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12
在皇太極賞識的孔、耿、尚東江三舊將中,我始終覺得,排在後麵的尚可喜其個人的際遇是可嗟可歎的。
旅順口在孔有德、耿仲明的積極配合下終於被皇太極攻破了。黃龍戰死,沈世魁最終熬成了正果,被明朝扶正為東江總兵。
按說,在當時風雨如晦的軍事形勢下,沈世魁應該團結東江諸島的各派力量,大家一起共渡難關。可是,沈世魁偏不,他被壓抑得太久了,他必須一朝權在手,便把令牌行。於是,沈世魁糾結起王廷瑞、袁安邦、孫奠邦等數位心腹,酒足飯飽之餘,便在皮島附近的島嶼上瞎轉悠,遇上哪瞧著不順眼的主兒或是回憶起了從前的一點眥睚之怨,就千方百計地給人家小鞋穿。所以,像尚可喜這一類曾經跟沈世魁有過節的明軍,紛紛識趣地退守到了遠離皮島的廣鹿、長山一帶的島嶼。
皇太極眼瞧著沈世魁在皮島瞎折騰,曾兩次寫信勸降沈世魁。皇太極盡量用親切的口氣窸窸窣窣地數落他:其實,老沈哪,不是我講你,偌大一把年紀的人了老待在那個風寒水硬的荒島上,人生還有什麼意趣呢?不如跟我一起幹吧,你看孔有德、耿仲明這兩人,也是你東江的舊兄弟,現在在我後金國活得都不知有多滋潤!
沈世魁對於女真人沒有好感,當時就把皇太極的勸降書打賞給旁邊的侍衛做了如廁用紙。
不過,皇太極這一席話卻重新勾起了沈世魁對於尚可喜的仇恨。從前,假若不是少不經事的尚可喜攪局,黃龍應該早死好幾年了吧?他沈世魁也應該在總兵官的位置上有滋有味地生活了好幾年,何致在臨老之時,還受皇太極那個姥姥生的蠻子譏笑呢?
因此,沈世魁便授意島將王廷瑞、袁安邦捏造數條尚可喜欺君瞞上的罪狀,背著尚可喜召集皮島諸將,大家一起把尚可喜的罪行坐實。
諸事俱備,沈世魁便發出通知,請尚可喜參加皮島的一個軍事會議。
隻是,在這樣的風雨多事之秋,尚可喜做事也分外謹慎。他派出親信先行皮島一探虛實。部卒回來報告,令尚可喜大吃一驚:原來,沈世魁已經霍霍地把屠刀磨到鋒利了,各路沈世魁的粉絲齊齊地坐滿了一堂,單等尚可喜的一顆人頭開刀問斬。
尚可喜心底百感交集,一股寒涼之氣“嘶嘶”地從足底生發,迅速地躥至尚可喜的額頂。尚可喜跟下麵的人歎息:“想我尚可喜當年,不過是剛剛懂人事的年紀,就跟著毛文龍在槍林彈雨中廝殺,血戰十數年,幾次從死人堆裏爬出來,才掙下眼下這麼一點功名!父母兄弟妻子幾乎所有的親眷俱死於這所謂驅逐後金、恢複遼東的千秋大業,可大家看看眼下大明朝廷的作為,像我這樣忠心報國的耿介之士遭人嫉恨,而像沈世魁那樣靠著嫁女兒給人家做小妾的吹噓忌能之輩卻總是可以出人頭地。當年,我尚某人之所以與沈某人結下梁子,坦蕩乾坤之下,可說是沒有一點私情的。如今,東江權柄一朝盡歸於沈世魁,沈世魁既然生拉硬拽地想發泄私憤,我尚可喜也是防不勝防。男子漢大丈夫好不容易到這個世界上來走上了一遭,假若一味地講究忠君死節,死在沈世魁那廝手中,恐怕也是白白地把性命搭上了。我看大明朝的這碗飯咱家是端不穩了,眾兄弟為我出一個主意,想想往下的出路?”
尚可喜的鷹船,其船隊在海上機動速度很快,
後來成為皇太極水師的基礎於是,就定下了投靠宿敵皇太極的路子。
這樣,崇禎七年(1634年)正月,東江諸島官兵尚沉浸於新春大節的一種閑適、寧靜的氣氛中。尚可喜部忽然舉兵反明,連下廣鹿島附近的大、小長山,石城,海洋等島嶼。各島嶼之兵民對於尚可喜大致抱一種同情的態度,所以並沒有劇烈抗拒的情狀。隻是監守於諸島的馬建功、孫殿邦、袁安邦、孫有明諸將俯首就縛。