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你適合的職業(1 / 3)

第6章:你適合的職業

在做了兩三年設計後,他發現自己對當時的生活狀態不滿意,忙的時候一個禮拜隻能睡兩到三個小時,而且他發現自己在這行沒天分,做不到最好。於是,他想換一種活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性格裏有很敬業的地方,我從小就是個想要做一件事情就想方設法做到最好的人,既然做不到最好,那我就換職業。”結果,寧財神換對了職業,獲得了成功。如果當初他不換職業,而一直做自己不擅長的工作,或許現在還是個不知名的設計人員,做著又累又枯燥的事情,拿著自己不滿意的薪水。

美國心理學教授,著名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提出了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職業興趣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凡是有興趣的職業,都可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地、愉快地從事該職業,且職業興趣95與人格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

下麵是他劃分的六大職業類型———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

這類型人對工作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對人際關係要求不高。他們的身體技能及機械協調能力較強,對機械與物體的關心比較強烈;他們不善言談,對於人際交往及人員管理、監督等活動不太感興趣。

他們適合從事的職業有:需要熟練技術的職業、動植物管理方麵的職業、機械管理方麵的職業、生產技術方麵的職業、手工藝技能方麵的職業、機械裝置與運轉方麵的職業、飛機機械師、木工等。

這類人具備思考和創造性能力,但對社會要求不高。他們喜歡理論思維或偏愛數理統計工作,對於解決抽象性問題具有極大的熱情;他們喜歡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工作,不太喜歡固定程式的任務。

他們適合從事的職業有: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獨立的定向任務,要求具備智力或分析才能,並將其用於觀察、估測、衡量、形成理論、最終解決問題的工作,如:科學研究人員、工程師、電腦編程人員等。

藝術型的人喜歡單獨工作,希望通過語言動作、色彩和形狀來表達審美原則。此類型的人好自我表現,重視自己的感性、直覺,對具有創造、想象及自我表現空間的工作顯示出明顯偏好,但情緒波動較大,比較喜歡獨立行事。

他們適合從事的職業有:藝術方麵、音樂方麵、文學方麵。

社會型的人具備高水平的溝通技能,習慣與人商討或調整人際關係來解決麵臨的問題。他們喜歡以人為對象的工作。他們通常善於言談,樂於與人相處,給人提供幫助,具有人道主義傾向,熱情助人,責任心也較強。

他們適合從事的職業是經常與人打交道的,如行政管理工作、谘96詢、培訓、輔導等工作。

他們適於體力要求低、人際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環境,及係統性的常規性工作。具有這類傾向的個體,喜歡高度有序、要求明晰的工作。他們工作仔細、有毅力,不喜歡主動決策,習慣於服從,對社會地位、社會評價比較在意,通常願意在大型機構做一般性工作。

他們適合從事的職業有:銀行職員、圖書管理員、會計、出納、統計人員、計算機操作人員、辦公室職員、法庭速記員、成本核算員、打字員等。

有說服他人和管理的能力、能勝任監督性角色的人。這類人喜歡影響、管理、領導他人,且自信、支配欲、冒險性強。他們喜歡製定新的工作計劃、事業規劃以及設立新的組織,並積極地發揮組織的作用進行活動;不喜歡具體精細或需要長時間集中心智的工作。

他們適合從事的職業是能夠實現機構、政治、社會及經濟目標的工作,要求具備經營、管理、溝通、監督和領導才能,及相應的能力,如:項目經理、銷售人員、營銷管理人員、政府官員、企業領導、法官、律師等。

9728. 讓人對你抱有期待———增加效應你到一個小賣部去買某樣東西。第一次去買的時候,店家告訴你,十元錢可以買5 個,而且讓你自己隨便拿就行了。第二次去買,店家告訴你,十元錢隻能買4 個。第三次去,店家告訴你,十元錢隻能買3個,而且還不讓你自己隨便挑,以前你買的不合適的東西可以隨時去退換,但以後商品一旦售出,概不退換!

你是否會有這樣的感受:“他們太不會做生意了,對顧客越來越苛刻,以後再也不到這裏來買了!”於是,你對他們產生了很不好的印象。

如果這個小賣部的行為恰恰相反,開始的時候對顧客苛刻,買東西不許挑選,不許退換,後來慢慢對顧客的優惠越來越多,態度也越來越好。你就會覺得,這個店家做生意越來越靈活了。“他給的優惠越來越多,我當然喜歡他!”

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每個人都喜歡那些對自己的評價、獎勵不斷增加的人,而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評價和獎勵越來越少的人。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增加效應,也叫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們大都喜歡那些對自己的讚賞態度或行為98不斷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態度或行為不斷減少的人或事。這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讚賞乃至不再讚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承受。

然而,繼之不被褒獎反被貶低,挫折感會陡然增大,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遞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悅及心理反感的。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麼一個心理實驗:分4 組人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借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此實驗對數十人進行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可見,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然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很多年輕人都不懂這個道理。在一個新的環境中,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心掏給別人,一下子就把自己所有的能耐展示給別人。到最後,一旦自己“黔驢技窮”了,別人也就對自己失望了。

小趙畢業後,分配到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單位。剛進單位的時候,他決心好好地表現,要給領導和同事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他每天都勤勤懇懇地工作,不僅把自己的事情完成,還主動幫同事的忙。周末大家都不願意加班,隻有他一個人自告奮勇地加班。

對於新人小趙的表現,同事們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小趙是個辦事靈活的年輕人,工作認真又能吃苦,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並寄予了他很大的期待;另一派認為小趙是在作秀,表演成分太高,堅持不了幾天就會露出懶惰的原形。

兩個月後,小趙終於感覺自己還是堅持不下去了。他開始的時候確實是對工作充滿熱情的,隻是自己的耐心遠遠不夠維持這份熱情,於是,他開始懈怠了。同事們上班的時候聊天,他也開始聊天,他做工作也沒原來那麼認真了,能不加班的時候他絕不加班。對領導安排的任務也開始抱怨起來。

99結果,開始看好他的那派同事,現在也不支持他了,認為他太令自己失望;原來就不看好他的那派同事,現在也覺得他“不過如此”。

大家對小趙的印象由好變壞,是因為小趙開始給大家形成了一個高的期待水平。一旦自己的行為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或是低於這個水平很多的時候,大家就會對他失望。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拿“開始的他”

與“現在的他”做對比。對比結果相差甚遠的時候,人們當然會對他失望。

與小趙相反,他的同事大偉就知道降低別人的期待來表現自己。

大偉是做業務的,人很靈活,深得公司經理的賞識。但是金融危機影響了整個行業,無論他多努力,業務量都很難上去。

在開會的時候,他把目前的現狀跟經理分析了一下,然後很誠懇地說:“目前市場蕭條,銀根緊縮,我這個月的指標能達到一半就不錯了。”經理同意他的看法。但是月底的時候,大偉的業務量超過了預期的指標,達到了目標的百分之七十。雖然任務沒有完成,但是經理仍然肯定了他的成績。

要做到先抑後揚,主要注意以下兩點:

1. 不要過早地炫耀自己還沒有達成的目標。

很多急功近利的年輕人經常很急躁,過於表現自己。剛定下了一個目標,還沒開始實施,就對人炫耀。“我馬上要準備考研了!”“我一定要把這個難題解決掉!”“我半年之內肯定要拿到會計證!”等。雖然自己也隻是這樣一說,別人也隻是那麼一聽,別人也不一定隨時關注你的情況,但是你說了,最後又沒有做到,就會給別人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如喜歡說空話、太假、太喜歡表現等。這樣的情況下,他人又怎麼能對你有所期待呢?

1002. 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維持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目標還沒達成的時候,不要輕易說出去;一旦說出去了,就要努力達成。李嘉誠說過這樣的話,“給別人的比讓別人期待的多一些。”

要完成大家對自己的期待,就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學習和工作。一旦說出口的事情,即使困難很大也要盡力做到,自己的承諾要兌現,千萬不要對同事,特別是領導說空話,不要辜負了別人對你的期望。

你讓人失望一次,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就損毀一點,到最後,當人們對你徹底失望的時候,也就是你感到孤單的時候。

10129. 樹立職場責任感———責任分散效應在工作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

辦公室的飲水機沒水了,旁邊放了一桶水,人們寧願挨著渴,也懶得自己動手去換水。因為每個人都在想,“大家都沒換,為什麼我要去換?”“再等等吧,總會有人去換的!”

公司要求部門派一個人去做一些公益活動,因為沒好處,所以大家都推脫,誰也不想去。因為每個人都在想:“大家都不去,憑什麼要我去?”“先躲躲吧,總會有人去的。”

終於加班完了,大家從辦公室一哄而散,沒有一個人主動去關燈、關窗、關空調。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出於公司的安全,應該把門窗鎖好再走,但是大家都沒有去關。因為大家都在想:“大家都走了,我才懶得去關呢!”“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事!”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就像我們小時候聽過的“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一樣。人多了,做的事情反而少了,因為做事的人少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責任分散效應,也叫旁觀者效應,如102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較弱,麵對困難,擔當責任時往往會退縮。

有兩個年輕的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72 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分別以“一對一”和“四對一”的方式與一位假扮癲癇者保持距離,並利用對講機通話。他們要研究的是: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個假病人大呼救命時,參與者們如何做出選擇。

後來的統計顯示:在“一對一”通話的那些組,有85%的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四對一”的那組中,隻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

正是因為人多了,每個人的責任也就分散了。責任分散效應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任,責任落不到實處。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現象。

因此,任何時候,年輕人都應該提醒自己,對工作多一份責任心,克服生活中的責任分散效應。

小文剛剛到一家外貿公司上班。這天,老板拿了一個文件到他們部門,找部門主任,要求當天把這個推廣方案完善,明天早上再交上來。可是,部門主任出門辦事了,老板簡單地對大家說了幾句後,就把文件放在主任的桌上,出去了。

老板走後,大家誰也沒看那份文件,因為文件是放在主任桌上的,大家一邊等待著主任回來,一邊開始聊天,看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間差不多了,該下班了。大家一哄而散,生怕主任回來後把任務交103到自己頭上。誰也不願意做這個“倒黴鬼”,所以大家都跑得很快。

小文是個剛來的新人,一看大家都走了,也想走。但是想起老板交代過,這個文件一定要今天完成,明天交上去。現在隻有自己一個人還留在辦公室,主任還沒回來,要是自己也走了,那這個任務今天就真的沒人去做了。於是,他走到主任桌前,默默地拿起文件,調出相關數據,獨自努力,修改方案。

小文為了修改這個方案,一晚上不眠不休,半夜的時候給身在外地的主任打了好幾個電話,請教問題。其實,當小文努力到一半的時候,心中感到相當不高興。為何屬於大家的工作要他一個人完成?他一度站起來想放著不管,但他的責任心留住了他,又坐下來認命地完成……終於在早上大家上班之前,完成了方案。

當方案交到老板手上的時候,老板非常滿意,老板知道主任出差沒回來,文件中有幾處數據隻有主任才知道,他沒想到小文作為一個新人,會為了一項任務熬夜加班。所以,讓老板滿意的並不是方案及時完成了,而是小文的做事態度。接著,老板又給了小文一個文件,讓他負責完成。

小文很高興地接受了。說真的,老板讓他單獨負責一個小項目的實施,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接過文件後,小文感覺到自己受到了重用,工作起來比以前更加用心了。

由於小文做事認真,而且單獨和老板接觸了好幾次,給老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後,小文就被提拔為副主任。主任也非常樂意帶這個有責任心的“徒弟”。小文升職後,其他的同事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他升得這麼快!其實,小文知道,他比別人多了一份責任心。

年輕人在培養職場責任感104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下麵3點:

1. 養成敬業的習慣。

養成敬業的習慣之後,或許不能立即為你帶來可觀的收益,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養成了一種不敬業的不良習慣,你的成就肯定會相當有限,你的那種散漫、馬虎、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會深入你的意識與潛意識,做任何事都會敷衍了事。你這樣的工作態度,任何企業都不會長期雇用你,你永遠都隻會過著今天剛找到工作明天又要去找工作的日子。

2. 及時完成本職工作。

有責任感並不是指讓你一天八小時都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不休息;而是讓你至少在工作時間想到工作,哪些工作已經做完,哪些工作需要開始準備,哪些工作應該主動與同事溝通。這樣,老板才認為你是個值得托付任務的人,你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