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愛情需要承諾(1 / 3)

第9章:愛情需要承諾

沒多久,小麗和T正式戀愛,並同居了。小麗以為自己會很快樂,可是讓她感到奇怪的是,他們住在一起後,並沒有當初那般美好。他們不再花前月下地約會了。T似乎對她也沒什麼熱情了,依然在外麵跟其他的女孩打得火熱。

漸漸地,T不再主動跟她說話,不再喊她寶貝;她發信息給他,他也不回。還不到半年,T就以兩人性格不合而提出了分手。

分手後,小麗很痛苦,這時S 默默地關心她,開導她。她對S 充滿了感激,可是當S提出要小麗做他女朋友的時候,小麗不置可否。S承諾會一輩子關心她,不讓她受到傷害。盡管S 對她無條件地嗬護,但是她始終對他沒有愛意,她更願意S 把他當成妹妹來對待。

經過與T 的那場愛戀之後,她變得成熟了,對戀人的選擇也謹慎起來。她知道,盡管S 能給她安全感,但是因為自己不愛他,他們在一起的話,她仍然感受不到愛情的甜蜜,不會開心。

很多年輕人都有小麗這樣的體驗或經曆,感覺愛一個人怎麼這麼185難,維持一段穩定的愛,怎麼這麼不容易。

親密,是心心相印,心有靈犀的感受。親密包括為對方著想,了解對方,相互分享和分擔,相互支持的種種感受。親密是無條件地接納對方,一種願意為對方犧牲的自我精神。

激情,是一種渴望與對方結合的心態,是一種強烈的渴望與需求,很多時候會導致性滿足的需求。相處的兩個人,很容易產生肉體上的激情。激情和親密感相輔相成,如果兩人沒有親密感,激情也不可能長時間維持。

承諾,是維持愛情關係長久的基礎。愛情需要承諾,有激情和親密感的戀人,能使承諾更加持久。

從這三個構成要素來看,若一段感情中隻具有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要素,都不會是穩定的關係。許多20多歲的年輕人以為他們正在談戀愛,但他們不知道那並不是愛情,充其量是不成熟的愛。

我有一位朋友在某地的民政局工作,他說他辦理的離婚手續中,有一半當事人是20多歲的年輕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婚姻承諾的重要性,說結就結,說離就離,跟吃飯、睡覺一樣平常。”

的確,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與人相處的能力較差,自我照顧的能力也很弱。從小以來的優越生活,導致其性格中缺少了寬容、忍讓,加上從小父母寵著慣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成習慣,他們能分享愛情的浪漫,但不能承擔愛情的瑣碎。

鄢妍跟高遊結婚不到三個月,就到民政局登記離婚了。離婚原因很簡單,性格不合,經常吵架。彼此都受不了對方。

鄢妍嫌高遊手粗腳重,進進出出聲響很大,搞得她心煩;高遊受不了鄢妍的好吃懶做,結婚三個月基本連廚房的刀都沒碰過一次,更別說更換廁所裏的衛生紙了。

有一次兩人為了“誰做晚飯”的問題大吵了一架,後來吵架就變得如吃飯般三餐必備。他們都覺得這樣過下去,不如離婚省卻了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回憶到他們是如何走在一起時,他們都露出了尷尬的笑容。其實,他們認識的時間也不長。幾個月前,他們在火車上認識的,可以說是一見鍾情。當時鄢妍和幾個朋友去重慶玩,而高遊也正好到重慶出差,鄢妍和朋友們打牌三缺一,高遊就自告奮勇地跟他們一起玩了。然後高遊就要了鄢妍的手機號,到重慶之後,高遊請他們吃飯,帶他們一起玩,那時候就為他們的戀愛拉開了序幕。

兩個人沒在一起的時候,天天想在一起,所以很快就結婚了,沒想到真的結婚了,還有這麼多的問題存在。

18753. 戀愛是完善自我的過程———壓彈理論也許你正幻想和憧憬著那理想而又美妙的愛情,也許你對那無望而又難以割舍的愛情還癡迷等待著……有些情感,不是你努力去追就能獲得的。愛情是兩個靈魂的共鳴,有時候看得到,摸不到。

如果在一般的人際交往中,某個朋友拒絕了你,或是背叛了你,離開了你,你可能會覺得無所謂,因為你本身對他們用情也不深,“失去了就失去了吧!”你會這樣安慰自己,但是,愛情不同,一旦失去,就會有刻骨銘心的傷痛,有時候這種傷痛會是致命的,讓人無法承受。

翻看報紙,打開網頁,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某女孩在收到男友絕交書的當晚,慟哭之後,摔碎瓶子,撿起一片碎玻璃劃開自己的手腕,拉滅了電燈躺下靜靜地等死;某男孩由於女友移情別戀,在嫉妒和氣憤之下拿來一瓶硫酸對女友當頭淋下,然後畏罪自殺,留下遺188言:“我得不到你,誰也別想得到你。”

很多年輕人的愛情,彈性係數太小了,像失去了彈力的彈簧一樣,被壓下去,很難重新彈起。當你失去愛情的時候,或是當你被愛情拒絕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在你遭受著愛情上的打擊的時候,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讓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恢複到正常水平?

羅曼·羅蘭在年輕的時候愛上了一位聰穎秀麗的女孩,她叫索菲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們一起討論文學,討論人生,憧憬未來。

有一天,他們又在林蔭道上散步,討論一個有趣的話題。羅曼·羅蘭看著身邊漂亮的女孩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居然拒絕了他,因為女孩一直把他當做人生最好的朋友。

這個打擊有如晴天霹靂,轟得他暈頭轉向,他陷入了失戀的巨大悲痛中。一連幾天,他都徹夜難眠,但是在巨大的精神痛苦中,他一遍遍地問自己“難道就這樣沉淪下去嗎?”

不可以這樣。他怎麼可以這樣自暴自棄呢。在痛苦而漫長的思考之後,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擺脫失戀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和創作。當時轟動一時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創作出來的。

對於索菲亞的拒絕,他並沒有仇恨索菲亞,相反,他更加珍惜同索菲亞的友誼。每個人都有選擇愛情的權利,愛情是強迫不來的。

其實,談一場戀愛,能讓人變得成熟,能讓人的人格得到完善,即使暗戀、失戀也如此。

與那些失戀之後就萎靡不振的人比起來,還有的人化悲痛為力量,189在失戀的日子中,看書、學習,做以前忙著談戀愛沒顧得上做的事情,不斷地提高自己。他們把失戀的悲痛轉化成一種動力,既讓自己快速地從悲痛中解脫出來,還能讓自己得到更多的東西,就像羅曼·羅蘭一樣,失戀後,他變得更加的充實。正是失戀讓他們變得成熟、睿智。

年輕人應該具備成熟的戀愛心理,比如下麵的這些思想:

相信天長地久的真正愛情是存在的,但期望它會超越一切是不現實的。這樣認識,可以使我們不迷信愛情,也就不容易受傷絕望。

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離開了戀人就活不了,在遭受愛人的離棄後,就痛不欲生,甚至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的價值。他們其實是情感上的依賴蟲。要是他們學會獨立,就會發現愛情不過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還有能力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愛情。真正的情感獨立不是無所謂,不是逃避,不是漠不關心,而是對情感自始至終保持的那種從容的態度,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對情感,都能冷靜地、從容地、鎮定地、張弛有度地去處理去解決。

享受愛情的親密,接受愛人的疏離,鬆和緊都能悠然掌握。擁有的時候要珍惜,失去了就不要沒完沒了地追悼過去;投入的時候可以忘我,同時也要保持理性,這樣才能把握愛情的主動權。

找到與你互補的另一半———互補理論相愛的人中,大多是性格各異,連職業、愛好、品味也大多不一樣,心理專家把這種情況稱為互補型愛情或互補型婚姻,並認為這種愛情婚姻有利於感情的穩定。

研究者針對大學生情侶做過研究,發現對短期伴侶來說,促使他們愛情發展的動力最主要的是價值觀的一致,對長期18 個月以上的伴侶來說,則是需要的互補。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成熟的男孩喜歡單純的女孩,沉默冷靜的男孩喜歡熱情活潑的女孩,依賴性強的女孩喜歡嗬護欲強的男孩,性格溫和的女孩喜歡控製欲強的男孩。

在我大學同學中,有一個女孩,性格溫和,與人無爭,我們都認定她將來必定是個賢妻良母。當時有一個男孩追求她,這個男孩是班長,不僅成績好,脾氣也非常好。大家都覺得他們是郎才女貌,很合適的一對,但是女孩卻對男孩毫不感興趣。男孩熱烈的追求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不久就放棄了。

後來過了一學年,女孩談戀愛了。她的男朋友是我們班上的另一191位同學,這個男同學有相當強的控製欲和表現欲,我們都不太喜歡他,但唯獨這個女同學喜歡他。在我們看來,他們倆是不太合適的一對,但他們卻相處得很開心。

經常晚自習後,他送她到宿舍樓下,他到圖書館給她占位子,他到食堂給她打飯,談戀愛後,他像變了個人似的。當然,我們也經常聽到他對她大喊大叫,像一個長輩一樣批評她這件事不應該這樣做,那件事不應該做錯,等等。盡管她像個犯了錯的小學生一樣低頭認錯,但是她從來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我們經常笑他們一個是“虐待狂”,一個是“受虐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人家願意,誰管得著呢!

一個人怎麼能愛上與自己個性、愛好、趣味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人呢?這是因為雙方在潛意識中對自我價值實現的另一種滿足。

一個充滿熱情的人,他精力充沛激情似火,可他常常會因一時衝動或不冷靜而使理想和事業受挫,所以,他會考慮應該讓自己學會冷靜和安穩;一個柔弱的人,她性情溫和處事小心,可她常常會因膽怯和猶豫而失去許多好機會,所以,她會經常想自己應該變得大膽和果斷一些;一個沉鬱的人,他平日裏苦思冥想沉穩安寧,可他常常會因沉穩和多思而使自己生出許多煩惱,所以,他會考慮自己應該開朗一些放鬆一些……於是,他們在潛意識中傾向與自己不同的另一半。他們也為另一半的不同之處而驚訝、著迷。

王麗是個大大咧咧的女孩,說話嗓門大、做事潑辣但不夠細心,而她那外表粗獷的丈夫卻是個地地道道的細心人。

外人看來,他們的性格正好相反,但他們知道自己正是愛上了對方的個性。王麗愛丈夫的冷靜、細心,丈夫愛她的單純、直爽。

丈夫在家做細活特別讓她佩服,她從小就不太會做女紅。家裏釘紐扣、熨衣服、做飯都是丈夫的事,王麗則擅長做拖地板、擦玻璃、收拾房間那些風卷殘雲、易出成績的粗活。

丈夫喜歡做飯,王麗喜歡洗碗;王麗喜歡跟朋友出去玩,丈夫則192喜歡待在家看書;丈夫每天有規律地早睡早起,王麗卻是隻愛上網的夜貓子;丈夫說話慢條斯理,王麗心直口快。

他們的生活粗中有細、細中有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親密地“互補”,其樂融融地幸福生活著。他們覺得這種生活,挺好!

當然,這種轉變是需要一些“相似”的基礎的。愛情中,沒有絕對的互補,也沒有絕對的相似。相似和互補是矛盾的,但有時也是協同的,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對婚姻的理解是相似的,他們人格都是善良的。他們的互補是建立在具有感情基礎、態度和價值觀一致的基礎上,因此他們的相似和互補獲得了協同。倘若王麗和丈夫的婚姻觀不同,在婚姻遇到問題的時候,都不願意做出讓步,都不嚐試改變自己,那麼,他們的婚姻也可能會“因為性格不合而分手”。

也就是說,以相似性為前提的互補才是牢靠的,就像兩隻手,十指緊扣的前提是它們處在同一個平麵上,這個平麵,就是它們的相似性。而缺少互補性的兩個人,不管他們具有多麼近似或相同的本質屬性,都不可能走到一起,因為他們互相不為對方所需要。

做個“安全型”的戀人———依附理論有的人明明是愛著對方,但又從來不相信對方,總覺得對方不是真的愛自己,或是總有一天要離開自己;有的人不願意談戀愛,而更願意獨來獨往,他們不相信愛情;有的人雖然在愛情中磕磕碰碰,但是感覺很美滿。

不同的人對愛情的體驗和態度也不相同。心理學家們認為,也就是說,人們之所以處於不同的愛情關係中,很可能是由不同的童年經曆造成的。人們總是按照自己在兒童早期的依戀經驗,來建立後來的人際關係心理模式,再根據這樣的模式來建立、維持或結束與他人的愛情和感情關係。比如嬰幼兒時期,如果讓媽媽離開嬰兒一會兒再回來,有的嬰兒表現出情緒穩定、積極,他們會因為媽媽不在而感到不安,但媽媽回來之後會更近地靠著她;有的嬰兒會表現出焦慮,但當媽媽回來後,他們又會轉過臉不理她;也有的嬰兒,當媽媽回來時他們顯得很矛盾,既向媽媽靠近,又生氣地拒絕與她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