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博學而不浮躁(3 / 3)

其實,伍宏並不是自私,並不是有意不幫助別人,隻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56凡事隻想到自己,而不顧他人的人,大多是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交往卻失去了互動的樂趣,因而變得索然無味。對有的人來說,“自私”是有意識的,而有的人則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自私,是個性問題,比如那些天生就愛占小便宜,斤斤計較的人;而無意識的自私,是社交技巧的問題,比如像伍宏這樣的人。

無論是個性使然,還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年輕人都應該有意識地認識到人際交往中彼此付出的對等問題。要保持利益的互惠,要注意下麵幾點:

1. 平等相待每個人。

我們身邊的每個人,無論職務高低、知識多寡、貧富差距、身體強弱、年齡長幼,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絕不能抬高自己而輕視他人,或是憑著自己有一些優勢而拒人於千裏之外。另外,在人際交往中,對於所有的人,我們都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個性習慣、情感愛好和隱私等。

2. 盡量幫助他人。

在學校的道德教育課上,老師經常強調“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

其實,如果功利一點地去看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為了自己而幫助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沒有伸出援助之手,那麼當你深陷困境的時候,你也就沒有資格向別人求助。所以,年輕人應該知道,幫助他人不僅僅是一種美德。

3.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既然交際是利益的相互交換,如果你要受人歡迎,吸引他人的話,那麼就需要增加你“被利用”的價值。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那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對自己來說,不值得的,或是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者終止。

5717.不要強加自己的觀點———投射效應你喜歡吃什麼,便以為你的朋友也喜歡吃什麼;你喜歡穿什麼衣服,便認為你的朋友也應該喜歡穿這樣的衣服;你自己是個思想狹隘的人,便以為你的朋友也不大度;你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便認為所有人都是好人;你害怕失去,便以為所有人都不能放下……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 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征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裏走動。結果48 名大學生同意背著牌子在大學裏走動,並且,他們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子的大學生們則普遍認為,隻有少數學生願意背。這個結果表明,這些大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去了。

我們經常會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而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歡某一事物,所以跟他人談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這件事,也不管別人是不是感興趣、能不能聽進去。

58聯合國的一位親善大使有一次去非洲某個國家考察。回來後他宣稱,那裏的人是全世界最差的人,因為海關人員總是板著僵硬的臉,計程車司機態度蠻橫,餐廳侍者傲慢無禮,市民極不耐煩而又滿懷敵意……後來,這位親善大使偶爾看到這樣一句話:“世界是一麵鏡子,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看後他恍然大悟,他眼中的這個國家,原來就是潛藏在心中的自己的影子。於是,當再次去那個國家時,他改變了自己的心態,一路都微笑。結果,他竟然看到一個全新的國家:海關人員、計程車司機、侍者和市民,人人都麵帶笑容,個個都親切友善。

小路和同事們的關係總是處理不好。同事們似乎都不太喜歡他,其實,並不是他有多大的缺點,而是他總對他人充滿了敵意。在工作上,他總希望自己什麼都得第一,同時,他又感覺同事個個都在暗地裏與他競爭,甚至認為別人對他有仇恨心理,似乎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具有挑釁的意味。

別人的一句玩笑,他會當真;別人不經意地輕拍他一下,他會以為是蔑視他。這些都會引發他的強烈反應,他會用激烈的“反擊”來回應對方,有時候他甚至因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跟人家大吵一架。

有一次,部門的領導過生日,辦公室的同事相約一起請領導到某酒店慶祝一下,有人倡議說,大家都準備一份小禮物吧!同事們都表示讚同,接著,有人說“那我買花!”還有人說:“我買蛋糕!”“那我就買卡片吧!”大家如此商量好了,準備赴宴。

小路認為大家都在說謊話,花和蛋糕怎麼拿得出手?背地裏還不知道為領導準備什麼貴重禮物呢!這可是個和領導套近乎的好機會呀!

要知道領導的一句話關係到他的升遷。於是,小路打扮了一番,並特地花心思給領導買了一塊貴重的手表,並精心包裝了一番。

生日聚會上,大家紛紛拿出了準備好的禮物,果然是鮮花、蛋59糕、紅酒、卡片……當領導打開小路的禮物盒時,發現他送的表太貴重了,沒有接受,而其他同事的禮物是“禮輕情義重”,領導都一一笑納了。

因為這件事,小路常常被同事取笑,說他是個馬屁精。其實,他並不是個阿諛奉承的人,隻不過他認為別人會取悅領導,所以就買了塊表,想“跟著大家”一起套個近乎而已。

投射使人縮小了自己的思想視野,限製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知。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投射效應。比如從下麵這三點做起:

1. 變個角度,換個思維。

投射固然是一個了解別人的方法,但仍需要經過思考來印證。因為通過思考,我們才不致被其外在的行為表現所蒙蔽或誤導,而錯誤地以自己的想法投射他人。因此,下次,當你對他人做出某種結論的時候,不妨換個思維想想,考慮一下這個結論是否受到了自己經驗或思維的某種幹擾。

2. 設身處地,具有同理心。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自身個性、生活需求等都不盡相同,這也必然決定了每個人在思維和行為上的不同。不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別人,而應該有一顆理解他人的心。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便能避免在判斷別人時,隻單方麵地將自己的特性、喜好投射給別人,認為他人具有與我們相同的特性與喜好。

3. 與他人溝通,全麵了解。

當覺得自己和別人的想法格格不入的時候,你不妨與對方開誠布公地溝通,了解他人的想法,他人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做。當你了解了他人,你會更好地理解他人,這將會為你緩解並減少人際交往中的不少矛盾。記住:以真誠溝通代替猜疑和假想,用客觀的了解代替主觀的認知,才能了解事實的真相。

6018. 交往越多越親密———鄰裏效應熟悉能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交往。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見麵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麵也便於彼此了解,促進相互喜歡,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親密感,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所以,生活中經常出現一些“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事情。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鄰裏效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關於“鄰裏效應”的實驗。

20 世紀50 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 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 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因此具有隨機性。

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隔壁的鄰居交往的幾率是61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隻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

可見,與人交往得越多,你們的關係就越親密。因此,有個心理學家開過這樣一個玩笑,他說,如果你想追一個女孩子,千萬不要每天都給她寫信,因為她有可能因此而愛上郵差。

因此,我們要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係。每與人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

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或許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困難的是,不知道如何主動跟人聯係,如何主動與人保持聯係。也有很多年輕人委屈地說:“我不是不友善,我隻是太害羞了!”或“我很好相處,隻是不好意思找你!”的確,“害羞”、“不好意思”,都是我們與別人溝通的“心理障礙”,我們一定要把它除去。

在公司裏,夏利是個人人羨慕的角色:大學剛畢業就當上了“總秘”,成了離老板最近的人。“你的工作最接近高層,最容易得到老板的歡心,也最容易高升。”同事們的說法讓夏利著實興奮了一陣。

夏利是在一個比較優越的環境下長大的,爸爸是一家企業的領導,媽媽是機關幹部。因為父母的關係,身邊的人對她都是客客氣氣的。

從小學到大學,她在別人的讚揚聲中長大,不懂得什麼是“迎合”;向來是別人逗她說話,她卻不知道如何在交談中尋找話題。

正因如此,進入公司一個月後,她開始為如何與領導相處犯了難。

不管怎樣下決心,有很多話她就是說不出口,哪怕是一些很正常的話,在她看來那都是在討好老板。一開始老板還對她問長問短,而她除了有問必答外,也絕不多說什麼。

漸漸地,她發現老板不太和她閑聊了,即使說話,也局限在工作範圍內。工作剛開始,她和老板的關係就陷入了僵局。

要利用生活中的鄰裏效應,增加你和他人的親密程度,首先,就應該主動地跟人打招呼,主動地與人建立聯係,少一點心理設防,有62事沒事跟朋友常聚聚。

打招呼是一種好習慣。

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小美十分受人歡迎。她個性開朗大方,一遇見認識的人,即使隻是點頭之交,有時甚至根本不太記得對方的名字,她都會一一朗聲向對方問好。也許一開始跟她不甚熟悉的“普通朋友”

會被她爽朗的招呼方式嚇一跳,但是一次兩次之後,無形中便製造了廣大人脈的機會,也是一種基本的社交禮貌。當然,小美並非每次向別人打招呼時,都能獲得善意的回應。

打招呼是對等的,有人跟自己打招呼,立刻回聲招呼才是基本禮儀。麵對討厭的人時,一般人都會不由自主想回避,這種做法是錯的。

愈是討厭的人,愈要控製自己的情感,積極地去接近對方。禮貌這種東西就像交通規則一樣,別人不遵守並不代表自己也可以不遵守,就算沒有人要遵守,自己也非得堅持到底不可。

少一點設防心理。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一些設防心理。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有意或無意地采取措施的設防行為就是設防心理。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秘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過於防禦別人,則會對你的人際關係起到負麵作用,阻止你與他人的正常交流。

63小娥是一個很謹慎又自卑的女孩,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還不久。

在公司裏,周圍的同事都來自大城市,有的家庭條件非常好,有的畢業於名牌大學,而她隻是來自一個偏僻的小鄉村,畢業的學校誰也沒聽說過。

在單位裏,小娥最怕同事問她來自哪裏,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父母在做什麼。一旦有人問起,她就說“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由於她說話時帶有鄉音,普通話並不標準,為了避免別人取笑她,她在單位裏很少說話。即使工作上有需要,她也不敢向同事們請教,她怕被別人看不起。業餘時間同事們一起出去玩,她也盡量不去,她怕同事們笑話她老土。小娥覺得生活很累。

平時與朋友間保持聯係。

小謝畢業後,留在北京。她找了一份文秘工作,並在公司的附近單獨租了一間房。她覺得自己並不快樂,因為她跟鄰居的關係相處得很不好。

一天,小謝哭著給姐姐打電話:“今天早上,我和樓下的那個大肥婆又吵了一架,因為洗手間漏水的事情。最後還打了一架。我今天都不想上班了……”

姐姐說:“有這麼嚴重嗎?都是鄰居,怎麼把關係弄得這麼僵?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也不念以前的情麵嗎?”

小謝小聲說:“從前沒什麼情麵,都沒說過話。”

姐姐又擔心地問:“那其他鄰居也沒有勸勸嗎?”

小謝更委屈了:“別人都看了一會熱鬧,聽明白怎麼回事後就走了。都不認識我,誰來勸啊!”

小謝平時和鄰居之間沒有來往,所以當她和樓下的鄰居發生矛盾的時候,人家隻是看熱鬧。如果她能夠主動和鄰居建立友好關係,主動打招呼,那麼,我相信,這個時候,一定會有熱心的鄰居來調節他們的矛盾。

無論是與鄰居間,還是朋友間、客戶間,平時的聯係都非常重要。

建立“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與別人失去聯絡,不要等到有麻煩時才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若半年以上不聯係,就會變得生疏。所以主動聯係顯得十分重要。試著經常打電話,有空的時候發一個E-mail,休閑的時候發一則問候的短信,或者聯上QQ 聊上幾句都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最後,要注意的是,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的交往頻率與喜歡程度的關係呈倒U 型曲線。過低與過高的交往頻率都不會使彼此的喜歡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頻率時,彼此喜歡程度最高。

19. 先進門再提要求———登門檻技術在很久以前,我讀過一則名為《石頭湯》的故事,寓意很深刻,相信很多年輕人都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