤販、打打鬧鬧的孩子們,都能幹擾你的工作,困擾你的神經。集中注意力首先就是要盡量關閉你的官能。比如當你打算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空氣中飄來了你最愛吃的紅燒肉的香味,這個時候,你要置之不理,正如我們想睡覺時把燈關掉,把眼睛閉上一樣。

內部的幹擾,主要指身體的疲勞、疾病以及其他需求等,如果你牙疼,或是鞋子太緊,或是寒冷、饑餓等,你便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的先決條件是,沒有這種身體上的痛苦,讓自己在輕鬆的環境中工作。

4. 克服內心焦慮情緒。

在你的腦子裏有別的思想和興趣,你想著別的事,有種種的憂慮、希望、失望等壓在心頭,這些都會影響到你的注意力。有時候一件小事做錯了,全天你都會心神不寧,做不好其他的事情。所以,心裏裝著別的事時,會妨礙你的工作。

總之,年輕人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注意力,無論何時何地,麵臨重要的事時,要馬上有一種能力和意誌來應付,不受外界環境和內部心境的影響。

與人交往時,首先要觀察他的氣質,然後再決定如何迎合和適應他。無論是與嚴肅的人還是與輕鬆愉快的人相處,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方可順水行舟,禮貌製宜。

———巴爾塔沙·格拉西安《智慧書》

14. 你的外表會說話———首因效應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接近一個好機會並不難,難的是抓住這次機會。

要抓住成功的機會,有時候隻要一眼就夠了,因為第一眼往往注定了結果的好壞。比如,很多年輕人都相信在麵試中,自己很可能會因為不得體的穿著和舉止而遭到拒絕,因而在麵試之前做好充分準備,保持自己的服飾整潔得體,對著鏡子精心“演練”自己的一言一行……這各式各樣的努力,都是為了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對他能否獲得成功的機遇也有一定的影響。生活中,有許多優秀的“千裏馬”,由於沒有給“伯樂”們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而被認為是普通馬,而與成功的機會失之交臂。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第一印象的定律,叫首因效應,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接觸時會對其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來,對後麵獲得的信息的理解和組織有著強烈的定向作用。由於人具有保持認知平衡與情感平衡的心理作用,人們傾向於使後來獲得的信息的意義與已經建立起來的觀念保持一致,為此,人們對於後來獲得的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據第一印象來完成的。

48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專家阿爾伯特提出過一個關於第一印象的“7/38/55 定律”。一個人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受幾個方麵因素的影響,其中,說話內容本身占7豫,說話方式語速、語調、音量等 占38豫,非語言信息麵部表情、身姿、行為、服飾等占55豫。

可見,人的外在信息在給他人的印象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20幾歲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一個得體、優雅、文明的外在形象,很難樹立起良好的個人形象。

郭冬是個大企業的人事部經理,麵試過上千人,為企業獵取了不少優秀的人才。他非常看重每個麵試者的外部形象。

有一次,一個應聘者的簡曆吸引了郭冬。高學曆、出色的工作履曆讓郭冬這個資深職業人和閱人無數的職業經理心動了。他對這個應聘者成為自己團隊出色的精英充滿了信心。還沒有麵試,在郭冬的心裏已經給他打了很高的分數,求賢若渴的郭冬推遲了其他的工作,專門為這個應聘者安排了一場麵試。

這天中午,在約定的麵試時間中,郭冬見到了他。身穿淺黃色的襯衣和灰色西褲,頭發有些淩亂,胡須也沒有修剪,但還算是彬彬有禮。

這個形象已經讓郭冬大跌眼鏡。和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了。郭冬這時已經有些反感了。但已經安排了麵試時間,還是想給他一個機會。

在郭冬的指引下,麵試者在他的對麵坐了下來。盛夏時節,一股怪怪的味道撲鼻而來,尋其源頭是從對麵這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再仔細一打量,原來,他身上本來穿的是一件白色的襯衣,由於汗漬長期的入侵才泛出黃色來,深色的西褲上也依稀可見汗漬和幾處油汙。

這時,郭冬的耐心已經蕩然無存,簡單的交談後結束了麵試。經過深思熟慮,郭冬最終決定不錄用他。

盡管我們經常對自己說“不要以貌取人”,但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法49做到這一點。你的服飾、發型、手勢、聲調和語言等自我表達方式時刻都在影響著人們對你的判斷。無論你願意與否,你都在留給別人一個關於你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工作中影響你的升遷,在商業往來中影響你的交易,在生活中影響著你的人際關係和個人感情生活。

因此,年輕人在加強各方麵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時,千萬不要忽視了自身形象的管理。

1. 穿著得體。

有些年輕人喜歡穿著個性的服飾,比如,有的女孩子喜歡穿著細肩帶洋裝、露背裝。在周末同學朋友聚會中,這樣穿戴未嚐不可,但是一旦在正式的場合,比如在工作中,與領導在一起這樣穿戴肯定不合適了。

2. 注意細節上的修飾。

很多年輕人穿著體麵,卻忽略小細節,像衣褲脫線、身上有體味、口臭、頭皮屑、體毛未除盡,或是用餐後牙齒上有菜渣,即使身穿名牌襯衫也不熨燙,或是腳穿名牌皮鞋卻從不擦幹淨,還蒙著一層灰,甚至鞋跟掉了還不自知,這些小的細節瑕疵都會讓你的完美形象大打折扣。

3. 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言談舉止是一個人精神麵貌的體現,要開朗、熱情,讓人感覺隨和親切,平易近人,容易接觸。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應放鬆心情,保持自己的既有特點而不要故意矯揉造作。有的人在亮相時昂首闊步,氣勢逼人,在跟別人握手時像鉗子般有力,跟人接觸時過分熱情……這樣故作姿態,不僅會令別人難受,連你自己也覺得別扭。

504. 提高整體素質。

當然,形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穿衣和外表相貌的概念,而是一個人的全麵素質,一個秀外慧中的形象。形象的內容很豐富,包括你的穿著、言行、舉止、修養、生活方式、知識層次、開什麼車以及和什麼人交朋友等等。

其實,一個人的形象是會說話的。有的形象對人說:“請相信我,我是有修養、有能力的”;而有的形象對人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懶惰、無能,沒辦法!”

現在,你知道自己的形象都對他人說了些什麼嗎?精明能幹,還是敷衍邋遢?

5115. 快速拉近距離———自我暴露前幾天,我跟一個朋友閑聊。聊到工作的時候,她談到了她的助手———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女孩。

她對助手的評價是,太保守、太謹慎、太孤僻。所以,她覺得難以跟這個助手很好地合作,她打算下個月再換一個助手。

朋友說,任何人都很難從這個女孩身上獲得有用的信息。她似乎有意要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讓自己被他人了解。

女孩從來不跟他人討論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其他方麵的生活。

比如,同事們一起去酒吧,每次別人問她愛喝什麼,或是要點什麼的時候,她總是把手一推,你們先點吧,我到時候再說。她總是最後一個點飲料,生怕別人知道她喜歡喝什麼,討厭喝什麼似的。後來每次大家都不問她,也不管她了。同事們上下班,都是有說有笑,就隻有她獨來獨往。

再比如,某天這個女孩中午吃飯回來,我的朋友隨口問她:“今天和誰一起共進午餐呀?”

本來就是隨口問的一句話,這個女孩卻一本正經地回答:“和別人!”這樣的回答其實等於沒回答。潛台詞實際上就是“我不願意回52答”或是“我不想回答”。

鑒於助手這樣的態度,除了工作上的事情,我的這位朋友———她的上級平時也很少跟她聊天,因為她總感覺這個女孩難以靠近。

有時候,部門的同事們一起在茶水間聊一些八卦新聞、花邊新聞,談到某個明星沒魅力、穿衣沒品位、耍大牌的時候,她總是在一旁安靜地聽著。當有人問到她的看法的時候,她也含糊其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沒有什麼對與錯。”

慢慢地,同事們都覺得跟她沒有共同語言,沒什麼可說的了。所以,她基本上是自己把自己給孤立起來了。

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的年輕人跟這個女孩一樣,穿著“防護衣”,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讓人看不到她的內心、她的個性、她的興趣、甚至某一個小小的意見。無論別人如何敲打她的心門,她總是關閉得嚴嚴實實。

這樣的人,很難與人親密地相處。

其實,自我暴露並不一定要暴露自己的隱私。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淺到深,大致可分為4 個水平。首先是情趣愛好方麵,比如飲食習慣、興趣愛好、日常娛樂活動等。第二是態度,如對人和事物的看法和評價,比如某某人的做法你不太喜歡,或是公司的某項規章製度你53覺得不妥等。第三是自我概念,或與他人的關係狀況,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緒、你和家人的關係等。第四是隱私方麵,比如個人的感情經曆,個人不為社會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為等,一般是你在眾人麵前“難以啟齒”的想法。

一般來說,自我暴露的層次越深,說明你與他人在某種關係上卷入的程度也越深,與對方的關係也越好。

有些人社交能力強,他們可以饒有興趣地跟別人談論國際時事、體育新聞,但從來不表明自己的態度,這種情況下,雙方交流多次也未必能拉近距離;而有的人雖然不善言辭,但是總能在談話中表露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恰當地表達出自己與對方價值觀相一致的愛好、習慣,他們反而更能拉近與人的距離。

當然,自我暴露也並不是越多越好,如果過度地暴露自己,會產生較大的負麵作用。好比有那麼一個人,總是喋喋不休地在你麵前說一些他的隱私,而毫不關注你是否感興趣,這樣的人會給你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印象,當然不會受到你的喜歡,甚至會讓你感到反感。

另外,自我暴露不要太急躁,必須自然而然,緩慢到足以使雙方都不致感到驚訝的程度。如果過早地涉及太多的個人隱私,反而會引起對方強烈的排斥、焦慮情緒,甚至自衛反應。當他人在你麵前大談特談自己的隱私的時候,你在內心也不免會思考:“我是否也要把自己的隱私拿出來跟他交換呢?”你因此而感到不安。

人際交往中,自我暴露到什麼程度合適呢?人們最喜歡那些和自己的自我暴露程度相當的人交往,因此,自我暴露的時候要考慮到對象,也要掌握分寸,根據對方暴露的程度、對方的反應、你們之間的關係等來做自我暴露。

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比較好。

5416.人際交往收支平衡———蹺蹺板定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這種交換叫做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對於這一點,年輕人一定要認清。

很多20 幾歲的年輕人,由於從小家庭環境優越,受到父母和老師的寵愛,很容易陷入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走入社會後,其他人也會像父母一樣圍著自己轉,其他人有什麼好的事情都會想著自己,自己遇到了困難,別人都會像父母一樣義不容辭地出手相助。他們很少去考慮,“別人為什麼要對自己好”,“別人憑什麼要幫助自己”這類問題。

其實,以自我為中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障礙,它會阻止你的人際關係正常發展。因為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隻關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利益;任何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盲目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和態度。因此,這類人缺少朋友。

55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蹺蹺板定律。

伍宏是個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的年輕人,但是他的人緣卻不怎麼好。主要原因似乎是他自信過了頭。他從一家名牌大學畢業,學的是與工作對口的專業,而且專業成績優異,在學校時受到的嘉獎與表揚已數不清。而且,本科畢業後,他又到國外深造了一年,拿了個研究生文憑。這一切,讓他有一種無比的優越感。

同事們似乎不太喜歡他,背地裏總是議論他:“他以為自己是誰啊!憑什麼讓我去給他發傳真?我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耶!”“憑什麼動不動就讓我給他打飯?”“他幾乎每個月都要找我借一次錢,我唯一一次找他借錢,卻被他拒絕了。”

其實,同事們哪一個不是大學畢業,專業成績優異的?隻是,伍宏考慮不到這些。

大家對他有很大的意見,平時連個招呼也不跟他打,生怕他會“黏”上,造成自己的負擔。有時候碰到什麼熱點話題,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候,都當他是透明人,像是有意要把他和自己分清界限。

有一次,快下班的時候,一個同事的工作還沒做完,但是這個同事的母親晚上的火車到北京西站,他必須去接站。母親第一次從鄉下來北京,如果沒人去接的話,很可能找不到路。於是,同事讓伍宏幫忙,把手頭的工作繼續完成。那天,伍宏本來也沒什麼大事,但是下班之前約了女朋友。為了不讓女朋友失望,他拒絕了同事的求助,去赴女朋友的約了。

後來,有一個下午,伍宏要出門辦事,想借那個同事的自行車用一下。還沒等他把話說完,就被同事以“自己要用”拒絕了。但是,那個下午伍宏卻發現同事並沒有用自行車。

後來,類似的事情多了,伍宏才逐漸地意識到,原來他總是麻煩別人,而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又不能給予別人幫助,所以,大家認為他是個自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