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難以成功
小夥子笑笑說:“早兩年我就來過,隻不過那時候還沒準備好!”
這個小夥子是個熱血青年,他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他的堅持不懈,他懂得成功需要不斷地積累和堅持。就像那個飛輪一樣,在他起步的時候,不停地為自己加力,當力量到了一定的突破點,自然會起飛,而且飛速會越來越快。當飛輪飛轉起來後,你要付出的力量就不124再那麼大了。
我一個朋友的弟弟,大學畢業後開始找工作。按他自己的理想就是,“要求並不高,找一份不太累,工資不太低,任務不太多的工作就行了。”但是找了兩個多月還是沒找到。因為他不是嫌工資不高,就是嫌任務重。在剛畢業的那幾個禮拜,他倒是天天在網上找工作,可是就那麼點職位,他的簡曆該投的都投了,他自己覺得合適的地方,也都去麵試過了。到現在,麵試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他的哥哥為他擔心,他自己卻不急不躁,天天在家“耐心”地在開心網“種地” 一種遊戲,和大學同學聊天,聊理想,聊人生,聊感情。不知道他的飛輪什麼時候能夠起飛。如果他不懂得使力,或許他的飛輪永遠也轉不起來。
從上麵的飛輪效應,我們可以看出,要讓飛輪順利起飛,快速轉動,我們需要做到兩方麵:
1. 不斷堅持。
許多年輕人不是不努力,不是沒有天分,而是做事虎頭蛇尾,不能持續下去。他們雖然有闖勁,有熱情,但卻是“三分鍾熱度”,做一件事情,沒有及時看到效果或成果,就要麼失去熱情,變得沮喪,要麼失去耐心,變得焦躁。這樣的態度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成功的。
2. 不斷積累。
年輕人一定要重視積累,因為很多事情必須依靠豐富的經驗、精湛的技術、充足的資金、超強的智慧等才能辦成,而年輕人恰恰缺少這些積累。
12536.利用他人幫自己成功———名人效應名人,當然是大家共同所熟知的人,是大家都感興趣、比較關注的人。要是你身邊有朋友跟哪個名人扯上了關係,那他一定會感到自豪。對於這個朋友,你也會比其他的朋友更多一些關注。
我經常到超市買東西,忘了記住某個品牌,就會直接用“蔣雯麗代言的那種餃子”“周傑倫代言的那種薯片”等直接找到我想要的商品。現在很多廣告商找明星代言,找名人“推薦”,名人的出現所達成的引人注意、強化事物、擴大影響的效應,或人們模仿名人的心理現象,我們稱為“名人效應”。生產廠家正是利用名人的名氣來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增加產品的銷量。
同樣的商品,是否請名人做廣告,對銷售業績的影響非常明顯。
例如世界知名時裝零售商勻&醞公司與著名歌手麥當娜的成功合作讓這個品牌從北歐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另一家瑞典男裝零售商“兄弟”
公司找瑞典冰球名將馬茨·鬆丁代言後,該公司廣告被關注的程度由原來的2%立刻上升到9%。
什麼事請,隻要與名人拉上了關係,其關注點就會增加。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126美國一個出版商有一批滯銷的圖書,久久不能脫手。一天,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給總理送去一本書,並三番五次地征求總理的意見。
忙於政務的總理實在沒有時間與他糾纏,便隨便回了一句:這書不錯。
出版商便借總統的話大做文章,並打出宣傳語:“這是一本總理稱讚的書。”不久這書便一搶而空。
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了,又送了一本書給總理。總理很討厭上次借自己的名義做宣傳,於是,這次總理奚落他:“這本書糟透了!”
出版商又如獲至寶,在自己的書店打出宣傳:“現有總理討厭的書出售。”這次,書又脫銷了。
第三次,出版商將書送到總理處。總理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便不做任何回複。出版商仍然大做文章:“現有總理難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
這次書又被一搶而空了。總理哭笑不得,出版商卻憑借總理的那幾句話,賺了個盆滿缽滿。
這個商人非常聰明,懂得借總理的名氣來間接為自己的書做宣傳。
本來一本很普通的書,因為“總理說這本書不錯”“總理覺得這本書糟透了”“總理難下結論”,而身價備漲。因為大家都非常好奇,總理究竟喜歡看什麼樣的書呢?總理是萬眾矚目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被人注意。
很多年輕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怎麼會認識名人啊?”“我倒是想認識幾個名人,但是誰理我呀?”“我哪有機會呀?”其實,並不是大歌星、大影星、大企業家才是名人。在每個行業、每個領域中都有各自的名人。
林磊是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剛到北京的時候,他租住在一個很舊的筒子樓裏麵,房東太太是一個很古板的老人,大家都說她很127難接觸。
林磊每天出去找工作,回來的時候常常會給老太太捎一些小小的禮物。他最開始的想法隻是想博得老太太的好感,能夠延遲幾天付下個月的房租,但他的開朗和善良卻使這個孤獨的老人深受感動。
慢慢地,林磊和老太太聊了起來。他告訴老太太,他是學金融的,希望找一份與金融相關的工作。他其實在大學裏成績一直很優秀,一些和專業不對口的職位他不想去,大一點的公司又沒機會進去。老太太告訴他,她的兒子就在這個城市的一家銀行任職,雖然隻是個普通的主管,但是卻可以與銀行經理經常見麵,如果林磊願意,她可以請兒子幫忙打聽銀行的招聘信息,並向銀行的經理推薦他。
林磊自然求之不得。不久,在老人的兒子推薦下,林磊進入了這家銀行,並且憑著自己的實力逐步高升。
平時,要積極參加各種有名人參加的聚會、演講,利用各種方式結識名人、行業內權威人士。一方麵,你可以利用名人的名氣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大的利益,就像開頭故事中的那個出版商一樣;另一方麵,當你有機會結識名人時,就要懂得把自己展現在名人麵前,獲得名人的關注,讓名人了解你的優勢和價值,進而讓他成為你的貴人。
當然,在利用名人的影響力方麵,有的人喜歡吹噓自己和名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好,有的甚至以宣揚名人的隱私來證明自己與名人的關係之密切,這樣做並不好,不僅會讓他人厭煩你,更會使聽眾大倒胃口,認為你在拉大旗作虎皮,借名人的名氣壓對方,往往會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
12837. 挖掘出自己的潛能———跨欄效應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看電視,電視上正報道一個殘疾女孩堅強麵對生活的事跡。在這個女孩小時候,一次車禍奪走了她的雙臂,從此之後,她的生活變得異常艱難。
一個沒有手臂的人,行動起來多麼的不方便啊。在身體殘疾的情況下,她依然獨立地生活,穿衣、吃飯、洗臉、拿東西……一切都靠腳來完成。
用腳來替代手的作用,想起來都覺得困難,以前也聽到過一些殘疾人用腳寫字的消息,但這個女孩令我詫異的是,她居然用腳來繡花,做很精細的活,一雙腳穿針引線,並弓著腰全神貫注地刺繡。
當時,我情不自禁地把腳伸到麵前,用兩個趾頭嚐試著夾一本書,因為書有點厚,所以掉了下來;然後我又用兩個趾頭去夾桌上的毛衣針,夾了好幾次都因為太細、太滑而失敗。在自己做起來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我難以想象她是如何用一隻腳夾針,一隻腳夾布,在布上繡花的。於是,我情不自禁地說:“她是怎麼做到的啊?”
朋友說:“她失去雙臂之前肯定也做不到,但是現在沒有手了,沒辦法,天天練習也就做到了。要是你到了她這一步,也做得到的。”
129他說得很對,其實腳可以做到的不僅僅是走路,還有很多,比如寫字、吃飯、繡花等。我們不需要它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以為它做不了,直到沒有其他辦法了,不得不讓它去做這些本不應該它做的事情,它也能做,並且做得很好。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的研究表明,一個沒有受到逼迫和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出潛能的20%~30%,而當他受到逼迫和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這就是跨欄效應。
有一位名叫阿費烈德的外科醫生在解剖屍體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患病器官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相反,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為了抵禦病變,它們往往要代償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機能更強。
最早是從腎病患者的遺體中發現的,當他從死者的體內取出那隻患病的腎時,他發現那隻腎要比正常的大。當他再去分析另外一隻腎時,他發現另外一隻腎也大得超乎尋常。在多年的醫學解剖過程中,他不斷地發現心髒、肺等幾乎所有人體器官都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他認為患病器官因為與病毒作鬥爭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斷增強。假如有兩隻相同的器官,當其中一隻器官死亡後,另一隻器官就會努力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從而使健全的器官變得強壯起來。
以前,人們都認為要跑完1 英裏距離不可能少於4分鍾,生理學的刊物上也發表文章證實了人體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但是在1954 年,運動員羅傑·班尼斯特就突破了4 分鍾大關,而且在之後的兩年時間之內,先後又有10 名運動員也突破了這個大關。
130在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時候,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打破這個記錄有什麼意義嗎?其實我覺得意義重大。通過這些記錄,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巨大潛能,激勵人們不斷挑戰自我,也讓觀眾們重新改變一些認知———以前在頭腦中以為不可能的事情其實是可能的。
生活中,很多年輕人習慣性地把個人能力限製在遠遠低於自己實際能夠達到的水準上。因為他們每天生活波瀾不驚,穩定又滿足。這樣不僅激發不出潛能,甚至會讓自己原來顯現出來的能力都開始退化。
正如古代羅馬哲學家塔西佗說:“即使是最凶猛的野獸,如果關在籠子裏,也會失去自己勇猛的本性。”敢於向自己挑戰,是不甘現狀的一種表現。
1. 不要說“不可能”。
很多高難度的事情,我們覺得它們“不可能”實現,其實隻是我們一時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實踐證明,隻要認真對待並堅持,很多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都變得“可能”了。
所以,當你遇到難題或困難時,永遠不要讓“不可能”束縛自己的手腳,有時隻要再向前邁進一步,再堅持一下,也許“不可能”就會變成“可能”。就像阿迪達斯的那句廣告詞,impossible is nothing沒有什麼不可能!
2. 多一點冒險精神。
冒險應該屬於年輕人,因為跟中老年人比起來,年輕人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具備更好的冒險條件。對於人生來說,風險越大,收獲也就越大。在我們能力範圍內,或是我們的控製範圍內,我們很願意去嚐試某事,但是一旦超出了我們心裏預期的範圍,我們很多時候做事就會畏畏縮縮,瞻前顧後,不願意去嚐試,因而也失去很多的機會。
13138. 進入成功的最佳狀態———瓦倫達效應我們經常有這樣的心態,當對某件事過於重視的時候,心理就會情不自禁地緊張起來。心理緊張就會引起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動作失調等不良反應,不良後果也會接踵而來。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他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演技聞名。他從來沒有出過事故。
因此,當演技團這一次要為重要的客人獻技時,決定派他上場。
瓦倫達知道這一次上場的重要性,全場都是美國知名的人物,這一次成功不僅僅將會奠定他在演技界的地位,還會給演技團帶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每一天都在仔細琢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想了無數次。
演出開始了,這一次他沒有帶保險繩。因為許多年以來他都沒有出過錯誤。他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不會出錯。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僅做了兩個難度並不大的動作之後,他就從高空摔了下來,失去了生命。
事後,他的妻子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上場前他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132隻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瓦倫達由於太在乎那次表演,導致緊張,最終失敗。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人產生某一想法時,大腦裏會出現關於這一想法的圖像,這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
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而結果往往與這一情景相應,球大多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因此,我們要取得好的成果,除了平時的能力訓練之外,還要注重心態培養、心理素質訓練,要具有心無旁騖的穩定心態。
雖然我們不可能做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放鬆,看淡一些事物。很多人的失敗,並不是自己能力不夠,而是在關鍵的時刻過於緊張。
麵對一些競爭和比賽,我們要做的不是給自己增加壓力,不是告訴自己“這次輸了就死定了”“要是失敗了,就沒臉見人了!”“我決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不成功,便成仁!”這樣的想法隻會加重我們的心理負擔,讓自己發揮失常。
有一個男孩跟我聊天的時候,說他最怕的就是考試,有時候聽到考試這個詞,都會讓他感到很緊張。他覺得自己也算聰明,平時人家能做到的事情他也能做到,有時候還能做得更好,但一考試心裏就發怵。他說:
從小到大,我一直害怕考試,一到考試就像要過鬼門關似的。上學的時候,每當考試的前一天,我就緊張得要命,心煩意亂,吃不下飯,晚上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第二天一進考場就心跳加速,渾身直冒冷汗,隻想上廁所。其實很多題目平時會做的,但是一緊張就靜不下心來做。心裏總要不停地想:“這次沒考好,都沒臉見人了”,越是這樣想,越考不好。
現在工作了,還是擺脫不了考試,同事們都積極地報考這個證,那個證。我也報了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師,但是考了幾次都沒考過,我133都不知道是否還要繼續考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