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石頭湯(2 / 3)

因為我們經常會無意識地把這些人看成“自己人”,而提高對他們的信任度。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同體效應,也稱自己人效應,是指個人把他人歸於與自己同一類型,是知心朋友。每個人對“自己人”的話更信賴,更易於接受。

1858年,林肯在競選美國上議院議員的時候,在伊利諾伊州南部進76行演說。那時蓄養黑奴的惡霸們平時對廢奴主義者就非常仇恨,當然,他們對林肯到此做反對奴隸製的演說恨之入骨,並發誓隻要他來就置他於死地。林肯當然知道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在演說之前,林肯說:

南伊裏諾伊州的同鄉們,肯特基的同鄉們,聽說在場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對,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也是一個和你們一樣爽直的平民,那我為什麼不能和你們一樣有著發表意見的權利呢?

好朋友,我並不是來幹涉你們的,我也是你們中間的一個,我生於肯特基州,長於伊裏諾伊州,正和你們一樣是從艱苦的環境中掙紮出來的,我認識南伊裏諾伊州的人和肯特基州的人,也想認識密蘇裏的人,因為我是他們中的一個……林肯的這段開場白很容易地說服了這些群眾。主要原因在於他並沒有把自己放在與同鄉們相對的立場,而是找出與他們共同的語言來打開話題,讓他們覺得林肯是與大家站在一起的,有相同的立場。

從林肯的這番演說來看,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必須同對方保持“自己人”的關係,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在對方看來,你是在為他們說話,或你是為他們著想。這樣,雙方的心理距離就拉近,對方不會感到某種心理壓力的存在,也無須有戒心。同對方建立“自己人”的關係,就要找出與對方的“相似性”。

這些相似性包括:

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就趁機進攻趙國。趙太後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後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一定往他臉上吐唾沫!”

左師觸龍堅持去見太後。太後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慢慢地挪動著腳步,但又做出快步走的姿勢,到了太後麵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沒來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呢,又總擔心太後77的貴體有什麼不舒適,所以來看望您。”

太後說:“我全靠坐車子行動。”

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太後說:“吃點稀粥罷了。”

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裏,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欲,身上也比較舒適了。”

太後說:“我做不到。”太後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觸龍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遞補上衛士的數目,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後。”

太後說:“可以。年齡多大了?”

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

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

太後笑著說:“婦女特別厲害。”

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

太後說:“您錯了! 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

觸龍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握住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為她遠嫁而傷心,也夠可憐的了。

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祈告說:

‘千萬不要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

太後說:“是這樣。”

觸龍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

趙太後說:“沒有。”

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人還有在的嗎?”

趙太後說:“我沒聽說過。”

觸龍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78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勳,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占有的珍寶卻太多了啊! 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象征國家權力的器具,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死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認為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

太後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於是,觸龍為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

齊國的救兵隨即出動。

觸龍和趙太後的這段對話,被很多人視為溝通經典,年輕人尤其需要學習其中觸龍的說話技巧。觸龍從始至終的目的很明顯———要說服趙太後,但是他見到趙太後時,沒有開門見山地提讓長安君做人質的事情,而是先說一些其他的話做鋪墊。

比如,他先是說到自己腿腳慢,以示自己和趙太後都是老年人;然後他假借托付孩子的事,以暗示他和趙太後一樣是疼愛子女的父母。

這樣就給趙太後一種感覺,觸龍是理解她的心思,站在她的角度去想問題的,因而逐漸轉變了思想。

我們在說服別人的時候,首先要讓人感覺到你處處在為他著想,他的心思你明白,這樣就會讓人解除開始的戒備心理。而要做到這些,就要事先做好準備,比如,你要對別人真正了解。如果你在對別人根本就不了解的情況下,還要做他的“自己人”,別人會感覺到你不真誠,而對你有一種厭惡感。

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需要具有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把自己當成是別人,想象自己因為什麼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

另外,在講話的時候,可以用“我們”代替“我”。因為多使用“我們”一詞,會縮短自己與對方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對方產生認同感,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卷入效應”。很多年輕人不懂得這一點,說話的時候往往更多地使用“你”這個詞,這樣就讓人感覺你和他分別屬於“你”和“我”兩個陣營。

7923.先接受再拒絕———“YES,BUT定律”

當你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或是當你企圖用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改變他人的想法和態度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當場就直接否定別人的觀點,堅持自己的看法?這一點,年輕人尤其需要注意,很多“直腸子”以及自我膨脹的年輕人,常常心裏怎麼想就怎麼說,說話一點回旋的餘地都沒有。一方麵讓對方下不了台,另一方麵激發了對方就是要跟你“對著幹”的情緒。這樣的溝通是失敗的,在企圖說服別人的時候,這樣不僅說服不了對方,反而會造成對方的逆反心理,更是影響了你和他的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不如先聽對方說,先對對方的想法表示肯定和接受,然後再否定或是拒絕。一定要讓人覺得“跟你講話永遠有希望”,而不要一開頭就把事情講死。

即使你再不認同對方的觀念,想一口回絕對方,也要尊重別人的思考成果。人都是要麵子的,如果你能顧全對方的顏麵,把對方置於一個平等的地位,甚至讓對方有一種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他才能敞開心胸,接受不同的想法;否則對方可能會變得更加頑固。

80“這事絕不可能!”“你絕對是錯的!”這樣的說法會讓對方難以接受,開始就讓你們的關係進入了僵局,為你說服他增加了難度。如果換個說法:“你說的這種事情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目前來說,發生的幾率很小……”“你的做法也許是對的,我可以理解,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太實用。”

上麵所說的就是“YES,BUT”定律,是說當你批評或指出對方錯誤時,應該首先表揚對方,然後再批評或指出其錯誤,這樣會使對方更容易接受。

小劉在一家保險公司做保險推銷員。他是個說話高手,同事們在進門之前就被客戶拒絕了,而他通常能跟客戶聊好久。他的業績在同事中也遙遙領先。

於是,有很多的同事向他取經。他說到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耐心,先聽客戶說什麼,然後站在客戶的角度想問題。最重要的是先取得說話權,等談得順利後,再趁機插入自己的看法,引導客戶聽取自己的意見。

比如,經常有客戶會說“我對保險不感興趣!”很多銷售人員就被客戶的這句話拒之門外。但是他有自己的說話術,他會接著顧客的話說:“您說得有道理,誰會對保險這種關於生、老、病、死這類躲都躲不及的事情有興趣呢?我也沒興趣。”

這時,很多顧客往往會反問:“既然你沒興趣,為什麼要做這一行呢?”這就給了小劉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之後,他便把保險對人的重要性娓娓道來:“雖然咱們都對保險不感興趣,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

如果小劉開始就不同意顧客的觀點“你錯了,保險很重要……”那麼,顧客隻會對他反感,必定不會給他繼續說下去的機會。正是由於小劉懂得先認同“誰都對保險不感興趣”,再表明不同的觀點“但81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才緩和了說話氣氛,然後自然地為自己爭得了說話的機會。

懂得溝通時的“yes,but定律”也要掌握一些技巧:

首先,說YES 之前要充分傾聽對方的思想。

有的性格急躁,急於表現自己的年輕人,往往對方還沒把話說完,他就當麵將人家一棒子打死———這樣的說話方式不僅達不到良好溝通的效果,同時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在溝通的時候,傾聽有兩個好處:首先能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能讓人感覺到你的真誠,在你婉轉表明自己拒絕的立場時,也能避免使對方產生受傷害的感覺,或是覺得你在應付他;另外,也為後麵的拒絕做了人情鋪墊。你雖然拒絕他,卻可以針對他的情況,為他提供合理的建議。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議或替代方案,對方一樣會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適當的支援,反而事半功倍。

其次,說BUT 的時候,態度要委婉。

在傾聽了別人的觀點後,該自己表態了。如果否定別人的時候態度太僵硬,會讓氣氛變得緊張。不如圓滑一點,給對方留點餘地。比如,在聽取了同事的意見後,如果不太同意,可以這樣說:

這樣,給對方的感覺是,你尊重了他人,又認真地分析了他人的想法,還真心地為他人提供了參考意見。

其實,YES,BUT 的應變之道,不僅在溝通的時候適用,應用在待人處世上,也有它的圓融周到之處,有助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氣氛。這其實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處世謀略。

8224.用他人的觀點駁倒他人———產婆術在說服他人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即用他人自己的觀點駁斥他人。在駁斥的過程中,並不直截了當地把對方所應知道的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的方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他人最終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讓對方一步步說出他的觀點,然後依照對方的觀點一步步推理,最後引出矛盾,從而使對方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這個時候再趁機加入自己的觀點,讓對方接受你。這種方法比用自己的觀點駁斥更有效。

蘇格拉底通過提問,來誘導出對方得出不合理的結論。比如,有一位叫歐諦德謨的青年,一心想當政治家,為了幫助這位年輕人認清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蘇格拉底與這個年輕人有這樣一段對話,現引用於此:

蘇格拉底:虛偽應歸於哪一類?

歐諦德謨:應歸於非正義類。

蘇格拉底:偷盜、欺騙、奴役應歸於哪一類?

歐諦德謨:非正義類。

83蘇格拉底:如果一位將軍懲罰那些極大地損害了其國家利益的敵人,並對他們加以奴役,這能說是非正義的嗎?

歐諦德謨:不能。

蘇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是在作戰中欺騙了敵人,這種行為該怎麼看呢?

歐諦德謨:這當然正確,但我指的是欺騙朋友不正確。

蘇格拉底:那好吧,我們就專門討論朋友間的問題。假如一位將軍所統帥的軍隊已經喪失了士氣,精神麵臨崩潰,他欺騙自己的士兵說援軍馬上就到,從而鼓舞起鬥誌取得勝利,這種行為該如何解釋?

歐諦德謨:應該算正義的。

蘇格拉底:如果一個孩子有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結果病治好了,這該屬於哪類呢?

歐諦德謨:應該屬於正義的。

蘇格拉底:如果一個人發瘋了,他的朋友怕他自殺,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這種偷盜行為是正義的嗎?

歐諦德謨:是。

蘇格拉底:你不是認為朋友之間不能欺騙嗎?

歐諦德謨:請允許我收回剛才說的話。

蘇格拉底認為自己起到了“接生婆”的作用,因此,他的這套特殊的與人辯論的方法被稱為“產婆術”。蘇格拉底通過提問,讓對方根據自己的思路來回答,然後進行反駁,結果對方矛盾百出。

從上麵的對話,可以看出,提問是“產婆術”談話法的核心。當然,要掌握這個談話法,需要你本身思維清晰,否則就可能把自己給“繞”進去,而讓對方順利得出他想要的結論。如果不懂得提問,這個技術仍然能用,那就是依據對方的觀點,直接幫助對方推論出不合理的結論。

《晏子春秋》裏麵有一個故事,晏子就是運用了這個方法,間接地說服了對方。

84齊景公喜歡射鳥,讓燭鄒掌管那些鳥,但鳥跑掉了。景公大怒,詔告官吏殺掉燭鄒。晏子說:“燭鄒的罪有三條,我請求列出他的罪過再殺掉他。”

景公說:“可以”。於是招來燭鄒,晏子在燭鄒麵前指出他的罪過說:“燭鄒,你為國君掌管鳥而丟失了,是第一條罪;使我們的國君因為丟鳥的事情而殺人,是第二條罪;使諸侯們知道這件事了,以為我們的國君重視鳥而輕視士人,是第三條罪。”把燭鄒的罪狀列完了,晏子請示殺了燭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