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你適合的職業(2 / 3)

3. 主動地做一些額外工作。

有事的時候把事情做到位,沒事的時候善於主動找事做。“我對這個不太懂,做不好!”“那些事情不屬於我管,你去找別人吧!”“都沒做,憑什麼我做?”在工作中,有些事情確實不在自己的職責範圍之內,但是如果我們能主動去做,不僅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也常常會碰到很多的機會,就像上麵的小文一樣。認為值得去做、應該去做的就努力做,不要管別人是否在做。

10530. 做出自己的品牌———馬太效應在《聖經》中,馬太福音中有一段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凡沒有的,連他有的也要奪去。心理學家羅伯特·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一個心理現象———馬太效應。

通過研究,莫頓發現,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獲得更高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我們還記得,在上學的時候,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由於成績優秀,受到老師和家長的稱讚,即使某次他犯了錯誤,老師也會鼓勵他,幫助他,而不認為他是個壞學生;而那些被老師和同學們公認為是壞孩子的學生,即使某次他做了一次好事,大家也不一定會關注他,始終認為他不過是個壞孩子。

這種現象在工作中也廣泛存在。比如,你和小A 同是一個公司的業務員,推廣同樣的產品。小A 因為業績優秀,連續被公司評為模範標兵,在一個行業圈子裏,他也被人稱為成功的銷售員,他已經是名聲在外了;而你隻是一個普通的業務員,銷售業績不如他,客戶關係也不如他,雖然每個月都能完成銷售業績,但是你顯然是跟小A 沒辦106法比的。

有一次,你費了很大的勁,費盡心思地連續跟進一個項目一個多月,終於要為公司拿下一個大項目了。當你向領導彙報的時候,領導先是表揚你,讚賞你,然後告訴你,你的經驗和能力還不足以最終拿下這個項目。為了萬無一失,這個項目還是交給經驗豐富的小A 去做吧,你可以跟著小A 學很多的東西。

這個時候,你可能感到很委屈,明明是自己跟進的項目,憑什麼要交給別人去做,但是你委屈,並不代表這種事情就不能發生。

比如你到超市去買東西,在價格相當的情況下,你會選擇一些大品牌,你的理由很簡單,大品牌值得信賴。盡管你的朋友向你推薦一些新品牌,但你都會持懷疑的態度,質量如何啦?

會不會有不良影響啦?你從來看不上沒名的牌子,或是小品牌。

這個思路其實同樣適用於你自己身上。你作為一個消費者,選擇某一品牌往往代表已確認了該產品的安全性,以及它的使用價值。品牌也意味著風險的降低和對產品獨特性的認可。同樣,現在,你應該知道,你需要建立個人品牌,而不僅僅是增加工作能力。總有那麼多經驗豐富的員工失去他們的工作,為什麼?因為他107們缺乏個人品牌,使得他們的名字無法在職場上閃光。

個人品牌不是十項全能,要了解自己的局限與弱點,一個品牌不是所有領域的品牌,個人品牌一定要專注於某一領地。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頻繁地更換職業、工作,這是不會形成個人品牌的,個人要忠誠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可以換工作但是不能經常換職業,那樣成不了專家,也建立不了品牌。

因此,要找準自己喜歡的領域,再努力在這個領域做大,做強。

品牌總是因它的獨特性而存在,所以你要給別人的就是這種不同。一種產品要想在同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尋找合理訴求點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好比寶潔公司的洗發水,海飛絲以“去屑”著名,潘婷靠“滋潤”立足,飄柔因“柔順”獲得青睞。在眾多的競爭者中,你靠什麼勝出一籌?創新,認真,果斷,還是有專業特長?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工作中會有失誤,但是個人品質上一定要注意,一旦有了閃失就會造成終身汙點,對建立個人品牌非常不利。

品牌是一個慢慢培養和積累的過程,因此需要不斷地學習。很多年輕人都在叫嚷著終生學習,很多人都說自己明白終生學習的道理,但總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學習”,時間一長,個人綜合素質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良好的個人品牌自然難以樹立起來。你可以根據個人的人生目標、興趣愛好以及自身財力來確定,必要時可以向相關人員做適當的谘詢,以保證學習內容的科學性以及最終的學習效果。

10831. 製止小錯誤的擴大———破窗效應要抵製或製止某一件事,必須從小事入手,從源頭入手。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弄來兩輛無論是款式還是顏色、新舊等都一模一樣的汽車,然後叫人把其中一輛汽車停在底層人群聚集的貧窮、雜亂的街區,另一輛則停在中產階級的小區裏。

然後,他們又派人去底層人群聚集的街區,把停在那裏的汽車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然後安排人在那裏監視,但對任何事情都不幹預。結果一天之內,汽車就被人偷走了。

然而,停放在中產階級小區的那輛汽車,卻經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但是當實驗者讓人用錘子在這輛汽車玻璃上敲了一個大洞之後,僅僅過了幾個小時,汽車就被小偷偷走了。

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心理學家凱琳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

一輛新汽車的第一塊玻璃被人打碎時,如果沒有及時換上新玻璃,就會給人一種暗示:這裏沒有人管,打碎一塊玻璃無所謂,很快就會有第二塊玻璃被打碎,甚至用不了多長時間,整輛車都會被人擊破。

如果在第一塊玻璃被打碎時,主人能及時更換上新玻璃,那麼,其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一輛閃亮潔淨的新車是不會受到“破窗”攻擊的,因為明亮的玻璃就如同一種威懾,告誡每一個侵犯者這輛車是有主人的,這裏不容侵犯!

“破窗效應”在生活中很廣泛,表現在個人身上,我們得出的啟示109就是,我們自己要時刻保持,或完善自己的外在形象,保持它的完整性。

記得我原來上班的時候,公司有一個女同事,打扮得很前衛,說話潑辣、大膽。有一天,她很不高興,認為公司的男同事沒有尊重她,當著她的麵說一些葷段子,讓她感到不自在。當她把她的想法告訴我的時候,我也有點詫異,“沒想到你這麼在乎,”我說,“你平時不也經常跟他們開一些玩笑嗎?”

“我就跟他們開過一次這樣的玩笑,當時是一個同學給我發了一條手機短信,我覺得很有意思,就念給大家聽。結果念完了又有些後悔了,因為我發現那條短信有點不健康。”

我說:“可能就是那條短信,為他們開了禁。他們認為你對這種笑話不會在乎,所以就當著你的麵說一些‘男人之間的話題’了,他們應該不是有意不尊重你。”

這個女同事的事隻不過是一個很小的問題,但是反映出一個普遍的現象:很多事情在你還沒意識到的時候,它就已經發生了。你的一些不經意的言談和行為會給他人一些暗示。

生活中,我們對自己的一個小錯誤總是會隨便就忽略掉了,等它引起重大失誤的時候,已經沒有辦法補救了。因此,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比如,有些原則性的事項,不要輕易地破壞,否則缺口一旦打開,我們將無法收拾殘局。

海洋是一個勤奮、聽話的好員工,畢業後在這家事業單位做會計兩年了,單位有兩個會計和一個出納。有一天,他翻看賬本的時候,發現稅務賬上有問題,很多大的進項都沒有記錄,並且有一筆5 萬的賑災款不知去向。

他問另一個會計,原來是財務主任正準備把這筆錢私自挪作他用,並且說隻要一個月就能還回來。這個重大秘密被海洋發現後,他就經常關注這件事。但是一個月後那筆錢還沒有歸還,兩個月後也沒有歸110還的跡象。

一天,主任召集他們兩個會計秘密開會———針對這筆款的事情。

主任說,本來想用這筆錢給科室創收,但是失敗了,問他們能不能想辦法把這筆賬算在其他費用支出上,讓賬麵平了。主任一邊說,一邊拿出一個清單來,清單下麵,他已經簽了“同意”二字,隻等著兩個會計簽字,這事就算過去了,並暗示不僅不會讓他們擔任何風險,還會給他們一定的“獎金”。

海洋心想,這可是貪汙的事情啊,但是又不好拒絕主任,違反領導的決定。他知道,如果他不聽話,主任隨時都可以向上麵打小報告,讓他卷鋪蓋走人。於是,老實的他聽從了主任的安排,他和另一個會計簽了“同意”二字後,那5 萬元錢就落入了主任的囊中,當然,他們也得到了主任的一點小禮物。

這件事雖然過去半年了,但海洋心裏總不舒服,想到自己幫助主任貪汙,想到災區的人們挨餓、挨凍,他心裏就難受。他心想,下次無論如何也不做這種事情了。

可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不久主任又拿了個單子讓他簽字,這次賬麵金額是15 萬。當他拒絕簽字的時候,主任笑裏藏刀地對他說:“海洋啊,讓你簽字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以前你不也簽過嗎?簽吧,我是不會虧待你的!這年頭,誰不想得點小便宜,你說是不是?

上次給你的錢都花完了嗎?彙款單還在我手上呢!”

這些話說得海洋啞口無言,主任像是在勸他識趣一點,又像是在威脅他不要不識趣。

就這樣,在主任的軟硬兼施下,海洋一共被迫地幫助主任斂財200多萬。終於有一天,東窗事發,主任和海洋都被檢察院告上了法庭。

接下來,他們要麵對的是牢獄生活。

海洋真後悔,要是第一次就堅定地拒絕主任,也不會弄成今天這個樣子,即使當時因為拒絕主任而失去工作,也比現在進監獄要好。

閱曆尚淺的年輕人要懂得:一旦你心中的某個缺口被打開,其他的問題就會如洪水一般洶湧而來,讓你防不勝防。所以,你最好在事情開始的時候,就阻止它的發生,控製好閥門。

11132. 不做“明星同事”———犯錯誤效應心理學家阿龍森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分別放給測試對象,在第一段錄像裏接受訪談的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裏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采訪時,他的態度非常自然,談吐不俗,表現得非常有自信,沒有一點羞澀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現,不時地贏得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第二段錄像中接受訪談的也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不過他在台上的表現略有些羞澀,在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他所取得的成就時,他表現得很緊張,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還將主持人的褲子淋濕了。

第三段錄像中接受訪談的是個很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麵兩位成功人士那樣有著不俗的成績,整個采訪過程中,他雖然不太緊張,但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發言,一點也不出彩。

第四段錄像中接受訪談的也是個很普通的人,在采訪的過程中,他表現得非常緊張,和第二段錄像中一樣,他也把身邊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濕了主持人的衣服。

放完這四段錄像後,教授讓測試對象從上麵的這四個人中選出一位他們最喜歡的,選出一位他們最不喜歡的。

結果是:最不受測試者們喜歡的是第四段錄像中的那位先生,幾乎所有的被測試者都選擇了他,可奇怪的是,測試者們最喜歡的不是第一段錄像中的那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段錄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112位,有95%的測試者選擇了他。

優秀的人不經意犯點小錯,不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覺得他也會像普通人一樣失誤、犯錯,反而讓人更加喜愛他。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犯錯誤效應。

如果你們單位突然來了一位十分優秀的同事,他幾乎是完美無瑕的,外表上儀表堂堂,為人有風度,工作能力超強,儼然是個受人歡迎的“明星同事”。你幾乎找不出他任何的缺點來,他散發出來的“光芒”罩住了你們所有人。

對於這樣的同事,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或許,開始,你會非常佩服他、稱讚他,但是久而久之,他的光芒便會刺痛你,讓你受不了。

盡管你內心覺得他很了不起,但是你會隱隱感覺到他的存在是對你的威脅。於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同事,便漸漸成為一個不受你歡迎的人,甚至有時候,你會恨恨地自語“他有什麼了不起的”!

任何一個人,無論如何不可能去選擇一個總是會顯示出自己無能和低劣的對象來喜歡。相反,一個會犯小錯誤的能力出眾者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保護了別人的自尊,因而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

有一些年輕人,能力出眾、勤快、果斷、智慧、謹慎……深得高層領導的信任和喜歡,但卻不得身邊同事的歡迎,因為他們的存在給了其他人壓力。

如果你是一個各方麵都十分優秀的人,要處理好與同事們的關係,受到領導的歡迎,就千萬不要鋒芒畢露,讓人感覺受到威脅。恰當地犯點小錯誤,反而會讓他人更加歡迎你。

張萌在大學的時候是學生會的幹部, 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外表上看來,他也是個帥氣十足的陽光型男孩。

113憑著各方麵的優秀條件,研究生畢業後他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他的工作崗位是總經理助理,在這裏他準備施展拳腳,大幹一場。

由於張萌是董事長親自到大學挑選的人才,而且他的工作能力確實不同一般,所以,總經理對他也非常器重。雖然他的職位隻是個助理,但是他在各方麵都可以和公司其他的幾個副總經理平起平坐。

在如此有利的工作環境中,張萌當然是拿出最大的能力貢獻給公司,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基本上所有的工作他都付出全力。在工作的一年時間內,他協助總經理做了一係列革新計劃,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公司人員裁減了一半、銷售業績卻上升了一半。總經理對他的聰明才智始終抱著欣賞和信任的態度,其他幾個副總經理早已把他視為眼中釘,其他的同事也覺得他太優秀,不敢接近他。他不明白,自己優秀難道還有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