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聽完,搖搖頭說:“不要殺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這種辯論法看起來就像一種“誘敵深入”的作戰方法。它的關鍵點在於,先避開對方的論點,不做評論。對對方準備得最充分,認為最有把握的論點,避而不答,含而不露,通過提問和自己的分析,誘使對方大膽地回答自己的問題,落入自己的“圈套”。
8525. 多說不如巧說———超限效應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
在家裏,當你犯了錯誤後,父母總是一個勁地批評你。開始的時候,你還覺得自己真的不應該犯錯,還感到愧疚,可是當父母沒完沒了地數落你的時候,你就開始厭煩了,到最後甚至故意跟父母對著幹,他們越是說東,你越要往西。
在單位,領導作報告的時候,開始你聽得還挺有興趣,但是當領導一再地反複強調那幾個問題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就開始分散了,接著,如果領導還是在重複那幾個問題,你就會產生反感,而且對領導的印象分也開始下降,最後可能討厭這個領導了。
這就是生活中的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很多年輕人都嫌父母、長輩或是領導囉嗦,對這種效應體會尤為深刻。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接受任務、信息、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個容量,人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
的確,“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一個人說話,如果總是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就會讓人不耐煩。關於這個問題,86墨子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一天,墨子的弟子問他:“老師,人是說話多好還是說話少好呢?”
墨子沉吟片刻後說:“話不在多少,而在於恰當。田間的青蛙每天都叫個不停,但是人們都不與理睬,而雄雞每天隻是啼鳴兩三聲,人們就應聲而起。”
可見,語言作用的大小,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平時生活中,與人交流或是做演講的時候,要掌握好“火候”,否則過猶不及。比如,在演講的時候,有的人長篇大論,滔滔不絕,自我感覺良好,在浪費聽眾寶貴時間的同時,卻提供給聽眾們有限的信息,讓人厭煩;而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濃縮成一句話,猶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聽眾平靜的心湖裏激起層層波浪,讓人敬佩。
我有一個同事小金,就是一個說話常常不在點子上的人,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大家都不愛聽。雖然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但是同事們都叫他大姨媽。
每次他說話怕別人聽不懂,都要重複的解釋好幾遍,東一句,西一句抓不住重點。講得自己筋疲力盡了,別人也聽得暈頭轉向。同事們打趣地說:“開會的時候聽小金做個彙報,我睡一個小時,醒過來照樣能聽懂他的講話內容,因為他還在講我睡覺之前的內容呢!”
鑒於他的這個說話“特點”,每次開會,無論是部門開會,還是公司開會要發表意見的時候,經理都安排他最後一個發言,因為害怕耽誤大家的時間,有很多次,他的話還沒說到一半,經理就不耐煩了:
“行了,行了,你說重點吧!”或是幹脆讓他別說了。
我還有一個姓東方的女同事與小金正好相反。她說話幹淨利落、條理清楚,而且肢體語言特別豐富。平時不怎麼說話,但是每次說話都語出驚人,切中要害。同事們每次發言完畢,都會主動地要聽聽她的意見:“東方,你來總結一下!”“東方,你覺得我們說得對嗎?”
小金喜歡說話,但大家不願意聽他說;東方沒說話的時候,大家盼望著她說。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語言魅力不在於他說了多少,而在87於他說的是什麼。一些人所以話太多,喜歡講長話,是想顯示自己的“才能”。他們往往把講長話當作是有水平的表現,其實,話講得到位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口才。
馬寅初先生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有一次曾經在百忙中參加中文係郭良夫老師的結婚典禮。賀喜的人們發現校長親臨現場,情緒頓時高漲起來,鼓掌歡迎馬校長即席致詞。
馬寅初先生本來沒有想到自己要講話,但是既然大家熱情相邀,又不能讓大家掃興。講什麼呢?多誇獎新郎幾句吧,又顯得是客套話;講學問吧,顯然不切時宜。最後,他來了個一句話的演講:“我想請新娘放心,因為根據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人們聽了馬校長的這一句話,起初莫名其妙,後來聯係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嗎?
記住,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誘發別人態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如果你陷入困境,不要尖聲抱怨錯誤,要從中吸取教訓。
———比爾·蓋茨26. 為自己而工作———擺脫過度理由效應那麼,我們工作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呢?為了換取老板相應的報酬?
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或是其他?我們先看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老人,在鄉下買了一幢房子,打算安度晚年,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每天都有一群小男孩,在他屋門前玩耍,吵吵鬧鬧,讓他不得安寧。
老人家轟了很多次,都轟不走這群淘氣的孩子,幾乎無計可施了。
這可怎麼辦呢?
老人終於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他對這群孩子說:“都過來,從今天起,你們每天都在我這裏大聲喊叫,還跟平常一樣,喜歡怎麼玩就怎麼玩。我每天給你們一元錢,如何?”
小孩子們聽了非常高興。自己又能玩,又有錢得,何樂而不為呢?
過了一個星期,老頭把孩子們叫過來說:“看你們玩得開心,我也很高興。你們做得很好,不過從現在起,我隻能每天給你們五分錢了。
因為我自己也沒什麼錢了。”
孩子們開始不高興了,因為他們一直都是按老人的要求,吵吵鬧鬧,現在居然說扣錢就扣錢,但是又沒有辦法,五分錢總比沒錢好吧!
90又過了一個禮拜,老人把孩子們叫過來,說:“孩子們,從今天起,我已經沒有錢給你們了。如果你們願意幫我的忙,繼續叫喊下去,我會很高興的!”
第二天,沒有一個小孩“按照老人的意願”來玩耍、吵鬧了。因為他們覺得沒錢給了,誰還給你幹活呀!
老人的目的達到了。從此,老人家過上了安寧的日子。
我相信每個看完此故事的人都會會心一笑。這個老人實在太有智慧了。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位老人所采用的方法,那就是他懂得給孩子們的遊戲和吵鬧也就是他所反感的事情 強加一個外部的理由,然後讓孩子們慢慢接受這個理由,最終當這個外部理由撤銷時,孩子們的行為也隨著理由的不存在而終止。
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此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
當一件事情,我們給它加的外部理由越多,它的內部原因也就越少。對於工作這件事,也一樣。工作本身是具有內部理由的,比如通過工作獲得報酬、實現自我價值等等,一旦被一些外部理由所幹擾,那麼我們的內部理由就會慢慢地退化,最終外部理由一旦撤銷,工作的熱情也就停止了。
很多人對工作的態度就像上麵的這些孩子一樣。老板給的報酬讓他滿意的話,他便覺得自己有理由好好地工作,因為要“對得起老板給的薪水”,因而為公司創造利潤,老板獎勵得越多,他的工作越熱情。然而,一旦老板給的報酬慢慢減少,他便覺得自己沒有理由好好的工作了,工作也不主動,不認真,得過且過。最終便會形成這樣一個結果:他的工作熱情沒有了,工作技能慢慢減退,在這個社會的競爭力下降。直到最後,當老板停止給他報酬的時候,他也將停止工作。
因此,年輕人千萬不要給自己的工作找出太多的外部理由。
有一個年輕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已有一年。由於不滿足自己的91工作,他常常對人抱怨:“我在公司做的是最苦的活,工資待遇也是最低的,老板說我沒工作經驗,利用我,壓榨我。在這裏工作,我覺得太對不起自己了。總有一天,我要把老板炒掉。”
有一天,他跟師哥一起聊天,聊到了自己的煩惱。
師哥問他:“一年了,為什麼你還在基層做最苦的事情?公司流程你都知道嗎?”
他回答:“不太清楚!”
師哥繼續問他:“那你覺得別人的活你能幹好嗎?”
他想都不想,說:“那還不簡單!他們的工作那麼輕鬆,我能做得比他們更好!”
“那為什麼不去做點有難度的、複雜的工作呢?”師哥又問他。
他說:“這一年來,我拿的工資隻有別人的三分之一不到。我憑什麼要做那麼複雜、麻煩的活?基層的工作雖然苦,但是最簡單的。”
師哥又問他:“那你的活,是不是大家都能幹好呢?”
他說:“應該都會,這麼簡單的事情,誰不會幹呢?所以我才說自己大材小用了嘛,讀了4 年大學,在這裏收發資料。”
師哥勸他:“那你就改變一下自己呀!做點有難度的事情來證明自己,或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沒人替代!”
他一再強調,“我拿著小職員的待遇,難道還要讓我幹經理的事情麼?”他顯然有點鄙視師哥給他出的主意。
師哥覺得他的思維方式不對,於是說:“你要是總用這種態度工作的話,沒等你炒老板,恐怕老板已經把你給炒了。”
就在這次談話之後的一個月,他果然被炒了!老板找了個比他更“省錢”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替代了他收發資料的工作。
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想一想,我為什麼要工作?我在為誰工作?隻有這個問題想明白了,你才可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通過工作實現自己的目標!
9227. 找到自己的優勢並努力———瓦拉赫效應經常有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並不是工作任務重,或是難度太大讓他們完成不了,而是他們對自己的工作不感興趣。在不感興趣的情況下去做某件事,不僅自己難受,而且很難出效率。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我們就願意去聽講,而對於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聽講的時候也不會集中精力,有時候甚至因為不喜歡某一學科而討厭那科的教學老師。
其實,在工作中,我們也一樣。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我們對其充滿熱情,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去努力,即使做起來有些難度,我們也願意去挑戰;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會讓我們抱怨不已,不是覺得它們太枯燥,就是覺得它們太難了。
這種體會,我想每個人都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會做得更開心,也更容易出成績。
剛剛20 出頭的趙明有一份讓同齡人羨慕的工作。他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銀行,目前正處於實習期。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不到50%的情況下,他不僅順利地擁有了一份工作,而且待遇還十分豐厚,但是93他自己卻感覺沒有工作的動力,每天處在煎熬中。
在上大學的時候,他的專業就是父母為他選的,畢業後仍然是父母為他聯係的工作。他現在的工作就是對銀行的來往票據進行清算和核定,每天對著枯燥的數據,有時候感到悶得透不過氣來。
其實,他對金融並不感興趣,隻不過他的父母都在金融係統,所以就為他做了很多的決定。遵從父母之命後,他發現自己盡管學了4年的金融,工作也有一年多時間了,可無論再怎麼努力,也不過學到了個中等水平。有時候同一個信息,他的同事很快就能接受,並運用,而他卻要想很久才能明白。他知道自己其實不適合做金融。
其實,從小到大,他最感興趣的是寫作文,幾乎他的每篇文章都是班上的範文。這一點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而他自己也沒想過有什麼職業需要寫作文。一直以來,他隻是把寫作當成了自己的副業。
走入社會的一年多時間裏,他發現自己的寫作興趣其實在很多的領域都能發揮,比如做一個自由撰稿人、做編輯、做新聞記者,等等。
這些不都是他喜愛做的工作嗎?
他相信,如果大學的時候就選擇中文或新聞專業的話,現在他的生活要輕鬆得多。
與趙明相似,很多年輕人在職業生涯發展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做一份迫不得已選擇的工作?其實,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簡單。工作的基礎條件就是喜好和興趣。
職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對某種工作有興趣,能發揮他全部才能的80豫耀90豫,並且能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勞;如果對某種工作不感興趣,則他的才能隻能發揮約20豫~30豫,並且容易疲勞。因此,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拉赫在剛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94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字上發揮出來。”
此後,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難以令人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麵的不可造就之才。”
麵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多數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隻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瓦拉赫效應,是指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確發掘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現象。瓦拉赫的成功正是因為他正確地選擇了能發揮他天賦的領域。
這讓我想到了《武林外傳》的編劇寧財神,寧財神因為其編劇的電視劇《武林外傳》的熱播而一炮走紅。其實,在他成為“著名編劇”
之前,曾做過其他好幾種工作。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金融係的他從事過金融工作,也做過設計工作。這些都沒有成為“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