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衝突中猶豫不決,會讓你付出更高的代價,比如失去一次機會、失去一個愛人等。
當然,如果你已經做出了決定,就要認真對待你的決定。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堅持自己的選擇。在沒有發現明顯錯誤以前,不要三心二意,左思右想。
其實,無論是選擇還是內心的衝突,都是我們生活的正常組成部分,當你學會了如何應對這些衝突,你也就更趨於接近幸福和成功。
17349. 讓生活充滿希望———擺脫習得性無助有的年輕人生活缺乏動力,沒有進取心,並不是他們生來就這樣,而是他們遭受過的挫折太多了,太多的失敗讓他們最後連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務也認為自己完成不了,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獲得成功。
很多年輕人做事情,在一開始的時候傾注了許多熱情,企望成功,企望收獲,當最終未果的時候,便開始失望。類似的失望越積越多,逐漸地,他們會疲乏地以為,“不管我如何地努力,都不能獲得我想要的。”於是有人開始對自己失望,或者輕言放棄,逐漸進入自暴自棄的狀態。這種現象就是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經曆了失敗和挫折後,麵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隻饑餓的小狗,實驗場所是安裝有兩塊木板的實驗箱。
實驗中,研究者把狗分成兩組,先將第一組拴住,讓它們不能逃脫,然後對它們進行痛苦的電擊,而狗無法救助自己。
第二組不實施電擊,直接放入實驗箱。實驗箱用隔板分成兩部分,174狗被放在其中的一邊。第二組狗在此處受到電擊,它會很快地學會跳到隔板的另一邊來逃避電擊,如果在電擊前發出一個燈光警告,大多數狗也能學會在電擊之前就跳到另一邊。
但是,第一組狗被放入實驗箱後,當它們受到電擊時,它們大多數會伏下身子,狂吠或是哀鳴,但沒有一隻狗試圖逃跑。這些狗向命運屈服了。它們認為自己對電擊無能為力。
這些狗在多次電擊後有一種無助感,它們認為再怎麼逃跑都是徒勞的,所以最後索性不逃跑了。
心理學家塞裏格曼用人做受試者證明了人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
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接受一段實驗之後,即令受試者進行下一步的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當把手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
實驗結果表明,在第一段實驗中能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受試者,他們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受試者,也就是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習得性無助在生活中經常見到,比如某人上學的時候,無論怎麼努力,成績都提高不上去,因而不思進取,放棄認真學習,再也不努力了;某人談戀愛很多次,每次都被戀人拋棄,因而對愛情產生了懷175疑,開始回避所有的異性;某人得了癌症,覺得再怎麼治療總是要死的,所以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放棄治療,等等。
這讓我想到了2008 年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堅強的孩子。在亂石堆中,有個叫鄧清清的小女孩被救了出來。讓人們感動不已的是,這個女孩被救出時,還在廢墟裏麵打著手電筒看書。她說:“下麵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隻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誠實如同她的堅強一樣,讓聽者無不動容。與鄧清清一樣,有一名被壓在廢墟裏名叫羅瑤的女孩子,在手腳受傷的情況下一遍遍地哼著樂曲,靠著頑強的“鋼琴夢想”激勵自己不要入睡,結果她贏過了死神。她們堅信自己能夠逃脫死亡之神的追捕,所以她們一直在堅持著讓自己活下去,結果她們贏了。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放棄,即使你曾經失敗了一百次,但這並不代表第一百零一次你仍會失敗!
17650. 朋友讓痛苦減半———社會支持如果你陷入困境,心情沮喪,你會怎麼做?
一個人獨自品嚐孤立無助,還是向外界尋求幫助?
如果你選擇後者,那麼現在想一想,你能羅列出多少個能幫助你的人名來?
如果你想了很久,也找不出能幫你從困境中脫險的人,那麼說明你的社會支持係統很薄弱;反之,如果你列舉的人名越多,說明你的社會支持係統越強大。
177許晚霞是個來自農村的女孩,家境條件不太好,親戚朋友們湊錢供她讀完了大學。她讀的是師範學院幼教專業,畢業後,好不容易去到一家大型企業開辦的幼兒園當幼師,專門教企業員工的孩子。
工作期間,她非常勤勞、耐心、細致、認真,雖然待遇並不高,但是她喜歡這份工作,和同事們的關係也處理得不錯,很多學生的家長都非常喜歡她。
然而,就在她工作一年之後,由於企業連年虧損,公司將麵臨倒閉,幼兒園也被迫關閉。晚霞莫名其妙就失去了工作。
之後的幾個月中,她為找工作四處奔波,卻沒有得到什麼機會。
走在這個舉目無親的城市裏,她的眼淚禁不住潸然而下。生活給她的壓力太大了。之前,她每個月的收入至少要寄回家一大半,讓父母還給親戚朋友們。現在都三個月沒有往家裏寄錢了,又不敢把實際情況告訴家人,怕父母為她擔心。而讀了4 年的大學,顯然不能返回老家種田,無論如何也要留在城市。
她很想放聲大哭,發泄心中的痛苦,卻又欲哭無淚。一百多天過去了,她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像無頭的蒼蠅般在外到處亂撞,她要想個辦法改變現狀。
她決定去找一個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原來那家企業的一位廖大姐。那位大姐是本地人,在原企業做財務,以前總是誇她辦事仔細又利落。廖大姐的孩子北北也非常喜歡跟晚霞玩。在晚霞離開幼兒園的那天,廖大姐拉著她的手說:“晚霞,如果你還當幼兒園老師,不論在哪裏,我都會把我家的北北送去。以後你有什麼困難都可以找我。”
晚霞想到了廖大姐的這段話,又一次觸動了她,仿佛迷霧被撥開。
當她聯係到廖大姐的時候,廖大姐已經換了一家單位,仍然做財務。
看到晚霞,她仍然是那麼熱情:“傻丫頭,多大點事兒啊!一時找不到工作不要著急,我看好你的能力!如果沒地方住,可以先住姐家!”
聽到廖大姐這段話,晚霞的眼淚忍不住流了出來,不知道是因為感激,還是因為自己的內心多了一份安全感。那天晚上,在廖大姐家,她感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並不隻是她一個人。本來都打算回老家的她,又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自己一定能走出一條路來。
178半個月後,晚霞終於又找到了一份幼師的工作。廖大姐果然沒有食言,把北北送到了那所幼兒園,晚霞仍然是北北喜歡的老師。
1. 平時維護關係。
現在,不妨檢查一下你的社會支持係統,看看裏麵是否具備足夠的資源。如果你的資源還不夠完善的話,那就要從現在開始善待你的親人、朋友以及身邊的每一個人,多交朋友,在他人有需要的時候,主動幫助他人。這樣,無論何時何地,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就是你最強的支持者,能將你快速、有效地從困境中拉出。
有一句名言“朋友讓歡樂倍增,讓痛苦減半”,年輕人需要多交朋友。
2. 必要時尋求幫助。
有些人遇到難處,即便自己死扛到底,也不向他人求助;也有的人,寧願自己吞咽生活的苦果,也不願向朋友傾訴。他們平時過度的防範和封閉,使他們失去了有力的社會支持,最終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感到失落,甚至是對生活失去信心。
17951. 保持“空杯心態”———心理應激心理應激是指人對外界有害、威脅、挑戰等,經認識與評價後,知道其將危害個人的生存和地位時,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反應。
適當的心理應激可以提高個體生活中的應對和適應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從而促使心身成長、發展和身心健康;然而,持久、過強的緊張、焦慮、憤怒情緒,將導致心理和身體的不健康。
生活中,很多的事件是我們無法控製的,比如地震、飛機失事、搶劫、強奸、家庭暴力等。創傷性的經曆會對我們造成心理損傷或是嚴重的情感痛苦。比如,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給太多的人造成了心靈上無法彌補的傷痛。
創傷性的應激讓人們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助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有些創傷性的應激源具有不可預見性、突發性、速度快、應激強度大的特點,會使人們陷入嚴重超負荷的心身緊張性反應狀態中,機體內外平衡被打破,從而出現一係列心理和生理的應激反應,導致高強度的精神痛苦,同時影響人際交往、工作與生活,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180在遭遇地震災難後,不同的人產生的體驗和後果不盡相同。有的人一時無法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走出來,有的人在地震發生後馬上出現了急性應激障礙,有的人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災難帶給人們的傷害久久也撫平不了。在應激事件發生過後,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
1. 可以選擇回避或逃避應激源,比如,遠離讓你感到痛苦的對象或者場所等。
2. 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想象得太糟,樂觀地應對和處理負麵生活事件。
3. 讓自己放鬆,通過各種放鬆措施控製或轉移負麵情緒。比如散步、放鬆訓練、深呼吸等。
4. 取得社會支持,取得親人、友人的支持和理解。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求心理谘詢師的幫助。
那麼,對於那些你生命中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你是怎麼處理的?
失去親人,被忽視、背叛等,你會選擇繼續留在腦海中,還是想辦法把它們淡忘?
每次和朋友們聊天,聊到童年的時候,小李都不願意回憶他的童年。因為他有個十分痛苦和恐懼的童年。
小時候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殘存下來的也是經過努力挖掘才有了一些片枝末節。下意識裏,他非常拒絕回憶童年,沒有太多的歡樂可言。
家庭暴力在當今的年代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詞彙了,但在過去,鮮有人提,沒有人提不代表它不存在,沒有人提不代表它發生的頻率低,沒有人提不代表它的情況不嚴重。
小時候,他在父親獅吼般的咆哮聲中長大。在父親一手營造的鋪天蓋地的打鬥中,在父親暴風驟雨般的拳頭下,在父親瞪得像銅鈴一般可怕的眼神裏,可憐的他和媽媽,擠在牆角裏,雙手抱肩,瑟瑟發抖。
有一次,僅僅因為他吃飯的時候打碎了一個碗,父親就打得他胳膊脫臼,母親在拉扯中,頭部被磕到了門框上,流了很多的血。這個鏡頭他一生都難以忘記。他恨他的父親。現在終於離開了家,開始獨立生活了,他真希望永遠都不要回去才好。
他很希望忘記過去的痛苦經曆,不願意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現在看到周圍有誰對孩子大吼大叫,他都有一種衝動,想過去把孩子抱走,或是把孩子的父母暴打一頓。
盡管有些事是刻骨銘心的,但是你不能讓這些事影響你今後的生活,畢竟人要不斷地向前走。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更改了,就讓它隨風而逝吧。我們能把握的就是當前的生活,期待明天會生活得更好!
幼兒園的愛遵循這一個原則:我愛因為我被愛;成人的愛則遵循另一個原則:
我被愛因為我愛;不成熟的愛說: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則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心理學家弗洛姆《愛的藝術》
愛是一種能力———愛情三角理論很多年輕人說自己愛了,其實他們並不懂得愛;很多年輕人以為自己愛了,其實他們並沒有愛。愛就是這麼神奇的東西,很難說清它到底是什麼,怎麼發生的。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30 多歲了,還沒有男女 朋友,每次提到此事,都說“找不到感覺”,“沒有碰到合適的人”;也有些朋友,大學畢業後就奉子成婚,結果卻發現婚後彼此並不適合對方。
那些追求緣分的人,還在等;那些追求激情的人,已“閃離”;那些追求穩定的人,在煎熬。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獲得一份真愛,但真愛到底在哪裏?
兩個男孩,自己到底喜歡哪一個?到底哪一個才是自己的真愛?
或許自己一個都不喜歡?
小麗遇到了兩個追求者。一個是小麗的師兄S,他比較內向,含蓄、真摯,能給她安全感,卻有些木訥,不懂得浪漫,小麗的父母說這個男孩靠得住,嫁人就要嫁他這樣的。另一個是她的同事T,他高大、帥氣、熱情,或許能給她帶來快樂,但卻沒有內涵,小麗的弟弟說這個哥哥很會玩,所以很願意他當姐夫。
184這兩個男孩同時對小麗發起了強烈的愛情攻勢,小麗無法取舍。
她想到用撲克牌為自己做出決定。其實,在洗牌的時候,她心裏已經有了答案。看著花瓶裏T 送的玫瑰花,她的心已經屬於他了,她喜歡看T 棱角分明的麵孔,喜歡聽他說一些幽默的話,更忘不了兩人在公園裏的那深情一吻。
在T 對她發起猛烈攻勢的那幾個月,她簡直為他著了魔,盡管她知道T身邊有很多的女孩,但她堅信他隻愛自己一個人。
她永遠記得有一天早上,她醒來時發現與她麵對麵的是一張有點陌生有點熟悉的臉孔,竟然是赤身裸體地躺在自己對麵,再看自己也是一絲不掛地躺在床上……這種感覺讓她憤怒害羞,又有些懷念,很難說清楚。每次想到這一幕都讓她怦然心動。
自己內心的選擇誰也改變不了。小麗的父母經常勸她要考慮T 太花心,讓她改變主意,選可靠的S,可是小麗知道自己對S 沒有任何感覺,無論S對她怎麼好,都不可能讓她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