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難以成功(3 / 3)

4. 遠離現場,先冷靜。

在怒火中燒的時候,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可能會成為導火線。這個時候不如先讓自己冷靜,沉默一會兒後再仔細思考事情是否真的值得讓自己生氣。一分鍾的時間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發生事端前暫停一分鍾也是非常寶貴的。就像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說的那樣:“先數到10,然後再說話,假如仍然怒火中燒,那就數到100。”這樣,繃緊的弦就會稍稍地鬆弛下來,你的想法也可能因此而轉變。

5. 注意美好的事物。

當你的情緒低落時,難免會感到人世艱難,覺得這個世界一點也不美好,不過生活中小小的喜悅卻是你應得到的。例如,品嚐一道你最愛吃的菜,看一遍使你心中充滿溫暖或令你開懷大笑的電影或電視等,從這些你喜歡的事物中,你能獲得更多的慰藉。

14341. 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緒ABC 理論如果有人問你,你能掌握自己的情緒嗎?你可能會說,我掌握不了,當遇到開心的事,我就高興;當遇到倒黴的事,我就傷心。

這樣的反應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事情的發生都足以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情有時候完全被外界環境所掌控。當老板炒了你的魷魚,當戀人拋棄了你,當你多次的努力換取不到一個好結果的時候,你很可能會變得鬱鬱寡歡,認為自己是個倒黴的人,總是碰到倒黴的事。

其實,你隻是從事情發生的角度去想問題,而沒有全麵地考慮這些事情的發生究竟給你帶來了什麼。

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遭,隻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

“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144壞了。這時,你會怎麼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

“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

“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 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隻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

“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

“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

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麵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麵試隻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

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145對於上麵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隻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 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

我認識一個女孩小麗,她大學時學的是中文,後來,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擁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年薪。按說,小麗應該過得不錯,不會有跳槽的念頭。

一天,小麗為老總寫一個活動的演講稿,怎麼也不能讓老總滿意。

小麗硬著頭皮改了七八次,可總被老總批得體無完膚,還說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麗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認定是老總有意為難她。自己怎麼碰到這麼個挑剔的老板呢?

真是命苦啊!一連幾天,小麗都陷入這種痛苦又無法擺脫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當然,老總的發言稿也沒再讓她寫,而是讓比她早一年到公司,跟她畢業於同一所學校的師姐代勞了。

對此,小麗很不高興。一方麵覺得老板針對了她,另一方麵又覺得師姐代勞她的工作傷了她的自尊。

我勸她說,工作上的困難,誰都遇到過。遇到了困難誰都不會高興,關鍵是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困難。沒有一個老板會無緣無故地處處為難一個員工,他大不了可以開除你。這對你倒是一個磨煉的好機會,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本領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逼迫學到的。你不妨這樣想想,並虛心一點跟你的師姐好好學習一下。她聽從了我的意見。

幾天後,師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講稿,老板很滿意,並拍著她的肩膀說:“小麗,你還是有潛力的,工作的時候要勤於把它們挖出來呀!”

聽了老板這樣的肯定,她頓時又覺得老板是個和藹的老頭了。

這個女孩的認知改變了,情緒改變了,結果也改變了。

因此,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開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或是會錯了意。換個想法,就能換個心情!

14642.發泄情緒是心理需要———霍桑效應“到了一個新環境,和同事們關係處不好,沒有交心的朋友,感覺很孤單,很無助,我都快發瘋了。”

“現在我該找工作了,可是現在這年頭,工作不好找,父母養了我20多年,可是大學畢業了自己還養活不了自己。聽到父母的嘮叨我就頭疼,天天跟他們吵架。”

“我一直愛著他,處處都讓著他,他卻從來沒把我放在眼裏,我不想離開他,但有時候感覺真有點受不了他。”

……在社會大舞台上,每一個社會角色的扮演者,總要麵臨這樣那樣的困難處境。麵對這些處境的時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一般來說,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睚眥必報,不讓自己受到任何的委屈。遇到不公正待遇,或是不開心的事情時,當場發作,或憤怒大罵、或傷心痛哭,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

第二種:理智對待,對不開心的事情先冷處理,然後再想辦法解決。也就是說,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不做出任147何的行動,等冷靜思考後再做出反應。

第三種:與世無爭,全盤接收一切負麵的信息,並將其堆積在心裏。當負麵信息堆積到一定程度時,最終將“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凡正常人都知道這三種方式哪種是最好的,哪種又是不好的。現在閉上眼睛想一想,當遇到觸動你情緒的事情的時候,你又是上麵的哪種應對方式呢?

第二種做法當然是最好的,是理智之舉,也是我建議年輕人應該運用的處世方法。而運用第一種方法的人,遇事衝動,很輕易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來。我就經常聽到身邊有很多年輕人發出這樣的感歎,“隻怪當時一時衝動才跟她吵了幾句,現在覺得完全沒必要,她已經不理我了,怎麼辦啊?”“我總是忍不住要罵他,現在想起來,多大的事啊!”

在這裏我想要說的是第三種方法———一味的退縮、忍讓、壓抑而不做出任何的情感宣泄舉動,影響到身心健康。這種處事方法是無論如何也不可取的。

與那些心高氣傲、自負的年輕人比起來,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他們出生在農村,家庭條件一般,有些自卑,特別是一些女孩,本身膽小、麵子薄,社會經曆又不豐富,當他們遇到一些困難,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常常將壓力埋藏在心裏,長久下去,心情抑鬱,越發的自卑和不快樂。

壓抑是人在社會化進程中習得的一種防禦方式,它使人變得理性和文明。心理學家們發現,壓抑的東西不會自動消失,壓抑的情緒,如悲傷、喜悅、憤怒、思念等,附著心理能量,壓抑日久,蓄積的能量就會愈來愈多,若不疏泄出去,就會擾人心緒不寧,甚至引起軀體疾病,或導致疲憊困倦和免疫力下降。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個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製度和養老金製度等,但員工們148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探求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各方麵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了一係列的實驗研究。這一係列實驗研究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關係。

這一係列實驗研究中有一個“談話實驗”,即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

結果,這一“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憤怒、抱怨、發泄有時候也並不一定是貶義詞,我們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宣泄自己的情緒是有好處的。以前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運氣糟糕的水管工。一次,他被一個農場主雇來安裝農舍的水管。水管工先是因車子的輪胎爆裂,耽誤了一個小時,接著就是電鑽壞了,修了半天,待他幹完活準備回家時卻發現自己那輛載重一噸的老爺車也壞了。雇主隻好開車把他送回家去。

到了家門口,滿臉沮喪的水管工沒有立即進去,他沉默了一陣子,再伸出雙手,輕輕撫摸著門旁一棵小樹的枝丫。

待到門打開時,水管工笑逐顏開地擁抱兩個孩子,再給迎上來的妻子一個響亮的吻。在家裏,水管工愉快地招待了雇主。雇主離開時,水管工送他出來。

149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問:“剛才你在門口的動作,有什麼用意嗎?”

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這是我的‘煩惱樹’。我在外頭工作,煩心的事情總是有的,可是煩惱不能帶進家門,不能帶給妻子和孩子,於是我就把它們掛在樹上,讓老天爺管著,明天出門再拿。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樹前去,‘煩惱’大半都不見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一點,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出口,比如上麵這個水管工的“煩惱樹”就是他的情緒出口。那麼,我們的情緒出口在哪裏呢?

1. 轉移思緒。

一般情況下,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強烈刺激的事情,都是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很大關係的,要很快將它遺忘,的確很困難。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積極地轉移,即設法使自己的思緒轉移到更有意義的方麵上,或者主動找知心朋友談心,或者找有益的書來閱讀。

當心思有所寄托的時候,人就不會處於精神空虛、心理空曠的狀態。

2. 把煩惱哭出來。

在你過度痛苦時,不妨大哭一場。哭是釋放積聚的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的一種方式,能使心中的壓抑得到不同程度的發泄,從而減輕精神上的負擔。悲痛之極,痛哭一場,就會覺得好過一些;受了委屈之後,找親朋好友傾訴一番,流掉委屈的眼淚,便覺得心裏舒服一些。

不僅如此,哭對健康是有一定好處的,在因發泄情緒尤其是悲傷情緒而哭時,會隨著眼淚排出一些化學物質,而正是這些物質能引起血壓升高、消化不良或心率過快,把這些物質通過眼淚排泄出去,對身體是有利的。

3. 找朋友傾訴。

傾訴能夠減輕心理的緊張感和壓力感。心理治療中有一種處理方150式叫“表達性藝術治療”,其中,傾訴是很好的情感表達解壓方式。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選擇與家人或者親密朋友傾訴,他們並不會取笑,相反,會給你更多鼓勵,同時也能增進雙方感情,共同解決困難。

4. 運動發泄。

運動是一個較好的發泄方式。比如當你情緒壓抑的時候,可以約朋友一起去爬山、打球等,或是去跑步、散步,這樣就能把因盛怒而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使心情平靜下來。

記住,不是所有的克製都有意義,任何一絲克製都會引起無謂的痛苦,也不是所有的發泄都無價值,任何方法的發泄都會帶來快感。

請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大膽發泄自己內心的不快吧。

最後要提醒年輕人的是,宣泄情緒的時候,既不要傷害他人,更不要傷害自己,千萬不要選擇錯誤的方式,比如暴飲暴食、抽煙喝酒等來放縱自己,那樣隻會糟蹋自己的身體。

15143. 假裝自己很快樂———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建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而消極的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本來你做了一個發型,感覺良好,結果周圍幾個人都說不好,不適合你,慢慢地,你也覺得這個發型真的不好了。本來你準備了一份發言稿在例會的時候發言,你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當同事說你肯定沒問題的時候,你的信心又回來了。其實,這些結果都是受到心理暗示作用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